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人宁愿吃后悔的苦,也不愿吃失败的苦?

 Ray先森 2021-07-20

职场丨认知丨思考

这是我的第237篇原创

今日主题:年终总结
Ray先森说✎
2019年倒计时的第3天,这一年过的如何?这一年换了工作,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继续保持健身、写文、阅读的习惯,多年丢下的英语也重新拾起,一年出去旅行一次的心愿也完成了,总之过的很好,也不像几年前那样心猿意马朝秦暮楚,也希望能把这样的认识和认知,稍稍与你分享一二。

本文共3424字

阅读时间:9分钟

2019年转瞬即逝,又到了年底总结盘点一年得失的时候了。
 
前段时间,一位职场朋友和我沟通她这一年来推进工作时遇到的种种情况,诸如同事不配合、旁人无端发难中伤、背后被人闲言碎语等等,但她并没有就此停步,反而是一路向上,从一个部门经理升到了整个业务版块的负责人,直接向公司CEO汇报工作。
 
欣喜之余,也和我分享了她上司给她的建议:
 
“学习能力决定了进步的速度,不用太在意别人的说法和行为,总有人上人,总有人喜欢追悔莫及,总有人习惯把'早知道,我就’挂在嘴边。
 
真是一语道破真机。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对于自己失意和失败常常冠以“早知道”式的开头:
 
“早知道现在干这事,我就该好好读书学习。
“早知道这事弄成这样,还不如早点做准备。
“早知道你是这样的人,就不该和你在一起。
 
总之,习惯后悔抱怨的人很多,愿意接受失败现状的人却很少。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人宁愿吃后悔的苦,也不愿吃失败的苦?

1 

一切自我安慰式的后悔

都是无济于事的徒劳

可能你身边常常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天生就是个悲观主义者,不管是讨论工作、执行项目、事后复盘,他们最常说的就是:
 
“你这个绝对干不成。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该接这活。
“当初听我的,那会搞成现在这样?
 
每次开口必定是如祥林嫂般既哀怨又愁苦,反反复复唠叨几句看似正确又无用的废话,说到底不过是一场自我安慰式后悔而已。
 
今年在武汉遇到很多在外地工作几年又回到武汉的朋友,听到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武汉现在房价这么贵,当年就不该去外地。
“今年行情实在太难了,当初囤地卖地皮多好。
“要是不出去瞎折腾,现在在武汉也有房了。
 
每次听到这些话,就觉得好笑,可是人生并没有撤销操作这一步。
 
那为什么总有人会成为悲观主义者,甚至常常以后悔式的开头来表达观点?
 
一个原因是悲观主义甚至是后悔式的开头,能减轻失意的现实对自己的打击。
 
失意的人,看世界的一切都是失意的结果。
 
所以当他们怀着这个态度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一旦悲剧和厄运真的发生时,因为在预期之中,他们会觉得打击和损失不那么痛苦。
 
心理学家把这样的现象称为“防御性”悲观,悲观主义虽然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能减轻痛苦,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习惯性后悔心态,频频让自己和他人陷入一种莫名的消极心态,最后在悲剧的自我预设中穷此一生。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有人一事无成,却常常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和后悔。
 
说到底,自我安慰式的解释说的太多,甚至连自己都被说服了。
 
在习惯性后悔当中给自己一个自我释怀的机会,给自己面对失意人生一个下台阶的机会,对很多人而言,是最容易走的路了。
 
可别忘了,向下走的路走习惯了,再往上走就难得多了。

2

失败的代价有千万种

但后悔的成本却更高

2019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整个世界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从资本遇冷到经济放缓,从消费降级到贸易摩擦,而离我们最近的职场也从未太平安稳过,
 
伴随经济下行的低潮,从去年开始的裁员潮波及到了整个2019年的职场。
 
减员增效、中年失业、斜杠副业、加班过劳、996是福报等论调不绝于耳,成为一整年的舆论风向标,每一个词汇都成为职场人心照不宣之后的共同痛点,我们都已再熟悉不过。
 
但时间和生活的步伐,并不会因为个体的倒下而停下脚步。
 
所以该向前跑的人一直在路上,该哀叹生活的人一直在哀叹。
 
前者失败最大的代价,不过是跌倒再爬起。
而后者付出的成本,却是时间和信心双重损失。
 
年初认识一位职场朋友,他和我一样也是从深圳回武汉工作,但是回武汉也没安稳下来,依旧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从年初就嚷嚷着要跳槽一直到年尾还没跳,最近看他在朋友圈吐槽:
 
