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炫叶楓雪 2020-01-01

“两京制”古已有之,西周有镐京和雒邑,东汉、隋唐有洛阳和长安,北宋有汴梁和洛阳,明朝只是延续和发展。两京制与两个朝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明朝的两京制是如何产生的?

明朝的两京制是从两京一都格局发展而来,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对建都金陵(南京)并不满意。从大一统王朝的角度来看,定都金陵并不符合战略要求。

但如果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金陵的位置又有利于取得战争胜利。明朝开国数月之后,朱元璋以金陵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并没有明确定都金陵。

第二年,朱元璋有下令将老家临濠(凤阳)营建为中都,两京一都的格局就此形成。六年后,由于凤阳的地理位置和淮西集团的存在,朱元璋罢建中都。

大梁因是四战之地,并不适宜建都,最终两京一都的格局名存实亡。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取消大梁北京的称号,将南京定为大明京师。

虽然如此,朱元璋一直未放弃对都城的考虑,西安、洛阳、北平都被考察过,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成行。在朱棣即位后,都城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令以北平为北京。三年后,北京宫殿正式营建。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至此,北京为都城、南京为留都的格局形成。

明仁宗即位后,两京制再次发生变化。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下令修葺南京皇城,准备次年返回南京。但遗憾的是,明仁宗当年就已病逝。

明宣宗即位后,名义上以南京为京师,北京仍为行在,但实际上北京还是京师。明英宗即位后,陆续修建北京的皇城,在正统六年(1441年)全部竣工。

同年,英宗下诏更改两京衙门印,北京各衙门去“行在”二字,而南京各衙门增加“南京”二字。至此,以北京为都城、南京为留都的两京制确定下来。

二、明朝的两京制是如何运行的?

明代的两京制与以往有所不同,它在留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两京制下并设官制,同属朝廷行政系统,两京主要机构设置基本相同,略为复杂。

两京都设有六部、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宗人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除此之外,南京还设南京守备,它与协同守备、守备太监构成权力核心。

这三个守备统辖南都一切留守、防卫之事,其中守备太监权力极大,虽然是三者互不统属,但守备太监是代表皇帝意志。另外,南京还有一个参赞机务。

南京机构名义上是朝廷官员系统,却无实权,基本上受制于北京机构。从职权范围看,留都机构职权仅限于南京及南直隶地区,无权过问其它地区事务。

从政策执行程序看,南京机构的奏章多要经北京一些部分覆议,才能上报皇帝,再由皇帝下诏南京机构负责执行。明代两京制总体呈现出上下隶属关系。

这种隶属关系的形成,避免了政治权利斗争,缓和了内部矛盾,加强了明朝的统治。南京一直充当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少影响。

随着明朝政治中心的北移,南京并未完全失去政治功能。南京的政治功能有三点,一是收容京师仕途失意的官员,二是在危急情况下,成为备选都城。

三是不可替代的抗倭指挥中心。除政治功能外,南京还是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和南直隶是京师商品和粮食的保障地,另外其办学和修书活动也很兴盛。

三、两京制有哪些作用与隐患?

明代两京制打破历朝传统,在留都南京也设置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不再单纯的作为天子的出巡行宫,赋予其实质意义。两套系统也是互不干扰的运行。

明代两京制有利于维护统治,它协调了防虏与发展经济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发展趋于稳定。两京制还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明朝向心力。

两京制虽有正面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两套系统会增加财政负担,南京守备太监位高权重,又不在皇帝视线范围内,难免会巧取豪夺,中饱私囊。

两京并设官员,由于留都大多属于闲职,会产生大量无事可做的官员,增加负担。两京制在给明朝社会带来推动力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带来极大隐患。

综上,明朝两京制并不是两个朝廷,而是两套行政系统,具有上下隶属关系,且职权分工比较明确,不会发生混乱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