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 识道 悟道 ---47

 温情海洋 2020-01-01

          中国文化在经历了第二次文化高潮后,形成了以理学儒教为主体的社会形态,蜿蜒到现在,始终没有跳出理学的范围。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开中国历史的忠君思想的编撰之风,树立起历史编修之蓝本,丧太史公治史客观公正标准,所以南宋后再无中国可言,中国固有的文化体系遭到沦丧,皆理学儒教的忠君思想作祟。儒家之学,民本为上,君王为轻,而理学儒教篇篇皆为忠君,违反儒家礼法,而假借儒家之明,行儒教之踪,而编修历史丧客观公正之基础,后人多有学习其编修历史之风,涣涣其然,毁中国文化之大道。其后,经历了两次文化上的大规模的编撰活动,一则明代的《永乐大典》,一则《钦定四库全书》,中国文化传统的道之大道,文化上的公学与私学的互相发展,彻底湮没。

         明代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命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为首负责编纂,初名《文献大成》,后再命广孝、解缙、郑赐,刘季篪重修,朱棣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一体的超级类书,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徒然是显示皇家之势力,于文化只有皮毛之功。使用时,配合《洪武正韵》按图索骥,能检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解决了检索问题;整部大典用朱、墨笔写成的。朱笔主要用来绘制边栏界行,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墨笔用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圈点则是用内空外圆的芦、竹、骨或玉制笔管蘸上朱砂印泥戳上的。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负责重录的是徐阶《永乐大典》正本在嘉靖皇帝死后离奇失踪,史学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疑案。今人之所以能够以抄本一睹,是中国文献的一大遗憾。

       明太祖朱元璋以草根建立政权,树立对官吏严法之本;二任建文帝朱允炆,自幼熟读儒家经书,受惠于方孝孺之儒学大道,“建文新政”建立起内阁机制,是世界政治领域的新纪元,直到现在世界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仍然使用内阁机制。朱允炆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而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上,被理学儒教所扼杀,淹没的三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虽然在位区区几年,但造就的价值不可数计。内阁机制,皇帝为最终决定权力外有内阁六部,内有司礼监,国家管理基础于此完善,这是内阁机制的优点,社会和时代处于变革,百业待兴之际,如此发展中国之优秀,不可估量;而中国社会处于理学儒教之下,司马一派开朋党私利之患渗入官吏体系,终因此生就诸多问题,法不能够禁;虽然如此,但是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随东西学互通,行之世界。内阁机制,不允许私人有太多的权力,削藩引起燕王朱棣不满,联合旧有势力反动叛乱,靖难之役篡位于政权。朱棣为巩固政权,用武开设东厂,锦衣卫;用文“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推行理学儒教之法,学于司马一派,编修《永乐大典》,以增好名朱棣开历史灭九族之先加为“灭十族”,毁文化大儒方孝孺,如此残暴之君,竟被传为圣,黑过于白也。而《永乐大典》的编修,彻底消灭了私学,中国文化大道以春秋孔子之始以来,公学在上,私学在下,绵延不绝;延之北宋,司马光以官身立学,开公学入私学之风,后世效仿者,比比皆是,而《永乐大典》的诞生,文献上集合了十四世纪时期的科学文化文献,但是有所取舍,不能够以客观公正标准而录入,私学始亡,社会沉沦,高压政治下,活着成为一种奢求。及至明代末期,政治上的松动,公学的败落,爆发民间书院的诞生高潮,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有1699所,故史学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是私学遭到破坏后的强力恢复。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当代的只有百分之一、二,人为的破坏是最主要的湮灭原因。致力于中国文化,必须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下,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下,去认知学习,进一步发掘文化的残留,继承文化流传的优秀部分,是对文化的最好尊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