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赏析——查慎行《三闾祠 》

 江山携手 2019-12-31

诗词赏析——查慎行三闾祠

      作者简介】 (zhā)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31@365诗词赏析——查慎行《三闾祠 <wbr>》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

[1]这首诗是康熙十九年(1680)途经湖南凭吊屈原祠而作。三闾祠:屈原曾官三闾大夫,祠在今湖南汨罗县。[2]漠漠:荒凉寂寞的样子。[3]「莫嫌」二句:说屈原的不遇于世,是因为庸人的妒忌,这是古今同慨的事。《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庸人:指当时妒忌屈原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4]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5]:湘兰沅芷:湘水、沅水,皆在今湖南省。兰、芷:芳草名,屈原用以比善人及自比。吟魂:诗人的灵魂。《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康熙十九年。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书生。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本诗就是查慎行随军人黔途经湖南常德府武陵县时,凭吊屈原祠时所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屈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外景之阔大,反衬祠堂的孤小冷凄,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屈原(想象中的屈原)。该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有对时局的愤慨之意,还有对屈原悲剧的凄婉之慨。

31@365诗词赏析——查慎行《三闾祠 <wbr>》

舟夜书①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诗意】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第三句作者丢开灯光,写微风起后的满河细浪。簇”是“堆”的意思,形象地写出浪的形态。作者为什么突然掉转笔锋呢?这是为下一句开创新格局,为了写水中灯影的变化,必须写出水中之浪,而水中之浪只能因风而起,此风又只能是恰到好处的“微风”,倘使大风大浪也就无从欣赏水中灯影了。这句是全诗的转机,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变化的契机。黑沉沉的夜幕下,河中一盏孤灯,灯下粼粼细浪乍起,从而出现一个崭新的画面。 末句“散作满河星”,用天上万点繁星比喻河中倒影,灯光由静止到烁动由一点孤灯散作万点灿烂,诗人的情绪由孤寂到振起,诗的底蕴从静态的孤寂美转化为动态的流动美,诗歌就在这最精彩的瞬间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层次结构十分鲜明。黑夜——孤灯——萤光——满河星,作者沿光亮变化加以表现;又极富匠心地抓住极有表现力的一刹那,即从静到动转瞬过程的留影。“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