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庆东原·江头即事 【元】· 曹德 低茅舍,卖酒家,客来旋把朱帘挂。 长天落霞,方池睡鸭,老树昏鸦。 几句杜陵诗①,-幅王维画。 猿作怪,鹤莫猜,探春偶到南城外。 池鱼就买,园蔬旋摘,村务新开。 省下买花钱,拚却还诗债。 闲乘兴,过小亭,没三杯著甚资谈柄。 诗题小景,香销古鼎,曲换新声。 标致似刘伶②,受用如陶令③。 【译文】 (一)低矮的茅舍,挑着酒幌,一位客人走入小酒店中,店主挂起朱帘,使得客人能够边饮酒边欣赏窗外景致。从茅屋窗口望出去,只见池内风平浪静,鸭子正在安稳地睡觉,老树的枝丫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眼前所见,似乎是杜甫诗的意境,又像是一幅幅王维笔下的山水画。 (三)乘着兴致,来到小亭上。没有三杯美酒下肚,怎么开始闲聊欢谈?对着小景吟诗,名香在古鼎中焚燃,唱了一支又一支新作的歌辞。像刘伶那样丰神俊朗,又如陶渊明那样,尽情享受着醉酒的时光。 【注释】 ①杜陵:即杜甫,因尝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故被人称为杜少陵、杜陵。②刘伶:西晋沛国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③指晋陶潜。陶潜曾任彭泽令,故称。元赵孟頫《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陶令饮,从人皆笑郦生狂。” 毛泽东《登庐山》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题解】 这首曲子是作者曹德在南方隐居期间,在“江头”的所见所感,流露出他孤独、悲凉的情绪。 【赏析】 小令既题为“即事”,则为不经意之作。有时情况就是如此,越不经意之作,所作却比刻意之作高妙。这首小令,有人曾誉其为马致远《天净沙》之后的另一名作。此曲当是作者避祸吴中漫步江头时所见所感之作,所以总体基调,意境显得孤独、悲凉。 第一首: “低茅舍,卖酒家,客来旋把朱帘挂。”一间低矮的茅舍,挑着酒幌,黄昏中孤零零地趴在江边,无人光顾。一个避难者,漫步江头,见到小店,便走入店中,店主人殷勤接待,一边上酒,一边挂起朱帘,让客人边饮酒边欣赏窗外景致。小令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落魄者秋暮时分江头小店独酌图。 从茅屋窗口望出去,由远而近,目光所及,所见尽是一派衰微、肃杀的秋光、秋景:“长天落霞,方池睡鸭,老树昏鸦。”面对此景,不由得使人想到杜甫、王维。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王维隐居辋川,郁郁寡欢。眼前所见景致,不正是杜甫的诗、王维的画吗? 小令犹如一幅白描图,通过几组动静对比结合的画面:“低茅舍”与“客来旋把朱帘挂”,“长天”与“落霞”,“方池”与“睡鸭”、“老树”与“昏鸦”,各具形态、色彩的语言,生动、鲜明地把江头黄昏秋景展现了出来。一景一物总关情。透过这几组画面的描绘,也折射出了作者孤独、垂暮、悲凉的心境。 第三首:这支小令描写乡村美景,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南方乡村的傍晚景色,淡雅、安详、宁静,如诗如画。“即事”就是即兴而作,带有偶吟所感之意。本曲不仅是妙手偶得,就连所“即”之“事”,也有不经意而成全的情味。你看作者出游江头,是“闲乘兴”,虽则兴致勃勃,起初也漫无固定的目的。“过小亭”,一个“过”字,也说明不过是信步而至。妙在小亭中恰恰遇上了投缘的好友,还备着美酒,正好欢会一场,真是天赐其便。诗人并不细写与友人的会见,甚而不加寒暄,便大呼“没三杯着甚资谈柄”。这一句活画出他连连呼酒的狂豪情态,而与友人的深契同心也从句外表现了出来。“资谈柄”是开始闲聊欢谈,“谈柄”需“资”,又见出聊谈并无什么预定话题。一切都出于无心,而得之随缘,诗人的情性也因此得以自由发挥。 “着三杯”不仅资助了谈兴,还使与会者诗情大发。“诗题小景”,又点出了江头景色的悦人。焚香、唱曲,是小聚的另两项节目。古人焚香助娱,常是出于品茗、弹琴、赏画之类的需要。从曲中的情形来看,操琴的可能性最大。即使不是这回事,“香销古鼎”也增添了一种清雅的氛围,并显示了时间在不知不觉间遣发的实情。“新声”是新制的歌辞,“曲换新声”则是唱了一支又一支。这三句鼎足对纯用白描,有一种怡然自乐的情味。 