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旦与春节的世纪纠葛

 轻风的起点 2019-12-31

元旦与春节之间的纠葛能够追溯百年。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但很少有人知道,元旦与春节之间其实有着长达百年的纠葛。所谓元旦,取自“元”的开始之意与“旦”的天明之像,表现古人为新年第一天献上的美好祝愿,这一天还有元日、元春之类的说法,但这个日期并不固定,十月、腊月等月的月初第一天也曾获过“元旦”的称号,直到汉武帝时期,元旦才被固定为阴历1月1号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古老的中国,多少个新年之夜响彻着孩童的欢笑,记录着团聚的幸福,元旦已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节日记忆。但这一切却在百年前迎来了改变,旧历元旦为春节所取代。在两者分分合合的纠葛之下,映射出人们对新年的复杂态度。

1
一年内的两个新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果断摒弃了被视作封建王朝遗产的夏历(阴历),改行格里高利历(阳历)。第二天,临时政府通电全国:“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1912年9月24日,政府又以法令形式将1月1日设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这样一来中国人民的传统新年佳节的地位就很尴尬了。1914年1月,内务部建议袁世凯:将阴历元旦改名为春节,另外将端午节设为夏节,中秋节设为秋节,冬至节设为冬节,所有公职人员都能休假一天,但最后只有春节的提议被落实。于是曾经专属于新年的“元旦”之名就只能挪到阳历1月1日,从此开启了春节和元旦两个新年节日在中国并行的局面。

一年当中竟然要过两个新年,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的头一遭。虽然元旦的位置改了,可老百姓们还是惦记着传统的阴历新年,并不理会政府的倡议。不管是过新年还是过大年,都是专属于春节的词汇,即便思想再怎么新潮的人,过完了政府法定的元旦日,也要回乡参加传统的节庆活动。对古老文化的记忆,就在这老一辈人的口耳相传中慢慢传承下去。

但对于民国政府来说,两个新年并行的情况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今是尽得“欧风美雨之吹沐”的时代,老百姓对传统节日的情有独钟既落后于时代,也为精英阶层人士所鄙夷。为了实现全面拥抱西方文明的目标,只有通过“移风易俗”的方式,才能对这些思想停留在“封建”时代的农民予以“根本上谋彻底之改造”,传统农历新年迎来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移风易俗”的第一步就是“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市场上不允许私人出售旧历和新旧历对照表;首都各个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不允许在旧历节日放假或举行庆典活动;各省区市也要制定章程,告诫民众,将旧历年节的所有娱乐庆典活动进行改良,只按照新历日期举行,原属于旧历年节的一切庆典活动也都被移至新历的元月内举行。另外政府还会苦口婆心地劝说民众,告诉他们祭祖是迷信,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火灾和人身伤害,连吃顿年夜饭都是奢侈浪费,不符合“先进的”西方生活方式。

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政策最终都落得不了了之的下场。一方面是因为以月相为参照的节日体系和以日相为参照的节日体系本来就格格不入,不能生搬硬套地强行改变。最重要的是,民国政府的行政能力根本无法下达到基层,更不必说如何动员起普通民众推翻旧有的节日习俗。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宣告这项政策的失败,于1934年初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承认对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此后在整个民国时期,元旦庆典和春节庆典就一直并存了下来。

2
不同语境下的新年


但是对于官方来说,公历的元旦显然更会被大力推崇。在抗战爆发之后,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陪都重庆每年也会举办隆重的元旦庆祝活动。每年元旦前后,国民政府首脑都会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一年以来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展望抗战前景,对军民进行抗战动员。

节日的欢庆似乎扫除了连年战争所积攒的阴霾,此时重庆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白天各路商家会拿出战争期间紧俏的物资放在街上售卖,许多躲藏在防空洞中的人们也涌出来享受这片刻喧嚣,被组织起来的学生和各家企事业团体在街头搞起募捐活动,号召仁人志士们为抗日救国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取得了大量民众的支持。从下午5点开始活动进入了高潮,各路人马举着火炬或提着灯笼走上街头,上面写满着爱国的标语口号,夜幕笼罩下,宛如一条蜿蜒的火龙般缓缓前行。一时间锣鼓喧天、人潮涌动,雄壮的歌声与激昂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在日机轰炸留下的断臂残垣间,这场盛大的元旦庆典似乎也成为一场绝佳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鼓舞着每一个人。

官方与民间的节庆活动脱节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年新中国彻底摒弃了以往的年号纪年,而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但是,新政府同时将元旦和春节纳入正式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让官方与民间都能统一享受到节日假期。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农历新年的热闹气氛愈加浓重,但元旦仍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在公历纪年的基础上,大到国家政策方针,小到个人工作计划都在这一天迎来新的起点。1月1日零时既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也意味着崭新未来的开始。

一年时间过两个新年看似奇怪,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渐渐习惯了这一现状。事实证明,两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互相依存的。如今,大多数人已习惯将元旦作为一个通往春节的过渡性节日,自元旦之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节日的氛围也愈加浓厚,最后在大年三十除夕夜达到顶点。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这个起点还可以延伸到圣诞夜。无论是元旦还是春节,国家领导人都会发表新年贺词,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并向广大人民致以诚挚问候,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两个新年一同构成了一代代人对新年的记忆,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3
今日元旦


元旦与春节之间的纠葛能够追溯百年,从全面西化到兼收并蓄,再到双节同过,两者的分分合合正如跌宕起伏的中国现代史一般,看似简单的身份变迁却体现了中国人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以更加博大的胸怀传承民俗,这正是文化自信的鲜明特征,也是国人自信心的鲜明写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