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历史上真实的永乐大帝朱棣和他的三个儿子

 海曲上人 2019-12-31

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

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历史评价: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唯独对建文帝忠臣处理过狠,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

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明太祖对他非常厌恶。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朱棣三子:赵王朱高燧

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赵王,朱高燧跟二哥朱高煦一样,都想着夺取他的储君之位。司礼监太监黄俨不仅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而且还是朱高燧的死党,但与太子的关系却很差。正因如此,朱高燧便授意黄俨在成祖面前不断地诬陷太子,并替他说好话。与此同时,朱高燧还经常亲自跳出来,与朱高煦一起谮毁太子,将他的心腹僚属杨溥、黄淮等人诬陷入狱,夺嫡之心昭然若揭。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卧病在床,数日没能上朝,隐忍多年的朱高燧认为时机已到,便联络黄俨等死党准备采取行动。大宦官黄俨与朱高燧表里为奸,想助他篡位,与此同时,朱高燧则勾结兴州后屯卫军高以正,让他授意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一起伪造遗诏,然后再派太监暗中毒死皇帝。

因为高以正姻亲王瑜的告发而遭泄露,朱棣想废杀朱高燧,幸亏朱高炽劝阻才罢手。明宣宗即位之初,皇叔朱高煦在乐安举兵造反,朱高燧虽然跟二哥有所密谋,但最终却没有参加叛乱,并最后上交兵权,宣宗宽容大度,本应被处死的朱高燧幸运地保住性命和位子。

朱棣长子:明仁宗朱高炽

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今北京)。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

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历史盛赞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他因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的和儒家的认识,但是它们也是他对前几代皇帝的一些倾向的反应。 皇帝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批评,如他偶尔申斥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可是他有足够的度量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么错误,它们都可以被他的仁爱和一心为公的热诚所弥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