末两句是评论,以感受代替总结。诗人也不发什么长篇大论,而是别具一格地以两位古人自况。一位是刘伶,西晋出名的饮酒狂士,历来对他的形容“放达”有之,“颓狂”有之,作者却称“标致似刘伶”,这说法本身就颇为标致。这是在精神境界上的自赞。一位是晋宋间的大诗人陶渊明,他的酒名与刘伶不相上下,至多只有文雅一些的不同。“受用如陶令”,是对此番“乘兴”效果的定评。这两句都从酒的方面强调,不仅回应了“着三杯”,也补明了中间三句的消遣都在酒的陪伴和影响下进行。这就于渲染此行的惬意之外,更透现出勃发的豪情。在平静的铺叙中展现狂豪的英气,正是这首小令的最大特色。 我们读明人的散文小品,事情不大,情节不奇,更谈不上什么微言大义,但却是我写我心,洋溢着人生的真性情。元散曲的这类小令也是如此。作者也许只是信手命笔,写给自己看看,不过心灵既然自由敞开,精光灵气便不易泯没,原先自娱的作品,也就产生人同此心、心同此娱的社会效果了。 【别解】(来自网络) 这首曲子写的是桃花源,是心中痴念的欲望。 【作者简介】 曹德,元代散曲作家。字明善。生卒年不详,大约元仁宗至惠宗初年(公元1312—1340年)在世。曾任衢州(今浙江衢县一带)路吏,一说为山东宪吏。元顺帝时,太师伯颜擅权,他作《清江引》二首以讽,并张贴于京城午门之上。被伯颜通缉,避祸于吴中僧舍。公元1340年(惠宗至元六年)伯颜事败窜死,方再入京。精散曲,与薛昂夫、任昱有唱和。《录鬼簿》说他“甘于自适”,并称其乐府“华丽自然,不在小山之下”。现存小令十八首。 中吕·山坡羊·述怀(大江东去) 【元】·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译文】 江水滔滔东流入海,车轮滚滚西往长安,我为了博取和保持功名走遍了天南海北。厌恶了车马舟船的旅途劳顿,喜欢悠闲自在地抚琴读书,我早已两鬓斑白像种瓜的召平到了暮年。心里如果知足了,功名也就满足了。深居高位,有高的苦处;身居低位,有低的苦处。 【文意】 江水里行船,陆地上驱车,风尘仆仆,来往於大江两岸和京都。为了功成名遂,我宦游的足迹满天涯,走遍了东西南北路。 厌倦了长期车船上的旅途,向往著琴棋书画中的书屋,两鬓都早已斑白了,却难以功成身退,在隐居中送走迟暮。 心中知足,对自己的声名就满足,苦求便是贪心不足。其实,官做大了,有官居高位的苦楚;官位低了,有卑微小吏的痛苦。 【注释】 ① 大江东去”二句:言足迹遍于大江南北。大江、长江。长安,古都。② “厌舟车”二句:厌烦舟车,喜欢琴书。言以羁旅为苦,以琴书为乐。陶渊明《归去来辞》:“悦亲戚之情语,乐琴书以消忧”。③ 早星星”句:早已两鬓斑白,种瓜的邵平也到了暮年。早:已经。星星鬓影:形容鬓发花白。邵平:秦时广陵人,封东陵侯;韩信被诛以后,刘邦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众人皆贺,唯邵邵平独吊,劝萧何让封不受。秦亡后,在长安城东门种瓜,味甜美,世称“青门瓜”或“东陵瓜”.这句是说人事变化,功名难就。后将邵平种田喻有远见。③“心待”句:内心如果满足了,名也便满足了,便也心平气和了。待,如果。诗词中往往作“将”解。辛弃疾《最高楼》:“待不饮,奈何有恨;待痛饮,奈何吾又病。” 【作品简介】 心待足时名便足 这首曲子是作者对自己一生浮沉宦海,虽身居高位,而无精神自由的慨叹。 这首《山坡羊·述怀》是对充满着矛盾的自我灵魂的深刻解剖。作品前半部是回顾自己大半生的遭际:“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写为求功名,不由自主地在宦海中劳碌奔波。时光易逝,两鬓渐现白发。作者对自己不能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深自悔恨。小令后半部则阐发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从而向世人发出警戒:名缰利索令人寝食难安。不要为功名所困。此作坦荡真诚,直抒胸臆,毫不矫揉造作,这正与作者其人豪放不羁、光明磊落的人格精神相合。 【赏析】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如果把[正宫·端正好]“功名万里忙如燕”看作是刺向假名士的犀利投枪,那么,这篇[中吕·山坡羊]《述怀》则是一篇敞开心扉,对于充满着矛盾和烦恼的不安灵魂的自我解剖。小令的前半部,作者心情沉重地回顾总结了自己的大半生遭际:风尘仆仆,鞍马倥偬,“为功名走遍天涯路”的劳碌和艰辛。