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钱首相小泉 2019-12-31

目前,人民币的基本单位是元,如一元硬币。不过,在纸币上印的却是壹圆、伍圆……这确实令人困惑,有必要仔细探究一番。

从现存货币实物判断,我国先秦时期的货币很混杂,包括铲形布币、刀形法化币、圆形圜钱。其中,圜钱中间有穿孔,分为圆孔和方孔。秦朝统一全国后,全部采用规定的方孔圆钱作为本位货币。这种制式铜钱一直在封建时代流通使用,其基本单位为“文”。一千“文”称为“贯”,封建时代末期也被称为“吊”。


  在中古时期,由于丝路贸易等原因,银币开始在中国流通使用。最初的外来银币都是圆形,中间无孔,上面铸造了各种域外人像和文字,难以被国人识别,只能通过秤重进行支付。后来,官府便将这些银币悉数熔解,铸成元宝银锭,其基本单位为“两”,也是秤重单位。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1

近代时期,国外开始向我国输入机制银币,由于其铸造精美、大小分量整齐一致,便于计数,因此在我国沿海地区大量流通使用。当时,圆只是对这种外来银币的形状描述,并非货币单位。直到鸦片战争后的1866年,斯时的港英政府开始铸造香港本位银币。其中,香港总督罗便臣于1864年在铜锣湾加宁街创立了香港第一家铸币厂,并于1866年至1868年铸造了大约200万元的香港银币。图1便是这种银币,正面中央印有镌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侧面头像,上端边缘为女王的英文名“VICTORIA”(维多利亚),下端边缘镌英文“QUEEN”(女王),英文两侧环镌装饰性凹凸花纹;背面中央镌有中文圆型“寿”字,“寿”字周围的装饰性图案中,纵向镌银币铸地中文“香港”二字,横向镌中文币值“壹圆”二字,外侧环镌英文币值、铸地和铸行年份“ONE DOLLAR”、“HONG KONG”、“1866”。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2

这是在中国传统属地铸行的最早在银币币面以中文“圆”为货币单位的近代机制银币。当时香港生产的一圆银币,都会铸上“香港壹圆”四字。后来,这一名称亦由香港传回中国大陆、日本及韩国,并成为各地通货的单位名称。然而,彼时适逢香港经济陷入衰退,铸币厂因亏损严重被迫关闭,并将铸币设备转售予日本大阪铸币厂。之后,日本开始铸造自己的龙洋,并将“圆”定为货币单位,实行银本位制度。图2即日本于明治7年(1874)铸造的龙洋银元,中间文字为醒目的汉字“一圆”。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3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4

此外,1896年7月,清朝政府王文韶令北洋机器局铸造了一套主币以圆为单位、面额为壹圆、伍角、贰角、壹角、半角的五枚银币,首次打破了中国历代以两钱纪重的习惯,是我国第一套以“圆”计值的流通银币,图3为壹圆主币的图案。两年后,位于东北的奉天省由于紧邻日韩,受日本龙洋面值影响,也开铸了“一圆”面额的奉天龙洋。图4是其正反面图案。该套银币的铸造发行亦打破了中国历代以两钱纪重银币的习惯,是我国较早采用以“圆”计值的流通银币之一。不过,此后由于清廷的“圆两之争”,清朝龙洋的铸造又重新以“两”计值,直到民国时期才完全以“圆”作为货币单位。

上文提及的都是硬币,下文再谈谈纸币。首先需要分析以“元”作为货币单位的源头。在我国货币史上,最初与货币单位有关的“元”字出现于上海。清朝道光以前,饼豆业在上海商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其一律以西班牙本洋作为货币本位。后来,大约在咸丰、同治年间,墨西哥推翻西班牙统治获得独立,导致进入上海的本洋数量锐减,上海本洋价格激升,难以发挥货币本位作用。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5

于是上海饼豆业又推出以上海二七宝银折算使用的办法,被称为“九八规元”,即以银锭的重量﹐加以升水﹐再以九八除之﹐所得之数即为上海通用的标准银(虚银)。图5即为当时美国花旗银行发行的上海规元十两银兑换券。此后﹐无论是华洋交易还是汇兑行市﹐均以此为计算标准。随着上海日益成为全国商业、贸易中心﹐“九八规元”逐渐被全国商界使用﹐买卖上海规元已成为各地调剂金融﹑进行汇划调拨的一种手段。该制度实行约二十年,对中国金融业影响巨大。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6

1897年5月27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这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该行最初发行的纸币采用“圆”作为货币单位,但到1904年即光绪30年发行的纸币便开始以“元”作为货币单位。图6是通商行发行的伍元券票样的正面。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7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8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9

之后,辛亥革命爆发,建立民国。图7是民国元年南京光复后发行的军用钞票壹元券,采用的正是“元”字,而斯时的军用钞票所有面额用的都是“元”字。盖此时正有推翻帝制改元民国的重大政治内涵,所以必须用“元”字。到北洋时期,所有公私银行发行的钞票一律采用“圆”字。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券发行则始于香港的渣打(麦加利)银行和汇丰银行,其发行的券钞上都是“圆”,或者是其简化字体“员”。图8为汇丰银行福州分行于1886年发行的壹员券,当然这种简化字体只在粤港地区和海峡两岸的沿海省份使用。当时还有一家比较重要的外资银行,即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其发行的纸币自始至终都一律使用“圆”字。图9就是正金银行上海分行于光绪28年(1902)8月发行的壹圆券。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10

我国从1928年开始进入国民党政权时期,当时银行发行的纸币全都采用“圆”字,中共根据地发行的边币也使用“圆”字。即使在抗战时期,各伪政府银行发行的钞票亦以“圆”作为货币单位。甚至在八十年代发行的长城币一元主币上,依然是壹圆(图10),直到九十年代初才改成了“元”字。

探究钱币上的“圆”和“元”

图11

综上所述,“圆”和“元”这两个货币单位与华夏古国的货币传统无关,而是源自近代以来域外钱币的输入所形成的称谓习惯,后逐步演变成国家法定货币单位。清末民初两者并用,之后基本使用“圆”字,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在硬币上正式采用“元”字。只是在国人的用字习惯里,同音的字可以通用。图11为1927年中南银行的10元券,这是近现代中国最后一种“元”字纸币,很有意思。

撰文 姚旭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