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的七种兵器》| 张凯解读

 wsgmail 2019-12-31

关于作者

武志红,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资深心理咨询师。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本心灵成长类的书。英文中有一个说法“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翻译过来即“灵魂的黑夜”。 西方许多哲人都说过,不必抵触“灵魂黑夜”,相反当拥抱它,当你做到全然地拥抱“灵魂的黑夜”时,它便给你巨大的力量。 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帮你接受自己的“坏我”,能帮你从所谓的负面情绪中汲取力量。

核心观点

负面的情绪其实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兵器,如果用正确的态度面对他们,他们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刻意地忽略和回避这些信号,这些情绪就会给我们带来持续性的伤害。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一本心灵成长类的书,名字叫《心灵的七种兵器》,哪七种兵器呢?它们分别是害怕、焦虑、悲伤、自卑,等等,你可能觉得奇怪了,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呀,都是我们平时要极力避免的,怎么就成了心灵成长的兵器了,这就是这本书反常的一个核心观点,作者认为,这些我们平时极力避免的负面情绪,如果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它们,它们会给我们的心灵成长带来巨大的好处,它们其实都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有一些事物发生了,有一些事情需要改变。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刻意地忽略和回避这些信号,这些情绪就会给我们带来持续性的伤害。

就像我们一直都以为,如果一个在问题家庭长大的人会有很多心理问题,但是也有很多例外,就是这个人虽然从小运气特别差,遇到了一对很不靠谱的父母,后来又遭遇了种种不幸,但是最后他的心理却很健康,谈起以前自己的遭遇都能用开玩笑的态度面对,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这些人天生就自带伤害免疫属性,任何伤害都对他们不起作用吗?根本不是,作者说,这是因为他们恰巧遇到了一个转化的契机,用了正确的姿势把所有负面的伤害都转化成了生活的动力。从后面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转化的时刻。

这本书的作者叫武志红,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怎么发现这个事的呢,他说他以前得过抑郁症,头两年心情一直是处在极度低落的状态,然后突然就又变得很兴奋,而且这种兴奋还是持续性的,这其中的变化就给他带来了很多启发,他发现抑郁不是他的敌人,在抑郁的这2年做了很多事情,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出了几本书,抑郁的状态还成了他后面力量的源泉。

他发现其实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拒绝接受真相,为了拒绝真相,有时候我们就会刻意地朝着反方向走,比如你很生气,但是你觉得生气不好,所有外在信息都在告诉你应该克制,你应该保持善意,恰巧你的理智又很强大,能把这股火压下去,但是这股火消失了吗?没有,他只是被你压在了潜意识里,就像火山的能量一样越攒越多,最后不知道哪天就突然爆发了。

再比如你很内向,但是你觉得内向不好,周围所有的信息都在告诉你你应该热情大方,你应该多交朋友,恰巧你的理智又很强大,你咬着牙能照着做,但是突然有一天就受不了了,你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其实你就是喜欢一个人呆着。

再比如你很焦虑,但是你觉得焦虑不好呀,周围的信息都说焦虑是能力低下的表现,你应该表现得很强大,但是你的身体知道答案,不知不觉地就得了胃溃疡、十二指溃疡这些疾病。

这就是作者说的,为了避免一些自己觉得不好的状态,最后走到了这些状态的反面,最后弄得自己很分裂。

下面我们就来从3个部分看看这本书,弄清楚怎么才能避免走向情绪的反面,我们用怎么样的姿势才能处理好原生家庭中遇到的问题。第一部分说一说为什么以前我们想要改掉坏习惯这个想法是错的,正确的姿势又是什么;第二点,我们说一下怎么处理常见的负面情绪;第三点,重点讨论如何做到全面的接受。

