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念与专注丨打破无意识的沉睡

 长沙7喜 2020-01-01

沉睡于无意识

让我们远离真相

1+1等于多少?
好,如果我们用十进制来计算的话,1+1的确等于2,但如果我们用二进制来计算的话,1+1等于10。
但如果我们把两个口香糖加在一起,那么结果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所有东西的方式——不管是学习这个客观世界,还是了解我们自己,都是通过这种“无意识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我们尝试着降低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花精力去研究了。
结果就是我们经常犯错,但是却很少产生思考。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更保持精细思考的习惯呢?

这幅图又是什么呢?你心中已经预设了答案,但是答案不仅限于一个。
这幅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年轻的女性,也可以看作一位老妇人,还可以看作是一个老头的肖像。
一旦我们自认为已经理解某件事物,我们就不会换其他的方式去思考它,理解它。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答案,但是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答案。

我想起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位骑马的人跟我说,能不能麻烦我帮他看一看他的马,因为他要去给他的马买个热狗吃。
当时我就对自己说:这是在开玩笑吗?马是食草动物,怎么会吃肉呢?
后来他买了热狗回来,给他的马吃了。
当时我就受到了启发,我意识到我其实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才能得出结论,比如:马是不是很饿了?它的体型是否健壮?它之前的饲料里面是否添加过肉?
我在读书的时候得知马是不食肉的,因此我的思维定势让我们忽略了这些细节。

保持正念,留意新的事物



我发现,专注也是一件有意思的现象。每个人都想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所以如果想要保持专注的话,你要做的就是遵循一个要点——

时刻正念(mindfulness)。这就意味着要保持大脑活跃,时刻留意新的事物。

和冥想的正念状态有所不同,这里的正念指的是主动地观察事物让我们达到正念的心理状态。
主动观察,意味着留意“新的东西”。不管你留意到的是聪明的事情还是蠢事情,只要它们对你来说是新鲜的事情就好。当你注意新事物时,你感受当下,这让你对环境和观点更加敏感,你的行为就不会混乱。

创造性与专注力

带来正念状态


无论我们在承受什么样的痛苦,无意识的状态往往是其中的诱因。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研究如何教人们去变得“正念”。

正念应当被作为一种基准,你应该无时无刻都察觉得到正念。而不是在某些罕见的时刻才能察觉到。但是问题在于,如我之前所说的,当你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时候,你根本无法意识到你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所以对于自己的无意识是很难察觉,很难做出改变的。

如果我们开始做些富有创造性的事情,比如开始摄影,或是学习一门新的乐器
,或者学习画画。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这个全新的工作之中,你从这种投入中所感觉到的激动会告诉你,这正是你所希望的感觉。这就是体会正念状态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
而当你不再能够体会到那种感觉的时候,就是你需要在生活中做出改变的时候。
所以换言之——当我们处于全心投入的时候我们是处于正念状态的;当我们没有全身心投入的时候,我们是不处于正念状态的.

无法假装的正念状态

动物知道你是否处于“正念状态”
你是否注意到:我们的宠物会和一些人很亲近,但也会和一些人保持距离。
你是否注意到: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的宠物是知道的,他会离开房间,特别是当争吵发生的时候。
我们对海豚与饲养员做过研究——驯养员根据指示而表现出正念或者非正念的状态。
我们对那些表现出非正念状态的,我们告诉他们:我们想让你做的是:想一想你所知道的关于海豚的所有信息,然后对自己不断重复这些信息。
对表现得正念的驯养员说,我们想让你做的是:想一想这只与他们互动的海豚和其他的海豚有什么不同之处。以及在互动中这只海豚今天的表现与它上次表现有什么不同。
遵照以上指示,有的驯养员在水中表现出正念思考的状态,去察觉海豚当下的变化;有些驯养员表现出非正念状态,仅仅依靠过去所确信的信息。
然后海豚被放出来了,我们计时观察一只海豚会用多长时间游到驯养员的身边,
以及海豚会待在那多长时间。
结果很显然地显示:在正念的驯养员身边,海豚游地更快,也会待的更久。
小孩子也知道我们是否处于“正念状态”。
有很多人为了孩子而痛苦地忍受一段婚姻,而且假装认为他们的孩子对此不知情。我想说的是:小孩子是知道的,这对于双方都是伤害。
我们对露营的孩子进行采访,对他们进行采访的人据称是来自其它露营队的教练,这些教练通过训练后有表现得正念的或者非正念状态。
随后,我们会调查孩子怎么看待教练、以及他们对露营的感受、并评估孩子帮助他人的愿意程度以及其他重要的指标。
各种结果都表明:大人们的非正念状态对孩子有消极影响,孩子们其实知道我们是正念或是非正念状态。知道我们是否在用心对待,还是在用力假装。

