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元”的本意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 元旦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历年,是在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 元旦在我国,据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我国夏朝的夏历就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夏历”,就现在我们所说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 元旦在中国古代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历朝历代都会在元旦这天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和祈福等活动,比如祭神祭祖,写福字、舞龙灯,后来,也逐渐传到了民间,形成了元旦的各种习俗,祭神佛、祭祖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有此地方还有吃团圆饭以及各种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关于元旦的传说在我国也有很多,但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为民,办了很多好事,广受百姓拥戴,但其子无才不堪重托,毫无私心的他没把“天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行德才更优的舜,这就是“禅让制”的开始。 后来舜又仿照尧的做法,把皇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到百姓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 元旦习俗在我国也有不少,南方与北方也不尽相同。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昼短夜长。所以从元旦伊始,百姓就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好过冬食物,闭门不出,不干活,一直到正月十五。 而在我国南方,元旦习俗则是另外番景象。在江浙一带地区,人们通常在元旦时把竹竿和草绑在起燃烧,称之为“庆田蚕”。绍兴地区的元旦,人们则会用“茶碗茶”招待客人,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之为“捧元宝”。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