也许由于他在元朝当时的社会里是一个“出身”较好的“色目人”之故罢,得天独厚的时代机遇把他推向了仕宦之途;也许是光宗耀祖这种传统思想文化的沉重压力,使他无法免俗,无法抗拒,因而也把他推向了仕宦之途。总之,他在官运还是比较畅达的。于是乎王命在身,不由自主地在宦海中随波逐流,劳碌奔波。而不知不觉中,两鬓已出现星星白发,韶华在滚滚红尘中悄然逝去。在这里,作者非常坦诚地诉说了自己寄身官场,枉耗生命的无谓,以及自己不能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实践自己“厌舟车,喜琴书”的志向的无奈。小令的后半部,则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人们,“心待足时名便足”,阐述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的辩证法,抒发了功名缠人,岁月磨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见解和深沉感慨。 文如其人。从毫不矫情、真诚坦荡的曲作风格,我们也仿佛熟识了豪放不羁、光明磊落的作者的人格。高有高处苦;低有低处苦。作者借自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痛苦,告诫世人,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为功名所困! 【作者简介】 薛昂夫 (?-约1345)元曲作家。名薛超兀儿,薛超吾,回鹘(今维吾尔族)人。汉姓马,字昂夫,号九泉,故亦称马昂夫、马九基。先世内迁,居怀庆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县)。父及祖俱封覃国公。他曾师事刘辰翁,故约可推知其生年当在元初至元(元世祖年号,公元1264-1294年)间。历官江西行中书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善篆书,有诗名,诗集已佚。元人周南瑞《天下同文集》载王德渊之《薛昂夫诗集序》,称其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进,有并驱八骏一日千里之想”。其散曲风格以疏宕豪放为主,思想内容以傲物叹世、归隐怀古为主。《南曲九宫正始序》称其“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深忧斯道不传,乃广求继已业者。至祷祀天地,遍历百郡,卒不可得。” 双调·沉醉东风·月底花间酒壶 【元】· 胡祗遹 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避虎狼,盟鸥鹭,是个识字的渔夫。蓑笠纶竿钓古今①,一任他斜风细雨。 双调·沉醉东风·渔得鱼心满愿足 【元】· 胡祗遹 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 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注释】 ①蓑笠纶竿钓古今:披着蓑衣,顶着竹笠,拿着钓竿,放眼去看人世的变化。蓑,避雨的草衣。笠,竹笠。纶,钓竿上的丝线。古今,这里指人世的反复变化。渔:打鱼的人。下句第一个“樵”字,指樵夫,砍柴的人。第二个“樵”字,指柴火。笑加加:笑吟吟。 【其一译文】 居住在水边林下茅庐边,于圆月下的花海中独饮美酒。可以躲避猛兽,与鸥鹭为盟,原来是个识字的渔夫。在斜风细雨中,披着蓑衣,顶着竹笠,拿着钓竿,放眼去看人世的变化。 【其二译文】 捕到了鱼便心满意足,砍到了柴就眼笑眉舒。一个拿起钓竿,一个收起斤斧。两个人在林下水边偶然相遇,交谈起来,原来是两个不识字的打鱼砍柴的士大夫。他们两个笑呵呵地谈今论古。 【题解】 这两首散曲写归隐渔樵,可贵的是表面上洒脱旷达,内里却借轻松幽默道出了作者对元蒙高压政治的隐痛。 【赏析】 第一首散曲借写渔夫垂钓生活的闲散、安逸和舒适,表达了元代文人对蒙古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它表面上是写渔人,实际上字字句句都是在写文人。表面上是写渔人的叹世归隐,实际上是写文人的消极反抗。 “月底花间酒壶”这一句看似简单的情景描写,写圆月下的花海, 写花海间的酒壶,实际上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一诗的诗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写月下独酌时的寂寞与无奈,和在人世上缺少知音的孤苦和寂寞。