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技术一直广受好评,在二战时期,美国组建了一支叫做“阿尔索斯”的谍报组织,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到德国和意大利挖掘科学家和工程师,据说这个组织给美国带来了几千名科学家、工程师。 为美国的现在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抢夺德国人才,不止是在二战后才开始的,早在二战时期,甚至二战前就已经启动了。 德国这片土地十分“肥沃”,除了盛产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也盛产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强大的盟军打败,美苏以柏林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政权,几乎同时开始的就是对德国人才的抢夺。 苏联虽然在苏德战争中受到德国的伤害,也正是这个伤害让苏联意识到德国科学家的厉害之处,因此,大量吸纳德国科学家到苏联工作,并且给予极高的待遇,我们看到虽然在二战中苏联的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却是突飞猛进式的,甚至能够跟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十分忌惮苏联的威慑。 当然,美国一直热衷于接收德国科学家,纳粹德国上台后,开始迫害犹太人,当时美国向那些犹太科学家敞开大门,比如爱因斯坦当时就是到美国去访问,结果纳粹政府抄了他的家,他干脆就加入美国国籍了。 除了犹太人科学家,就连纳粹科学家也照收不误,比如,纳米德科学家鲁道夫,当时已经是纳粹战犯,最后辗转来到美国,美国方面非旦没有追究他的战争责任,反而还给他授予了最高的国家科学奖。 可见,只要你技术水平高,甚至连你的性质都不管了。 二战结束后,德国技术人才为何这样受欢迎? 很多人认为德国生产科学技术人才是因为德国教育水平高,比较重视教育投入,实际上这并不完全对,教育的确是科学的基础,但是并不能完全决定科学的走向。 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孕育出伟大的科学家。 其实,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德国人对这次工业革命的贡献有多大。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从而引发电器革命,后来电灯、电车得以问题。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成为汽车鼻祖,随后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可以说,在工业革命的基础性领域,德国人都能够崭露头角。 而德国的统一其实正是在1871,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开展时期,可以说,工业的革命的发展与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作为一个后发制人的国家,德国必须要借助一条英法等强国没有走过的路,一条科技振兴之路。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战胜了德国,但是英法却代表了老牌帝国主义,彻底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仅仅过去二十年德国又再次崛起,在二战后,德国再次被盟军打败,并且抢走大量的科学家,但是现在的德国又再次崛起,并且成为欧盟经济的火车头,以一己之力拉动整个欧洲的经济,也再次说明科技兴国才是真正的崛起策略。 而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虽然也有德国军人善于作战的品质,尚武的传统,其实也有着科技的支撑,正因为如此,二战结束后,美苏不遗余力想要从德国把人才都挖走。 二战后为何日本的技术人才,无人问津? 相对于德国人来说,日本的科学技术是极为落后的,尽管日本也很重视教育,但是在科学创新上并没有什么成就。 不可否认二战时,日本人在战争中给予美军很大的打击,但是并非科技上的压制,更多的是日本军人的武士道视死如归的精神,换句话说,美军不是打不过日军,而是被日军恶心到了。 在战争结束后,苏联将伪满洲国的设备拉回日本,却对日本的技术人才嗤之以鼻,尤其是关东军的那些装备,在苏联看来,运回去炼废铁,还不够运输成本的。 而对于日本本土的高端科学人才,苏联是没有机会下手的,因为对日本本土美国是单独占领的,所以也只有美国有机会挖这些人才。 而实际上,日本的科研方向都充满了小家子气,充其量能适合亚洲,并不对美国的胃口,并不像德国的人才,跟美国的都是配套的,可以移花接木,甚至德国没有完成的科研项目,美国拨钱就启动。 而美国对日本感兴趣的,估计只有那些高尖端的,当然,即使如此,日本人才对美国的吸引力依然有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