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心画,禅说苦闷 书法的创作,本是文雅生活的体现,是一种美学意义的存在。从宋代开始,书法的写意功能逐渐被发掘,“书为心画”的观点深植人心,书法突破美学意义和技法范畴,转而追求个性、意境,文人气息更浓。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生活的时代和精神境界。晚明江南,文人谈心论性,自诩风流倜傥者众多,唐伯虎就是代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极力的表达自我内心。书法中行草的率意自然特点深得喜爱。董其昌也以行草书成就最高,行书得“二王”法度,又融合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赵孟頫诸家。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又得力于怀素之劲和米芾的跌宕。 董其昌原本终日性情和易,又饱受落第失利的打击,转而参悟禅理,游戏禅悦。《画禅室随笔》卷四:“其年秋,自金陵下第归,忽现一念,三世境界,意识不行,凡两日半而复,乃知《大学》所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悟境。”他行书中带草意,率真闲适,风韵自足。 与赵孟頫的不同,董其昌的书法风格,“轻描淡写”,不着痕迹,有本天成之感,生中带熟,熟里有生,而赵氏一丝不苟,法度森严,多有纯熟之气。当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严格意义上没有高下之分,却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内心。赵孟頫自带南宋宗室光环,身份规矩是必须遵守的。董其昌起身低,科举不顺,自然要抒发心志,平衡自我,书法多少写意些。 明代董其昌书《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立轴,纸本,楷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他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画史绘要》评: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董其昌楷书《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 ![]() ![]() ![]() ![]() ![]() ![]() ![]() 上期回顾·《淮安奇案》钦差冤死,保哥被蒙蔽,西北风喝的糊涂! 下期预告·赵孟頫书《蜀山图歌》(清末拓本)。敬请关注!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