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昵称32901809 2019-12-31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这是“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给自己的评语。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郑板桥,乾隆年间中得进士,是一个诗书画字样样精通的才子。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郑板桥的一生尤其善画竹、兰、石。他画的兰花 “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画石则“丑而雄,丑而秀”,而画竹则“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

他也常用这三种事物警醒自己,要做一个经得住磨难,不畏权贵的人,正所谓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除了绘画方面的造诣,郑板桥同样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虽然在他之后,世人多赞于他的画,而忘了他的诗,可这也并不能抹灭他在诗词方面的艺术成就。

徐悲鸿曾说,郑板桥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他创作的诗数量颇多,且体裁多样,大多都表现出了自己“放荡不羁,谩骂无择”的个性特征。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如果说这些诗是郑板桥立意高远的代表作,那打油诗就体现了他自然成趣的个人艺术魅力。

郑板桥爱作诗,尤其是题画诗。他也爱作打油诗,常常是张口即来,随兴发挥。郑板桥与打油诗之间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也有很多广为流传。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传说郑板桥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做知县时,恰逢当地大旱,百姓颗粒无收。身为父母官的郑板桥十分着急,眼见着百姓们准备捐钱修龙王庙,想要靠求神拜佛的方法得到雨水。

可郑板桥却不信那一套,他提议把那些求神修庙的钱财集中起来修渠,用来引水浇地。可是,百姓们并半信半疑,还遭到了很多乡绅地主的极力反对。

思来想去,郑板桥写了一首打油诗,贴了出去。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吃斋能行善,骡马上西天。

戒色能益寿,太监活千年。

求神能下雨,沙漠变绿原。

不如深浚河,引水灌良田!

此诗的前六句采用夸张的写法,通过这“吃斋”、“戒色”、“求神”所不可能存在的结果,转折到自己的真正目的,利用大白话让普通人都能一读就懂。

于是在郑板桥的努力下,潍县人终于同意了他的主强,成功度过了大旱之年。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郑板桥还有一首有名的打油诗,是关于一桩关于和尚尼姑私会的案子。

有同村的两个年轻男女,本是私定终身的青梅竹马。可女方父母乃势利小人,把女孩许配给了邻村的一个老财主做小妾。在结婚前夕,女孩一怒之下,去了附近的桃花庵出家为尼,而男孩也随之去了其他寺庙剃发为僧。

不料因缘际会,两人却在三月三的潍县风筝会上相见了。就在两人互诉衷肠时,被财主的人发现,并扭送到了郑板桥的衙门里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财主仗着自己在当地的权势,要郑板桥判两人私通的罪名。

可郑板桥并不为所动,还当场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此诗幽默成趣,采用“葫芦”做的“瓢”,来比喻两个原本就应该在一起的有情人。最后一句也反映出郑板桥不畏强权,极易体察民情的清官形象。

郑板桥的打油诗,看着俗不可耐,实则意味深长

郑板桥的一生有着竹子的虚心和气节,却也如顽石一般的怪异嶙峋。他不肯为权势低头,爱民如子,宁愿卖画为生,也不愿攀权附贵。

他是敢于嘲笑怒骂的怪才,深得百姓拥戴的清官。那一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更是其历经人生磨难后,留给世人的警世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