第一部分

先来说说我们平时是怎么对待坏习惯的。我们经常说习惯决定命运,我们想要变得更优秀的一大任务就是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市面上也有大量的书教我们怎么做,但是为啥改变坏习惯这么难呢,作者说,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坏习惯其实以前都帮过我们,是我们的老朋友,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只不过现在它们过时了,不适应当下的境况了,你就要想方设法把它们从身体上切掉,让它们滚蛋,我们对待坏习惯就和利用完朋友就过河拆桥的人是一样的,是很不地道的,那些坏习惯当然就要死命地和我们抗争到底。

比如说拖延,作者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小刘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非常聪明,很有想法,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爱拖延,总是对自己有完美主义的幻想,事情总要拖到最后一刻才能完成,给配合他工作的伙伴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小刘也是下了无数次的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些习惯,但是一年一年的下来,丝毫没有改变,于是跑去找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其实小刘没有意识到,他的潜意识里觉得拖延这个坏习惯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比如他做事拖,就需要经常加班,同事看到他这么勤奋,最后就会传到领导的耳朵里,领导也从来不批评他做事拖沓,反而经常因为他加班而夸奖他。

你看,拖延其实无形中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按照他的能力,他完全可以早早地完成工作,然后痛痛快快地玩,但是他就一定要把工作拖到占满了休闲时间,这样就能显得自己很忙很勤奋,就能得到上司的奖励,虽然奖励只是口头上的,只是他脑海中的。

这还只是表层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很小的时候小刘的爸爸就对他非常的严格,晚上他如果早早的完成作业,他爸爸一看,哎哟,不错呀,明天给你多布置点作业,要么就是让他把做完的作业反复地修改,他为了不做这些事情,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拖。天天拖到半夜,这样既没有多余的作业,他爸爸一看自己的孩子这么勤奋,还会时不时地夸他两句,这样一来,他就在潜意识里觉的拖延是一件好事,虽然理智上知道不好,应该早早地完成,不要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还是会拖,他是潜意识里把领导当成了父亲,这就是他的拖延改不了的深层原因。

后来当小刘知道了这个原因之后,他的改变立马就发生了,他不再认为领导就是他的父亲,他的拖延也不再像小时候给他带来好处了,他没必要把小时候的习惯带到现在来,意识到这点后他的拖延症立马就改善了很多。

这是说的坏习惯以前都帮过我们,是我们的老朋友。更准确点说,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它的每一次出现和重复,其实都反映出我们深层次的需求,就像一个人身体受了伤会痛,如果不痛的话我们是不会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

如果我们认真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会发现习惯其实没有好处之分,它在出现的开始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只不过有时候外部的环境变化了,我们需要调整一些习惯,这里说的是调整,是在聆听它的基础上接纳它、理解它,当它出现的时候,不要去攻击,而是用和朋友商量的语气和它对话,让它的需求先等一等,答应它后面会满足它而不是现在,这样一来所有你所认为的“坏习惯”会突然变的很听你的话,你也不用再和它们抗争了,你的内向也变得和谐了,这就是理解和接纳的力量。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说说:我们要如何处理一些坏情绪呢?作者说,只有当我们完全地接受事实时,改变才有可能发生。那个真正能让你发生转化的契机才有可能来。比如我们以前总以为悲伤是软弱的表现,一个坚强的人不应该悲伤,但是作者说悲伤其实是一种礼物,有了它我们才能转变现状。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者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24岁女孩小美,她从小就特别惨,2岁时父母离异,父亲也不怎么照顾她,5岁时唯一对她好的奶奶去世,6岁爷爷去世,从小就像个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的,像遇到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果然,小美也不例外,从小她就很敏感,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为了讨好别人,她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和很多刻意讨好别人的人一样,没一个人喜欢她,她几乎是受到了所有人的排挤,她就是一直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

有一天她列了一张表,这个表的左边写了一行自己活着的理由,右边列了一行去死的理由,结果一对照,去死的理由一大堆,而活着的理由就那么可怜的几条,想到这她就开始哭,哭得是撕心裂肺,哭得惊天动地,恨不得把这些年的委屈统统地都发泄出来,哭完之后,她脑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断地告诉她,你很惨,非常惨,但是你也依然有力量活下去。就这么一句话在他脑袋中不断地重复,慢慢的她的感觉开始变好了,她开始觉得,惨就惨吧,就那样了,还能怎么办呢,再惨我也要活下去。

