走遍全世界 最后回来盖了一座安静的房子 修行在路上 也在自己的内心里 NO.1 | 壹 在台湾台南乡的镇上, 靠近乡下的地方, 周围有许多田地和野蛮生长的草木, 有一座建筑, 获得2018年台湾住宅建筑首奖。 这座建筑名为:进之宅, 不是艺术馆,也不是设计师的家, 这里住着一名修行的师父, 她出家、云游30年, 离开寺院后, 在这里盖了自己住的房子。 她去过加拿大、印度、泰国、缅甸等各地, 用流浪的方式一路行走一路修行, 但却仍困惑“修行”的意义: 何谓修行?何处修行?
她决定为自己造一栋房子, 实践“无处不修行”的理念, 在院子里种下一株松树, 象征着坚毅、常青, 就像修行的心。
师父平时会在这里拜拜、念经。 虽然只是简单摆了一张木桌供着佛像, 当天花板上开了天窗, 光线落下来会随着一天的时间变换, 以不同的角度呈现在墙上、供桌上、佛像上, 比如说在11点或者下午的1点钟, 阳光照进来, 这里就像是一座光之佛堂, 师父在这里打坐、念佛, 她过去总思索着“何处修行?” 最后在自己家中, 找到了修行的意义。 NO.2 | 贰 房子在设计时, 思考了很多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于是200㎡的占地面积, 室内只用到80㎡, 剩下的120㎡做成了3个露天阳光庭院。 建材则选用玻璃和回收模板, 让建筑本身回归最自然纯朴的样貌。 建筑打通,空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也没有门的区隔, 整个建筑被玻璃曲面包围着, 让阳光可以大面积的照进室内。 于是,“光”成了这里的主角。 整栋房子就像个光的容器, 日光变换,印照在空间里, 虽然没有太多装饰, 也使整栋房子充满了生命力。
身心更加的沉静下来, 也令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
在预算有限的情形下, 运用低调的回收混凝土板, 也没有另外贴磁砖, 于是利用混凝土的特性, 做出墙面纹理的区隔。 这栋房子基本上没有一根所谓的梁柱, 每一道墙,都是支撑建筑的结构, 所以每一道墙都很重要。
室内墙面用新的混凝土板,比较细致, 但保留了铁钉的痕迹, 这样日照进来时, 铁钉产生的影子, 也会让墙面出现深刻、有趣、有序的变化。
让室外的绿色田野可以进到屋内, 也增加了空气流通, 连结室内和室外。 这块200㎡的地方,若以传统的三房两厅建造,会形成狭长且封闭的空间,日照也会进不来,导致室内昏暗,于是把三房两厅改为“三院两进”。 院子是前院、中院、后院,两进指的是入口来到玄关,进到中院的树之后,再进到室内,建筑打通了,空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也没有门的区隔。 顺着楼梯往上可以到达顶层,俯瞰周围的绿地,也可以在这里晾衣服。 NO.4 | 肆 穿过弧形的廊道,会通往起居室,落地的曲面玻璃,模糊室内和室外的界限。 光线照进屋里时,也正好会照在廊道的这尊佛像上。 设计了一个下沉45公分的方形凹洞,铺上榻榻米作为座椅。 起居室里没有沙发、电视,师父希望这里的物质可以降到最低,甚至是不需要任何物质的。 天花板上有一扇方形天窗,抬头就能看到天空,会有白云飘过、小鸟飞过,如诗如画。 设计门的时候,用的是和天花板等高的木制拉门,它跟整个墙面是等高的,视觉上会更有延伸感。 用落地窗做区隔,所以整体视觉很开阔,感觉房间里有个半圆形的院落,躺在床上时,就能看见天空、看见月光,连结到另一个世界。
设计师希望师父可以在这个小世界里,感受到天空、感受到大地的力量。 师父住进来之后,可以安静的修行,又能感受到鸟叫、阳光、夕阳的变化。 她走遍世界,如今在这个房子里,不一定要去山上、不一定要去海边,都能有所感知,或许也达到某种情境上的修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