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图复原记:三、迷谷原型为合欢树

 边庭雪飞舞 2019-12-31

导读:

五藏山经成书于战国,山海图则更为古老,相传为大禹所作。秦汉以来经图并行,至晋末古图散佚,独留文本传世。
时光悠悠桑田沧海,华夏地貌古今迥异,经中所载山水地名,欲与今日山河逐一相配,希望渺茫。至于经中所载奇珍异兽,欲辨其真伪觅其原型,以现代眼光看来并非难事。
上下五千年,较之地球数十亿载过往,不过弹指一挥间,经中所载物产,早文明而生,伴历史而行,不惧时光荏苒。古人所见矿物,今人悉数得见。古人所见生物,或有灭绝者,今人难睹真容,却能从典籍文物中略窥踪影,或有存世者,今人难知古名,却能从形貌习性中辨明真身。
读山海经愈久,愈深觉无图之憾。有感于此,本人欲不自量力探寻真相,从矿物、植物和动物三处入手,结合传统训诂与现代科学,以《五藏山经》为线索,逐步复原山海古图。希望借此打破时空桎梏,带领读者领略上古华夏的鲜活与精彩。

原文: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画面信息解读:

海边上有一座山,山上有很多桂树,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有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像韭菜开着蓝色的花朵。有一种叫迷穀的树,形状像构树却有黑色的纹理,它的花朵是放射状的,像太阳光照四方。有一种叫狌狌的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白色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丽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做育沛的东西,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图像复原疑难点:

迷穀是什么?

根据原文描述,该植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构树那样的高大乔木;

二,花朵像太阳光芒一般呈放射状;

三,具有“食之不迷”的药用功能。

经考证,迷穀原型为豆科含羞草亚科植物——合欢

合欢,又名绒花树、芙蓉树、马缨花、合昏、夜合、青裳、乌赖树,是一种优良的观赏和药用树种。高大落叶乔木,树冠开张呈平广伞形,树皮灰黑色。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刀箭状,表面深绿色,有光泽。小叶昼开夜合,故有“合欢”、“合昏”之名。夏季开花,头状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呈放射状,中上部粉红色,细长如绒缨,故又称“马缨”、“绒花”。荚果呈带状且扁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合欢原产于中国、日本和朝鲜,为温带、亚热带、热带树种,喜阳光,不耐荫,能适应多种气候条件;对土壤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不耐严寒,不耐涝,在湿润、肥沃土壤中生长良好。根部带有根瘤菌,能够改良土壤。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生于山坡处或人工栽培。

以下是详细考证过程:

一、状如穀而黑理

穀就是构树。郝懿行云:“陶宏景注本草经云:‘榖即今构树是也;榖构同声,故榖亦名构。’”

构树,又名楮树、沙纸树、谷树、谷浆树,为高大的落叶乔木,树冠张开呈伞形。树皮暗灰色,用小刀划破后会流出白色浆汁。叶宽卵形至矩圆状卵形,初夏开淡绿色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柔荑花序,雌花为球形花序。果实状如杨梅,晶莹红亮,口感酸甜。

构树浑身都是宝。树叶可以用来喂猪,15—20棵构树的产量便能养活一头猪。树皮可以用来造纸,具有材质洁白纤维细长的特点,是制备木浆的高级原料。树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树汁可以治疗皮肤病。枝干容易燃烧,无臭味产生,且热量充足,是农村地区很好的生物燃料。

构树林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大幅减轻当地大气污染。构树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环境适应能力强,可作为城乡绿化树种,尤其适用于工矿区与荒山造林绿化,对改善土壤结构,调节气候都有较大的作用。