开篇仅六个字,借用唐诗的诗意,就已经点染出了当时大多数文人的精神生活和真实的思想情绪:苦闷、孤寂。而就是在尝透了这种苦闷孤寂之后,大多数知识分子选择了居住在水边、林下的茅庐之中的隐居生活。 “避虎狼,盟鸥鹭,是个识字的渔夫。”这一句表面上也是在写渔夫躲避猛兽,与鸥鹭为盟,实际上则写一些对现实社会不满的知识分子不愿卖身求荣,宁愿去过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遁世的出路。所谓的“避虎狼”,指的是躲避统治者。《后汉书·张纲传》中有“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所谓的“盟鸥鹭”,是说和海鸥一类的鸟儿同游水乡,指的是弃官归隐。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中有“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就这样远离统治者,远离红尘,在斜风细雨中,披着蓑衣,顶着竹笠,拿着钓竿,放眼去看人世的变化,一心一意做一个“识字的渔夫”。“蓑笠纶竿钓古今,一任他斜风细雨。”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隐居是躲避黑暗现实的一条出路。读书之人本自应当平天下,而甘心归隐无疑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消极反抗,但这比起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下为统治者所用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来,毕竟有值得称道之处。 第二首散曲写渔父樵夫的生活乐趣。他们的性情狂放不羁,在谈笑声中“评今论古”,是着布衣的隐逸士大夫。这样,即赞美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称赞他们是不识字的士大夫,又肯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借此发泄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嘲讽,从而显示出作者素朴的平民意识。 渔夫打到鱼儿了,心中十分满意,樵夫砍到干柴火了,眉开眼笑。形容渔夫和樵夫在自己辛勤劳动后,对自己获得的成果十分满意而高兴。)渔夫收了钓竿,樵夫也把斧头收回。劳动完成后,总是令人舒爽。在山林的泉塘边,渔夫和樵夫相遇了,他们俩都不识字。然而却无损于他们对各自人生观、世界观的交流。樵夫和渔夫,他们笑呵呵的谈论起了古往今来的奇闻异事。 元散曲说得最多的是归隐,最羡慕的是渔父樵夫。当然,不是真正的渔樵,而是“识字的渔夫”,是“不识字的渔樵士大夫”。他们真的是“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吗?不是的,他们满足的是“避虎狼,盟鸥鹭”,仍然是避世的隐者。既然全身远害,“罢了钓竿”,“收了斧斤”,水边林下,月底花间,茅屋数椽,浊酒一壶,自然会“笑加加的谈今论古”了。明代杨升庵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简介】 胡祗遹(zhī yù)(1227—1295)字绍闻 ,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于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以精明干练著称,所至颇具声誉。胡祗遹后召拜翰林学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辞归。卒,谥文靖。《元史》有传。祗遹学出宋儒,著述较丰,著有诗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等文,为研究元曲之珍贵资料。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潭孤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