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外篇之天道》13.9

 峨眉佛光 2020-01-01

<13.9>

老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白话>

老子说:“谈到道,再大也不会穷尽它,再小也不会遗漏它,所以万物都在它里面。广大啊,它无所不包;渊深啊,它不可测量。刑罚、德惠、仁爱、正义,都是精神的末迹,若不是至人,谁能确定这些!至人拥有天下,天下不是很大吗?却不足以成为他的负担。天下人争夺权柄,他不会同流合污;他处于无所假借的状态,因而不随万物转移;他穷究事物的真相,能够把握住根本。所以他超越天地,遗忘万物,而精神未尝有任何困扰。贯通大道,配合天赋,辞退仁义,摈弃礼乐,至人的心有其安定之处。”

<解读>

庄子的内容中,只要与“道”有关的章节,都很重要,所以要特别留意这一段的内容。“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所以,人不要去注意变化多端的万物,而要与“道”同在。

庄子谈到“人”,有“真人、至人、神人、天人”。儒家也说“圣人”,因为儒家主张人性向善,所以择善固执到止于至善需要修养德行。道家的圣人从老子开始,都是讲究智慧、悟道的统治者,《老子》八十一章中有二十四章出现了“圣人”这个词,可见圣人在老子心中颇具分量。《庄子》也用圣人的概念,就是“聪明”,因为道家讲究智慧。但“圣人”一词出现在《庄子》中与儒家有关的篇章,就说圣人是有问题的,因为其讲究仁义,造成困扰。真人代表正面的意义,其反面是假人,表示人会虚伪、调节自己以应付别人。至人是指最高境界的人,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内容。神人是指他所造成的效果神奇无比。天人中的“天”是指自然,所以天人就是自然的人。庄子用这五种方式来说明人的五种表现,可见人能够通过某种修炼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虽然表现不同,其实境界是一样的,所以这里的“至人”与其他四种人的境界是相通的。

本文两次谈到“神”。由“神之末”可以得知神有本末,“末”是指应用。至人保住神之本,因此可以确定其末。由“神未尝有所困”可知,一般人的神常为外物所困。圣人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心”有所定。心与神(精神)之间的关系值得玩味。

“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的“审”是“处”,处在何种状态;“利”是“万物”。“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则是道家的基本立场。

庄子《外篇之天道》1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