构树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可以说是最草根的乡土树种,不论平原还是山地,城市或者农村,房前屋后与河沟山坡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太过于平凡,丝毫不引人注目,甚至有时候被人们当做无用杂木而铲除。但它的坚韧与顽强,却不是人力所能阻挡。构树对环境适应能力之强,超乎常人的想象。许多其他植物不屑于占领,或者根本无法生长的地方,都是构树生存的乐土。比如土壤沙化的盐碱地,生态严重破坏的矿山,再比如臭气熏天的垃圾填埋场,甚至山体的岩缝,墙壁的裂隙和破损的水泥地里,都能发现由构树创造的绿色奇迹。

所有植物的生存能力指标中,构树的耐酸、耐旱、耐寒、耐热与耐污染水平全都名列前茅。除西北、东北少数地区之外,构树在我国整个温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大量分布。

事实上,构树在《五藏山经》里也极为常见。《西山经》、《东山经》与《中山经》都有“多榖”的记载。它平常无奇随处可见,古人对它再熟悉不过。作者在描述某些罕见树木形态特征时,经常用到类比说明的方法,构树恰好是众多用于类比的客体标准之一,原文中常有“状如榖”、“叶如榖”之类的说法。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打破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借助想象与视觉语言,读者便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陌生到熟悉的转化。

从整体来看,合欢与构树有诸多相似之处:同属高大乔木,同样树冠呈张开的伞形,同样枝繁叶茂。用“状如穀”来描述合欢的基本形态,完全合情合理。从细节来看,合欢与构树的树皮稍有不同,合欢的颜色更深且更粗糙,体现在图形上,便成了“黑理”。

二、其华四照

合欢花是蒲公英那样是放射状,像太阳光芒照耀四方,所以说“其华四照”。过去有研究者把“四照”粗浅地直译为“四瓣”,将迷谷原型考释为山茱萸科的四照花,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过以偏概全。自然界花朵呈四瓣的植物远不止四照花这一种,桂花、丁香、连翘等大型乔木的花朵都是四瓣,如果仅以“四瓣”一个条件,无视原文其他特点就敲定迷谷的最终身份,无疑是牵强附会,严重缺乏说服力的行为。

三、佩之不迷

此处的“迷”字并不是迷路的意思,而是一种叫做“迷惑”的疾病。

迷惑二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对事物的真伪、缘由与发展缺乏准确的判断。而“迷惑”在古代的本意,却是指某种疾病症状。

当人过度疲劳,或者情绪波动过大,就会引起精神紊乱,使人心神不宁、悲伤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视幻听。《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以黄帝与歧伯一问一答的方式,对“迷惑”的病因做作详细阐述。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其著作《类经·八十一》中形象地总结为四个字:“神乱则惑”。个体一旦神志混乱,必然会沦为负面情绪的俘虏,轻则忧愁,重则抑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迷惑”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佩之不迷”与后文出现的“佩之不惑”,意思均为对迷惑之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迷”与“惑”本质是一回事,只是二者的严重程度不同,程度轻的叫“迷”,程度重的叫“惑”。《黄帝内经》借歧伯之口将二者的关系这样阐述道: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岐伯的意思是说:心有所喜好,神有所厌恶,两种相反的情绪难以调和,就会使精神紊乱,导致出现幻觉,因而产生迷惑之感,待情绪消失神志稳定之后,就又恢复正常。这样的一些现象,轻微的叫做迷,严重的叫做惑。

“不迷”就是不会得迷症,这点与合欢的药效是相吻合的。古代中医认为合欢的确有安神解郁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合欢皮、合欢花的主要功能:“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中华古今注》记载:“欲蠲人愤,赠之以青裳。青裳,合欢也。”再比如《养生论》中记载:“合欢蠲怒,萱草忘忧。”现代中药学也将合欢皮、合欢花归入安神药,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安神解郁”,适用于情绪忧郁,虚烦不安,失眠多梦,记忆减退。对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因高血压病引起的失眠心烦,均可使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合欢花中独有的合欢甙与鞣质成分,能解郁安神,滋阴补阳,理气开胃,活络止痛,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解酒等功效。

综上所述,“佩之不迷”最恰当的现代翻译应为“戴上就可以养心安神”,而不是什么“戴上就不会迷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