从那次哭过之后她开始转变了,变得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开始不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开始做自己,结果大家也开始接受她,她的朋友慢慢地多了起来。你看,那次悲伤的痛哭其实就是转变的契机,那个契机的原理是啥呢,其实就是接受,以前她总是想方设法和自己悲惨的现状做斗争,别人不喜欢她,她告诉自己其实别人并不讨厌自己,别人对他不好,她告诉自己别人对她还不错,她本来很穷,买不起新衣服,她告诉自己其实自己不想买,这样自欺欺人的结果就是别人会觉得她很假,慢慢地就会离她很远,现在不一样了,她开始承认自己真的是很惨,真的没人喜欢她,别人真的和她很难相处,接受这些之后,她整个人也轻松了,不喜欢就不喜欢吧,讨厌就讨厌吧,不管怎么自己都要活下去,结果产生的效果却出奇的好,别人因此看到了真实的她,她也开始变的被大家接受了。

当我们直面自己不好的现状时,会产生什么情绪呢,毫无疑问,其实就是悲伤,悲伤的时候人确实很不舒服,但是当你回避和抵触悲伤的时候,你的心也就远离了悲惨的真相,请注意,它只是远离,不是消失,最后它一定要从别的方面表现出来,所以作者说最纯的悲伤就是天籁之音,它能让我们从虚假的幻想中解脱出来。这是说的悲伤可以帮我们认清现实,接受当下的自己。

那内疚呢,也是一样,内疚这种情绪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它只是提醒我们有些关系需要调整。我们都很讨厌内疚的感觉,谁都不想有欠着别人的感觉,但是很多人却喜欢别人欠着他的感觉。

比如作者提到这么一个案例,一位丈夫要和自己的妻子离婚,为啥呢,理由是丈夫嫌这位妻子太好了,什么都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丈夫他们一家人对这位妻子简直喜欢到不行,但是这位丈夫却总是很难受,但是又说不出难受在哪里,于是受不了了要离婚,这个妻子想不明白呀,于是去问心理医生,这位妻子就说:“我对他和他们家人这么好,什么都做到尽善尽美,要是这样还走到了离婚的这一步,那我也是尽力了,对于这个家我是问心无愧。”心理医生问她:“那在和别人的关系中你也是问心无愧吗?”这位妻子说:“是呀,对我的父母,他的父母,对他周围的朋友,我都是尽力做到最好了。”于是心理医生又问她:“那是你朋友多还是他的朋友多?”这位妻子这才发现,自己这么好,其实朋友却不多。难道太好了也有错吗?心理医生说“有错”。

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这位医生的解释,这位妻子表现出来的好,其实传递出来的潜沟通都是在拒绝别人。在亲子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总有一方付出的多,另一方付出的少,而这位妻子总是那个付出多的,所以男方的家人都特别喜欢她,但是在朋友和配偶关系中,双方是平等关系,付出和接受有一种平衡,谁要是打破这种平衡,就会让另一方感觉到不舒服,就会破坏这一段关系。

就拿这位妻子来说,她一味地付出,看上去她的丈夫是获益者,能得到各种各样的方便和好处,但是实际上这位妻子才是受益者,她把双方关系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内疚感全部都转嫁到了丈夫身上,也就是说她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自己在一段关系中要成为那个清白的人,这样一来,只要双方的关系一有稍微的不平衡,不管是出于谁的原因,那这位妻子就可以拍着胸脯说,都是你的错,我是无辜的一方。

