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NA可存储信息,机器人也能自我复制吗?

 全球风口 2020-12-09

科技洞察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提起信息数据的存储,人们一般想到硬盘、光盘、U盘,或者以前的磁带、录像带。但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兴技术探索方向,你或许想不到,那就是大自然最古老的、迄今容量最大的存储媒介——DNA。
每周,全球科技投资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都会在得到app的知识城邦平台,为大家分享一家科技公司,以及一门前沿技术。而在前不久的知识城邦上,王煜全就对DNA存储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能当磁盘的DNA:信息存储的新方案


DNA存储技术属于合成生物学的范畴,也就是人工合成的DNA来存储数据。其实原理非常容易理解,现在的计算机存储技术是把数据转换为0和1的二进制数据,而DNA存储是靠4种碱基数据(A、T、C、G),用合成技术把DNA合成出来。想读取的时候呢,就对这段DNA做测序。
上世纪以来,科学家就萌生了用DNA的4种碱基来存储数据的想法。2017年哈佛大学的George Church教授就把一部电影的数据存储在了活的大肠杆菌的DNA里。不过现在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合成DNA干粉,而不是活的细胞里。
Church 教授存储的电影数据
2019年12月9号《自然 - 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把DNA信息存储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篇论文提出了“万物 DNA”(DNA-of-things,DoT),也就是“世间万物都可以用来存储DNA”的理论。两位通讯作者(项目的主导者)分别是基因检测公司MyHeritage首席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Yaniv Erlich,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功能材料实验室教授Robert Grass。
在研究中,人工合成的DNA片段被封装进纳米尺度的二氧化硅小球内,把这些小球混合到一种可塑性的3D打印塑料里(打印技术简称FDM,融化成型),然后打印成一个3D的兔子模型,这只兔子模型就实现了数据的DNA存储。
刚才只是实现了DNA的封装,如果要获得数据呢,还需要进行读取。在DNA读取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把3D打印兔子中的DNA提取出来,进行扩增,把兔子进行复制。从第1代兔子复制到了第5代,没有任何信息损失。论文里显示,第四代和第五代之间相隔了整整9个月,DNA 信息一直保持高保真性和稳定性。除了3D打印兔子,研究人员还把一段DNA信息装进树脂玻璃材料内,然后用这种材料制造了一副眼镜。
实验所用的3D打印机名为Ultimaker,是一家荷兰公司。在FDM技术路线的3D打印上(也就是打印塑料,融化挤出成型),Ultimaker公司可以说是该技术路线的鼻祖。科学家利用产业界提供的先进设备,双方协同合作,从而实现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
Ultimaker 3D打印机里的兔子模型
相信你现在理解论文中提到的“万物 DNA”是什么意思了。在我们目前的存储技术中,硬盘、磁带、光盘…..都是固化下来的形态,时间长了有可能老化,还存在不兼容的问题。而 DNA这种存储方式则不受任何形状限制。理论上你能想到的任何物件,DNA存储都可以实现。
这项研究的两位主要教授都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Yaniv Erlich教授负责DNA数据的存储,他是纽约基因组中心核心成员,专注于DNA数据存储的研究。2017年,他把完整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电影及其它类型的文档。存储在了合成DNA中,发表在Nature上。
Yaniv Erlich教授
另一位是Robert Grass教授,他的强项是纳米材料领域,在这项DNA存储研究中,他主要专注在把DNA 封装到材料中的研究。
Robert Grass教授
这个DNA存储技术已经有专利布局了。Yaniv Erlich拥有DNA 存储领域的专利;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拥有 DNA 封装的专利;两位教授都是“万物 DNA”(DoT)专利申请的发明人。
未来装有DNA的机器人,或能实现自我复制
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们可以把任何物体当做DNA存储的介质。比如,把牙科植入物患者的病例信息存储在植入的牙齿里,30年后电子病历可能已经没了,而牙齿里的信息还完好无损;把汽车所有零部件的数据存储在汽车部件里,如果说汽车有什么部件损坏了,直接读取数据就可以生产一模一样的部件。
第二就是信息加密。由于世间万物皆可作为存储介质,那么想盗窃数据的人就麻烦了,因为他不知道加密信息是在哪个物品里。就算他找到了存储DNA的介质,读取和检测DNA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和专业的仪器设备才能完成。
第三个应用离我们相对遥远,也是Erlich教授所畅想的那样,可以用来制造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是没办法自我复制的,但是DNA是可复制的,那么把合成DNA与机器人一结合,机器人可以复制创造出跟自己功能一样的机器人,且DNA数据信息可以完好无损地一代一代传下去。听着是不是很像未来的智能制造场景?
那么,DNA存储是否是未来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呢?王煜全在《创新生态报告》里介绍过,科研追求理论突破,而从实验室成果变成实际可用的产品,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技术优化过程。就算科研成果再先进,投入不了市场的话,热闹热闹也就结束了。所以,要想真正得到应用,仅仅有科研的突破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应用的效率、成本等方面。

就这个DNA存储技术来讲,首先是效率慢,现在的DNA存储技术的合成和读取都很慢,光是合成就要耗费好几周的时间,而传统的磁盘几秒就可以存储和读取了。其次是DNA存储的成本太高了,跟磁盘存储相比差了上百万、甚至近一亿倍。所以,DNA存储现在还不能像硬盘那样随时随地写入或读取信息。
存储容量对比(图片来源:Nature)

王煜全

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关于未来DNA存储的一个发展方向,我认为是向器械化、小型化发展。现在的DNA测序设备已经越做越小,如果能够跟DNA的存储技术相结合,实现标准化、流程化的操作,那么未来DNA存储实现消费级的应用还是有可能的。未来值得期待,但是我们今天只是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在国外,微软研究院、华盛顿大学的DNA存储技术已经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国内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留给大家的一个思考是,我们在基础研究上能不能加强?现在的合成生物学甚至整个生物科技产业,基础研究和产业的结合只会越来越紧密。高校负责科研,企业负责产品转化,推向市场。

我们能不能产业和高校紧密结合,未来能不能有原创性的突破?这是值得我们创业者、投资人、研究人员一起去思考的。基础研究的突破能够壮大产业,产业起来了也能够反哺基础研究,中国的生物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