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外篇之天地》12.3

 峨眉佛光 2020-01-01

<12.3>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各有其具。”

<白话>

先生说:“道,安静如深渊,澄澈如清水。金与石没有它的配合,也将无从响起。所以,金与石可以发出声音,不敲则不响。谁能确定万物如何感应呢?实现天赋的人,纯真行动而不屑于通晓俗务,坚守源头而智力可以觉悟神妙的境界,如此他的天赋得以尽量发挥。他的心思若要运作,是因为外物有所求。所以,形体若没有大道,就不能出生;出生若没有天赋,就不能彰显。保存形体而活完一生,坚守天赋而彰显大道,不是实现天赋的人吗!广大无比啊!不知不觉就出现了,无声无息就行动了,万物都跟着他走!这就称为实现天赋的人。看过去一片昏暗,听起来毫无声响。一片昏暗之中,只有他见到了光明;毫无声响之中,只有他听到了和音。所以,在无比深远之处,却有东西存在;在无比神妙之境,却有真实存在。因此他与万物交往时,一无所有却能供应万物的需求,自在放任却能成为万物的归宿。大小、长短、远近,各得其宜。”

<解读>

“王德”是“旺盛其德”,意指“实现天赋”。依据道家的立场,“道”代表究竟真实,是一切的起源与归宿。“德”是道赋予每一物的天赋。只有人会面临“是否实现天赋”的问题。奇妙之处在于,一旦实现天赋,人将成为道的化身。《老子》第五十一章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的说法。

“能物”与“能精”,犹如“有物”与“有精”。“物”是指不确定的某物,“精”则是指某物的真实性。《老子》第二十一章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说法,可供参考。毫无声响与一片昏暗代表虚无,而只有道家在一片虚无中看见光明,也就是从所有变化中,理解“道”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所以道家的学说是为了化解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人活在世界上,死亡与衰老是人的威胁,但学习道家之后就不必害怕了。虽然我们是从文字上学习,但需要超越文字,提升到沉思的境界,如此才能够从虚无中看见光明。就像庄子常说的,如果没有道,为何我们有限的生命会在世间出现呢?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即使如此,人的生命依然有限,如今他已经不在世间。他的另外一句话“我在故上帝在”,才能说明人这短短的生命能够存在的理由,这是他的伟大之处。西方经常用信仰的方式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如果人不学道家,又没有信仰,最后只能落入虚无主义,活着时巧取豪夺,死之后又不能带走什么。

人的生命与路边的小花相比,在时间上当然相对较长,但若与永恒相比,不过是一瞬间之后的虚无。所以一朵花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由此才能发展出庄子的“审美境界”。道的光辉通过世间一切存在之物显现出来,因此人何须担心生命的消长?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有在活着的时候能否觉悟道、觉悟根源的问题。

庄子《外篇之天地》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