实际上你想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其实简单点说就是有来有往,你送我一个东西,我接受,我还你一个东西,你再接受,一来二去人和人的距离就拉近了,不管是友谊还是爱情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双方只要有接受,那接受的一方就会出现轻微的内疚感,为了补偿这份内疚感,他就要还对方一个东西,而那些像这位妻子一样的老好人,他们的逻辑是什么呢?他们是极度地害怕内疚感,他们在追求绝对的清白,在追求彻底的无辜,他们不愿意在关系中承担一点点这种情绪,因为他们怕极了欠着别人又还不上的感觉,哪怕是一点点都不行,为了彻底消灭掉这种内疚感,于是他们不是彻底地拒绝别人,就是只付出不接受,这位妻子就属于后者,她只要求自己对丈夫好,但是不接受丈夫的任何回馈,她的付出太高了,相比之下,她丈夫的回馈好像显的根本不值一提,正常人都不会喜欢这种感受,凭什么你要把内疚的情绪转嫁到我身上来呢。你说是吧。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一味地高付出还免不了让人产生敬意,这种敬意会让付出的人有一种无形的权威感,在这种权威感面前,那些接受的人就没有任何权利说三道四,就没有任何反驳的借口了,这就是那位丈夫遇到的处境,不管双方谁的错,这位妻子传递出来的潜沟通就是,我都做到了这个分上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不管妻子做错了什么,说到底都成了丈夫的错,而且周围的人都帮着这位妻子说话,那长此以往,他们的关系就不是平等的关系,所以你看,这种“与其让我欠着你的情,不如让你欠着我的情”的想法其实远没有一看上去那么伟大,那些烂好人们其实才是一段关系真正的破坏者。

那凡事总有个原因,是什么事导致了这位妻子产生这么一个逻辑呢,据这位医生的描述,这要追溯到她的小时候,在很小的时候她的一个哥哥去世了,结果他们家人认为是她克死了他哥哥,虽然从来没有把这个明说出来,但是从家人的表现或多或少她都能感受到,只要她一捕捉到这种信息,她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是一个小孩子不能承受的,压力实在太大,于是她从小特别努力,对别人都特别好而不求回报,她希望用这种疯狂的付出来化解心里的内疚,她一点点都不愿意再遇到它,因为一直逃避,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哪怕人际关系中正常的轻微内疚感都会引起她痛苦的回忆,引发她强烈的不适感,所以她就总成为那个平等关系的破坏者,别人就总是觉的和她隔了一层东西,慢慢的就会远离她了。

那一个容易内疚的人要如何处理好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呢,其实也特别简单,只要明白内疚只是一段关系需要调整的信号就可以了,它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情绪,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好意,然后再以相同的好意回馈回去就可以了,别总觉得别人帮你一点点忙你就欠了别人几百万似的,别人也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在意。在适当的时候,大方地请别人帮忙,不要固守自己的清白感,让自己成为那个被帮助,被施舍的人,成为能自由调节平等关系舵手,那自然就会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人了。

这是说的内疚感也是有好处的,它能帮助我们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了悲伤,说了焦虑,说了内疚,其实你发现没有,这些情感我们在平时经常遇到,只不过太频繁了我们经常会忽略它们,为什么经常忽略它们呢,因为我们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常说一个人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什么是内心的声音,它是一个清晰的声音吗?是大脑中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声音吗?不是,它是一个个隐秘的信号,是你模模糊糊感觉到又说不清的感觉,这种声音经常会被理智的声音给淹没掉。

比如作者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个男孩在追求一个女孩,表面上看这个男孩真是各种好,条件优秀,长得又帅,对女孩还是千依百顺言听计从,但是女孩总是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担心,但是又说不上为什么,总是迟迟不肯答应男孩的追求,有一次女孩也是无聊,就答应和男孩一起出去旅游,他们刚一到车站,女孩就觉得自己家里的门没锁,于是他们就回去看,一回家发现门锁得好好的,再出去她又觉得窗子没关,于是又跑回去一看,窗子也关得严严的,最后来回跑了几趟,大家出去玩的心情都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女孩跑去见心理医生,她觉得自己有强迫症,心理医生听完她的话,说那不是强迫症,那是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这个男孩很危险。

