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小行星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唯一动力?

 钟希瑞 2019-12-31

中生代的地球是浅海环境,地球的质量比现在小,引力也比现在小;大型恐龙可以在浅海里自由驰骋。

(山东省潍坊市沂沭断裂带东翼赋存的白垩纪鸭嘴龙翅膀化石,长约5米。)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撞击地球导致地台活化,地轴倾斜,陨石坑连接形成环太平洋断裂带和特提斯构造域;事实上,“四川盆地陨石坑”对应着“四川运动”形成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黄海与渤海湾两个陨石坑”对应着“燕山运动”形成太行山脉(李德威——盆山耦合);郯庐断裂带是小行星环撞击即将结束时的痕迹,沂沭断裂是沿着切线飞出的小行星“碎块”撞击形成的。

(太平洋西岸小行星俯冲瞬间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地垒——王氏组含砾砂岩。)

在太平洋西岸,小行星是由南向北撞击地球,到了太平洋东岸,小行星则是由北向南撞击地球,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不变的;这样,太平洋两岸的陨石坑岩浆冲击波层流都是向西逆掩形成大陆(包括山脉),向东順推形成岛弧(包括内陆岛弧)和洋壳;而且,陨石坑岩浆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态氢离子聚合的硅酸盐按“鲍文反应序列”分布(石英——俗称“陨坑玻璃”,位于陨石坑中央锥;逆掩的硅酸盐是不连续反应,且形成于陨石坑边缘的蛇绿岩套不是“假地层”;順推的硅酸盐是连续反应)。由于地球质量增大,引力也增大,小行星撞击以后,幸存的许多大型哺乳类古生物进入海洋生活!

(山东省潍坊市盖公山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的“陨坑玻璃”——硬玉石英岩。)

这样,中生代浅海环境里的大部分古生物实体被陨石坑岩浆冲击波层流里金属态氢离子聚合的纳米物质击穿形成化石,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因此,古生物化石无法证明大陆的“漂移”。

(山东省潍坊市盖公山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的鸭嘴龙牙齿化石。)

陨石坑岩浆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态氢离子在聚合形成岩石和矿物的同时,岩石和矿物也记录了金属态氢离子流产生的磁场,可见,古地磁也无法证明大陆的“漂移”。

(山东省潍坊市盖公山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上射部位的“冲击石英”——花岗岩。)

小行星周期性撞击地球是地质变化的动力;陨石坑岩浆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转化的金属态氢离子聚合形成了地壳里的岩石、矿物、烃、水、氨基酸等等。

海洋与大陆是一体的,太平洋两岸的地质“差异”是小行星环撞击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