正念,可以从我们做的每件事上体现出来。

不久前我开始画画,我画画必须通过正念思考:我不会循规蹈矩,因为我其实不知道任何画画的规矩,因此我画了这幅画,并且我很喜欢它。而其他的人似乎也喜欢这幅画。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只是画了一只狗而已。我所知道的是:我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画画中,并且在画画的时候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毕加索说:“每次我开始作画的时候,我有一种飞跃太空的感觉,我不知道我是否要着地。”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经常害怕让自己变得“正念”。害怕,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正念会引导我们去向何处。

我们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从画作、音乐、文字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状态是不是处于正念。所以,我们在做的事的时候,是否处于正念状态是可以被看见的。所以,正念状态不需要假装,也无法假装。


正念的两个障碍

害怕犯错、遵循规则


现在我们知道了,正念对于我们有益,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但是我们经常犹豫是否要进入正念状态,为什么?
第一个障碍是:我们害怕犯错和随之而来的否定评价。
每件事具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而事物的好坏评价都是基于观察者的想法,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好坏。
曾经有一家公司,他们想生产一种胶水,所以他们投入了很多资源去研发,然后他们发现胶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粘合。这个胶水的销售一败涂地,直到他们想到把这个黏在便签纸上。这种胶水成功之处恰是它的失败之处——“需要长时间粘合”。

物品是这样,人也是如此。其实没必要因为别人的负面评价,而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犯错误的担忧,是大部分人会再三考虑要不要尝试新的任务的最大阻碍。

然而,换个角度思考。错误常常对我们做的事情是有利的——比如给你一个数字母的任务,如果你一直在数“AB,AB,AB...”我保证你很快就会睡着了,但如果你的字母表中是“AB,ACB,AB,ABA...”你是不是会更容易保持专注力?

我们需要和错误共处,而这能够让我们进入正念状态。因此,“错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正念能够帮助我们变得更有创意,这是令人惊叹的结论。

第二个障碍是:认可“绝对规则”。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仅仅只是接受知识,比如1+1=2,这导致我们思考僵化,如此,我们就放弃了主动权。

我们所生长的环境几乎都是在社会建构的规则中,我们随时都在跟这些规则打交道。你所做的任何决定,无论是买一张桌子,一只画板,还是邀请我来这里做主讲,其背后都隐含着一系列社会默认的规则。

而当你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社会建构的一部分后,可以重建你的想法,并让你更好地运用这些规则。比如一张桌子可以成为画板,而一个画板可以用来摆放餐具。

为什么我们通常不敢将脑中有创造性的想法付诸现实?因为我们始终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和评价,而这些评价几乎都是处于非正念状态下得出的。
当我们得出一个评价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注意到这个结论背后的其他的方面。比如我说:你网球打得比我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是说你的落地球打得比较好,还是球速比较快,或是发球发得好?好,究竟代表了什么?
我们其实不会在意诸如此类的细节。因此,评价并不会让我们获得精准的事实,甚至会让我们离事实更远。
我们容易无意识地接受那些声称是“绝对”的事物;习惯用标准评判自己,让自己迎合标准,好像那些标准是客观的、绝对的。因此,开始我们害怕犯错,不愿专心参与。然而事实是:事物是一直变化着的。

不要认为我们知晓所有。我们的思维模式是稳定的,但是我们将思维模式的稳定性混同于现象的稳定性。事物是变化着的,你可以希望它保持静止,但是你仍旧阻挡不了它变化。
那些看似“绝对”的标准是人定的,也可以变化。发现或创造新的差异,参与感就得以产生,只要我们用正念的状态去生活,无数的乐趣就在前方等着我们,这并不难。

参与本身就会制造乐趣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我们让每个人吃一块用Godiva(巧克力品牌)纸包装的廉价巧克力,并对此作出评价。
我们并不惊讶地发现:如果他们以为自己吃的是Godiva巧克力,就会仔细地品尝,而品尝的时间越长,评价也就越高。你可以通过积极观察和参与事物,来让事物变得有趣,这就是参与的要义所在。

有一种研究文学的方法,只关注“接触效应”,讲的是你看一件东西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我们来做一点修改:你越是积极参与,你就越有可能喜欢它。
这东西很无聊,如同白开水
历经沧桑,水的表面变成了一本有趣的书
书中的语言不为受过教育的人所懂
但这本书却毫无保留地告诉我
它最为珍贵的秘密
跟人们用声音说出来的一样清晰
这是马克-吐温对于水的描写。你看,一切事物都可以变得有趣,即使平淡如水者也是如此。

我们不尝试新东西,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有所了解。
我们不去倾听,因为我们认为已知道它听起来是什么样子。
我们也不再有兴奋的思想,因为我们被过去所学的东西给绊住了。
如果我们非正念状态告诉我们:我对自己所期待看到的事物很了解了,那么实际上你已经变盲目了。
因此,非正念状态让我们变得愚蠢。

如果我们开始新的冒险,我们就能很容易感知到正念是什么。
如果我们持续冒险,正念的能力就会有很大提升。
如果我们能够提升正念的能力,我们的心理及身体素质也就随之提升。
当你如此去做,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娱乐中,我们会感到精神十足。
所以,我建议,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振作起来。我已经告诉过你们,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