为啥这么说呢,心理医生解释,根据女孩提供的信息,这个男孩属于从小遭受过家暴的男孩,遭受家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父亲对他的期望太高了,属于那种自己没有什么生活可言,把所有希望全寄托到孩子身上的类型,就是那种整天把“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的家长类型,这个男孩也坚强,在这么高的期望下,顶着压力一路过关斩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现在他把每个月挣的钱多一半给父亲,只留一部分给自己,看起来真是完美男人,又孝顺又节俭,但是他的孝顺和节俭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一种报复。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这种自虐一样的生活实际上对父亲表达出来的潜沟通是:“我挣钱养你,你去奢侈,你不知廉耻地花钱,但我节俭,所以我永远是对的,这样你就没有权利控制我了,你也没有任何权利对我有所期待了,这样我就能彻底摆脱你。你看,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回馈,而是一种强烈地想要摆脱父母控制的动力在驱使他过这样的自虐生活。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男孩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不和谐,他们是施虐和被虐的关系,现在男孩对女孩是千依百顺,但是一旦确立关系,这种内在的关系模式就会投射到别人身上,女孩必然遭受一场虐恋。那这个女孩就问心理医生,为啥男生一旦追上,确立关系之后就会立马变了呢,这个男孩就不能一直保持这种忘我的状态,一直对她好吗?医生说,不可能,因为这个男孩现在追的时候是忘我的状态,但是一旦追上就变成了忘你了,忘我和忘你是硬币的两面,有正就有反。

其实男孩为什么会爱这个女孩爱到忘了他自己呢,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其实并不是爱的这个女孩本身,而是把自己对完美女友的想象投射到了这个女孩的身上,简单说,他爱的不是女孩,而是他自己,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恋。一旦追到手后,男孩近距离一看,哎哟,自己爱的人怎么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于是他就会把那份投射出去的爱收回去,这样一来就从忘我立马转变成忘你了。

所以说这个女孩一开始遇到的那个窗户和门没关好的感觉其实在提醒她,需要把心关好,这个男孩以后会给她带来不好的体验,她要早早地保护自己,尽管理智上来看这个男孩没毛病,但是直觉却告诉了女孩真相。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讲讲接受,带着问题去积极的生活。这也是这本书贯穿始终的一个核心要点,作者提倡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先理解,再接受,再改变,其中接受是最需要勇气,但也是最重要的。

前面我们说的几个例子,比如想要自杀的女孩是接受了自己的悲惨现状,才开始发生转变,害怕内疚的妻子也是,他是接受了自己逃避内疚的事实,才开始逃出老好人的魔咒,其实作者说,任何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与现实的对抗,来自于我们想要对过去有所改变的错误期待,当我们遇到不幸的事时,需要想到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我不是唯一不幸的人,还有大量的人和我一样,甚至比我还不幸,有时候快乐是来自于和比自己不幸的人的比较,这句话看来很暗黑,但用在心理治疗上却是很有效的方法,比如很多人有心理问题,他只要找到都有这个问题的人,定时定点地聚聚会,聊一聊,就会感觉自己的压力减轻了很多,所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唯一不幸的人。

谁都不可能在一个没有任何伤害,没有任何挫折的家庭中长大,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不可避免,但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选择去治愈自己小时候受的伤,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带着伤痛奔跑,该干嘛干嘛,和自己的坏习惯做朋友,和自己过去不好的经历做朋友,不是你不好,只是你运气稍微有些差,不管你现在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只有全然的接受他们,改变才有可能发生。不管怎样,现在你已经有力量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小时候受的伤早就过去了,没有必要让它们一直影响你。

总结

回顾一下,在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反常的观点,就是那些我们平时极力避免的坏情绪、坏习惯,其实曾经都给我们带来过好处,它们的初衷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比如悲伤,它帮助我们勇敢地接受当下的境况,比如内疚,它提醒我们一段关系的平衡需要调整,比如直觉,它总是能告诉我们一些理智看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它们,就要全然地接受,不和它们作对的情况下改变,希望你听完这本书之后能找到内心的和谐,能和自己坏心情、坏习惯友好相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