“想换工作又没好门道,想做生意实体经济又不行,想做老板自己没资本,想升职能力又不行。
 
总之一句话,什么都想做,但是又什么都没行动,既浪费了时间又空耗了精力。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沉没成本”的概念:
 
沉没成本,即已经产生的花费和付出,也叫既定成本。
 
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工作不适合自己,却又舍不得自己最初的付出,结果在一个不适合的环境中,一边抱怨自己不被重视人才埋没,一边浪费时间继续原地踏步。
 
成本永远向前看,记住这一句就对了。
 
而沉没成本,也叫历史成本,是向后看的。
 
我们生活中的决策,其实也都是向前看,只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想到要这样做而已。
 
当机立断及时止损,头脑清醒不情绪化,永远是一个人最清醒的表现。
 
做不到这一点,就该永远为自己不断后悔的行为付出高昂的成本。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为当下的失意后悔,
 
能从此时此刻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就是另一种成功。

3 

不愿意面对失败

是因为不理解失败的含义

1994年,吉姆·柯林斯和他的《基业长青》横空出世,这本书被无数企业者、经理人、创业者奉为圭臬视为神明,甚至成为微软公司管理者必看书籍,风头一时无两。
 
在《基业长青》这本书中,柯林斯选取了18家在当时非常成功、并且成功了很久的企业,用令人炫目、甚至叹为观止的分析工具,推导他们成功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令人醍醐灌顶的观点:
 
“做造钟人,而不是报时者。
“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择强汰弱的进化。
 
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成功者的成功,不一定是必然的,更大概率上而言也有可能是偶然的,给偶然的成功归因,很容易犯下“幸存者偏见”的错误。
 
历史,果然不会一直优待幸运儿。
 
十几年之后,被柯林斯作为研究对象的18家曾经非常成功企业,有12家的表现开始落后于平均水平。其中几家,甚至开始挣扎于生死之间。
 
被《基业长青》作为研究对象的18家企业,并没有基业长青。
 
之所以,讲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我想说的是:
 
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如此抗拒面对失败。
 
因为失败本身就是大概率事件,无论是从国家到民族,从企业还是到个人,从家庭还是到职场,失败与风险无处不在。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面对失败,是因为不理解失败的含义。
 
回到自己本身,我觉得我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失败的案例,从写公号到现在粉丝不过5千,阅读量不过几百而已,如果以现在“百万大号、带货变现、人气作者”的标准而言,我绝对算得上是失败中的失败者了。
 
很多人说我自嗨也好,说我不懂迎合市场也好,说我写的东西变不了钱也好,可那又怎样?
 
因为从最初一开始,我就没有把这一项爱好作为变现捞钱的打算,所以到了今天我也并没有做出停更弃号的打算。
 
暂时看不到收获并不是失败,自我怀疑和不敢面对现实才是失败。
 
曾经,吴军在评价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时就表示:
 
“如果这项技术最终能改变世界,这个过程就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通常会持续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一直有机会,又何必在没看清楚区块链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押上身家去赌呢?
 
人生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机会与风险并行,成功常伴失败,不愿意面对一次两次失败的人,
 
大概率上,同样看不到成功的一面。

4

做失败的懦夫很容易

做甘愿面对失败的勇士却很难

2019年,我知道很多人都过得很艰难很痛苦,如你如我,如身边的芸芸众生。
 
但这并不是我今天想说的,我想说的是:
 
后悔的苦,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心灵上的自我安慰,但早知道和悔不该始终挽救不了整个人生。

而失败的苦,暂时会让你受人冷眼遭人嘲笑,但这更是一次自我反省和中程崛起的触底反弹。
 
一个是暂时性的精神麻痹,一个是颠覆性的自我觉醒。
 
凯撒说过:
 
勇士只死过一次,而懦夫在倒下之前已经死过无数次。
 
习惯性后悔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内耗和纠缠,毫无意义。
 
宁愿吃后悔的苦,或许你心情会好一点,或许能缓解当下的痛苦,但问题依旧无法解决,现世的困顿和失意依旧存在,并不会减少一分一毫,
 
反而会随着你习惯性的后悔愈加重叠,直到漫延你人生的堤岸,最终将你冲垮,这才是一个人最失败的时候。
 
而总有些人愿意选择吃失败的苦,愿意花一生的时间去走远路的人,常常会选择不断面对失败不断自我觉醒,直到抵达人生之终点。
 
做失败的懦夫很容易,做甘愿面对失败的勇士却很难。
 
那么问题又来了,
 
面对漫长的人生,你愿意选择做哪一个?

-End-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

转给朋友们欢迎你的“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