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外篇之天地》12.9

 峨眉佛光 2020-01-01

<12.9>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蝯狙之便自山林来藉。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白话>

孔子请教老子说:“有人在修养道术时,总是与大家背逆而行,把不可的说成可,不是的说成是。善辩的人还会说:‘坚是坚,白是白,就像时间与空间之不同。’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圣人吗?”老聃说:“这是知识上没有定见,肢体上受到束缚,以致形体劳累、心神不安的人啊。会捉狐狸的狗才会被人役使,猿猴因为行动敏捷才会被人从山林捕来。孔丘,我要告诉你的,是你无法听到也无法说出的道理。有头有脚而无心无耳的人很多,有形体的人能与无形无状的道并存的,却一个也没有。人的动静、生死、穷达,都不是自己安排得来的。一个人所能做的,是忘掉外物,忘掉自然,这样叫做忘己。忘掉自己的人,可以说是与自然合一了。”

<解读>

一般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之后,自然入主出奴。所以,会说话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会听话及会思考。可惜的是,一般人较少思考无形无相的道。“治道”是指修养道术,所以看起来应该与众不同,但是如果勉强求异,反而扭曲了自然状态,庸人自扰。

庄子的建议是“忘”,有超脱及化解之作用。因此,忘己之人才可回归自然。庄子谈修养的七个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此处就谈到“忘”,其实人有时候很难忘记自己,看见他人,就想到自己;看见别人发生什么事,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与他之间的关系,如此就容易执著,容易对事情有某种程度的成见,难以超脱。

“有人治道若相放”的“放”字与“方”相通,意思是逆,因为方形的东西有棱有角,相互碰触而不合。“执留之狗成思”的“留”是狐狸,“思”恐怕是“累”的误刻。

庄子《外篇之天地》1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