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园:演绎爱恨情愁的名利场

 陈士同 2020-01-01

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陈彦上承中国古典文学及思想流脉,于人世的大热闹之中,写出了千秋万岁的大静。而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在他的笔下。——写在开篇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小舞台大社会,大世界小舞台,这是展读陈彦的《主角》留下的直观感受。作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以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命运的发展为主线,以娓娓道来的笔触叙述事情,栩栩如生的文字塑造人物。尽管故事聚焦的是梨园世界,关注的是秦腔发展的起起落落,但个中事件和人物命运所折射出来的特质已经远远超出梨园世界的天地,浓缩了世情社会的精粹。艺术的殿堂正是被人为地涂抹上浓浓的烟火味,让这个原本纯粹的世界也变得诡谲云涌起来。

出生在九岩沟的易招弟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秦腔振兴的角儿,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被席卷到梨园兴替起起伏伏的洪流中,更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因为秦腔而变成明星而让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变得无法掌控。但是,当一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时,易招弟也就被动或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方式抒写着人生的爱恨情愁。

在易招弟懵懂的记忆中,带着自己可爱的小羊到山沟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可是,这种惬意和自在随着在县剧团敲鼓的舅舅胡三元的到来被彻底的毁掉了。出于对外甥女的爱是一种本能,以戏剧演员的艺术眼光发现易招弟身上所隐藏的戏剧表演的潜质是动因。两相叠加,易招弟易名易青娥之后,就跟随舅舅到县剧团,成为了一名待选的学戏者。一个山里娃,一个对戏剧表演一无所知的“傻瓜瓜”,要想成为正式的公家剧团的演员,这对易青娥来说其中有多大的困难是她所不知道的。刚到剧团的她,时刻都生活在对羊群,对九岩沟,对父母的思念之中。至于学戏练功参加选拔考试什么的,她基本没有什么概念。

既然已经站在隘口,不能半途而废。生性固执的胡三元凭借自己在剧团的影响力和人脉资源,一定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他认准的死理就是易青娥一定要考试成功,一定要让外甥女成为国家正式的演员。正是凭借这份执着,他动用了各种关系,想尽各种办法:抓基础,没有基本功一切都是枉然。胡彩香的倾力相助,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地示范,手把手地指导,并有时间就把易青娥带在身边进行悉心地训练。毕竟是县剧团的台柱子,加之对易青娥一种特殊的感情(胡彩香与胡三元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缠,胡彩香更多发现易青娥骨子里具有成为一代名伶的潜质),所以表现出更大的细心和耐心。

有了行家里手手把手的引路,加上易青娥的勤奋努力,再有舅舅背后的活动,易青娥顺利考上,成为了一名端铁饭碗的正式演员。一群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孩子,本应该单纯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戏艺的训练和学习中。可是,一个小小的县剧团却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由于牵涉利益,所以明争暗斗在所难免。虽然这是成年人之间的游戏,但生活在圈子里的人很难置身事外。易青娥是单纯的,内心是干净的,可是她周围却怪力乱神遍布。这样,她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成为了受害者、牺牲品。好在有胡彩香老师的精心保护和米兰老师在关键时的出手相助。从艺路上,刚刚起步时,易青娥在胡彩香和米兰两位老师的引导关系帮助下,经过自己刻苦的训练,终于立住脚跟。可是,随着舅舅多次被打压,易青娥在剧团里很难找到容身之地。原本是学戏的,结果被打发去做了一名火头军。一个身体孱弱的孩子,一个尚未完全绽放的山里女娃,在厨房里干起了粗活、脏活、累活。尽管累点,但远离了是非之地,加上有两位大师傅的爱护,易青娥还是蛮快乐的。而奸滑坏心眼多的廖师傅与善良朴实的宋师傅之间的名利之争,多少让易青娥看到了成年人世界的可怕。而衣冠禽兽的廖师傅对她的图谋不轨,虽然未遂,但也让她看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宋师傅时刻像慈父般的照顾和保护,也让她感受到了温暖。

时光飞逝,世殊时异。拨乱反正之后,百废待兴的各行各业迎来了春天。而时代的变迁同样也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四位各有绝活的老艺人忠孝仁义恢复了自由之身,重新回归本行,重操旧业在易青娥从艺路上起着标杆性的作用。四位老人虽然性格古怪,但对戏剧的痴迷与执着让他们变得可爱可敬。坐念唱打吹,四个人各有所长。当他们看到易青娥的表演时,四个人似发现了宝贝一般,各个争相传授技艺。当然,这份关爱是建立在对艺术表演的严苛要求基础上的。有了四位授业恩师的传道受业,加上易青娥的刻苦训练,一个烧火丫头,一个不被人看好的山里“傻瓜瓜”从厨房走向了舞台,从烟熏火燎走向了聚光灯下。场地的变化,身份的改变,更多带来的是命运的改变。一出《杨排风》,让烧火丫头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观众面前,一出《游西湖》,让易青娥走进了观众的心里;一出《白蛇传》,让易青娥破茧成蝶,从宁州飞向北山,从北山飞到西京,从西京唱到中南海。

传统与现代,古装戏与现代戏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从县城剧团走向省剧团,同样面临不服与融入的问题。易青娥成为省剧团的一员,自然遭受更多冷眼。不过,长时间在各种风言风语浸泡的易青娥对这些已经具有了免疫功能。对她来说,既然自己是唱戏的把戏功练好是根本,至于其他的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正是认准了这个理,置身在省团这个充满是是非非的大染缸中,易青娥始终保持着“纵使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做着自己的事情。而在从县团走进省团的过程中,一个人——秦八娃对易青娥从事戏剧演绎和成为一代名伶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其貌不扬的秦八娃虽然只是县文化馆的馆长,但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成就已经蜚声全国。他对戏剧,尤其是秦腔的挚爱近乎达到偏执的程度。当他与易青娥第一次谋面,他就隐隐感觉到秦腔振兴大有希望,秦腔的春天即将来临。易青娥走向忆秦娥,戏形到戏神。从秦八娃这里,忆秦娥对戏剧及其表演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与飞跃。闲云野鹤般生活的秦八娃以不羁的性格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程式了,以自己对戏剧的理解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但不论身在何处,他始终没有放下秦腔,放下忆秦娥。对他来说,为忆秦娥原创一部属于忆秦娥自己的戏是最大的心愿。经过长时间的搜集和积淀,历时一个月的挥笔,《狐仙劫》——专门为忆秦娥量身定做的原创曲目走进上海滩。一曲成名,梅花奖,一等奖,随着大幕的拉下,忆秦娥载誉而归。

从对戏剧的一无所知到青涩懵懂,再到成熟成名,忆秦娥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不断,坎坷频仍,有时候甚至泥泞遍布,但关键时刻有了关键人的提携与帮助,让她能够平安脱险,渡过难关。生活路上,朝圣途中,人生道上,孤军奋战可能会遍体鳞伤而一无所获,假他山之石而助自己,方可免去头破血流的伤痛。当然,自己不努力,老来空嗟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