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马人”的历史

 东方欲晓10 2020-01-02
“白马人”的历史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书》《北史·氐传》《华阳国志》和《括地志》等古籍记载,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及涪水上游,是古氐原始分布所在。古代氐族在些部落众多,有十多个,以白马氐为最大。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氐人受到排挤

据魏人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氐人有王,所以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禄福,或在汧、陇左右。”

东汉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月,曹操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徒氐人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不久,魏武都太阜又前后徒武都汉民、氐人等万余户于京兆(故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汧(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南)、天水(治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南安(治獠道,今甘肃陇西东南)广魏(治临渭,今甘肃天水东)等郡县之内。汉魏时期,武都郡的氐族虽然经过数次大的迁徙,但郡内的氐族仍然很多,原有的王候部落组织仍然存在。《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我“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自有王候在其虚落间。又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韩定山《阴平国考》说:“阴平虽称古氐羌地,然考东汉以前,诸羌部落,似犹未至阴平,其在阴平者,白马氐而已。东汉以后,羌氐错杂,而以氐为主。”

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武都氐王杨仆率众内附,被安置在汉阳郡(即天水郡)居住。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蜀汉改“道”为“县,”改刚氐道为刚氐县和广武县。阴平郡领阴平,甸氐(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刚氐(今四川省平武县)、广武(今四川省青川县)四县建兴十四年(公元成都南)。便苻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只有苻健来到蜀地,降魏的四百户被安插到魏的内郡。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郭淮徙氐人三千余落以实关中。经过上述迁徙,魏晋时的氐人除在天水(即汉阳)、南安、广魏(即略阳)三郡形成了新的分布中心外,原有的武都、阴平仍是中心。《晋书·石季龙载记下》记,建武十三年(公元347年),石虎遣王擢攻白马氐于武街,徙七千余户于雍州。《宋书·氐胡传》记载,杨纂四世祖茂搜曾于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携带部民四千户由略阳还居仇池,后来还有许多关中士庶流亡这里。“咸安元年(公元371年),苻坚遣杨安、苻雅等讨纂,克之,徙其民于关中,空百顷之地”。将上万户大部分迁到关中。马长寿《氐与羌》说,自西晋以后,“武都、阴平二郡,居民以氐人为主,其次也有许多的汉人和羌人”。

西晋垮台后,继起的氐人先后建立了前秦、后凉、仇池五国(即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政权。据李祖桓《<仇池国志>自序》说:“(一)前秦苻氐。(二)后凉吕氐。(三)仇池杨氐。他们同源于武都。《后汉书·西南夷传》所载的‘白马氐’,即此三氐的祖先。”把《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前秦在各地建立学校,“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孙并遣受业。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

阴平改文,始于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吐蕃人东进,与南诏合兵,占领了阶州等地,在现在的甘肃文县和四川省青川县白水一带没有站住脚,是一掠而过,被唐军追击到大渡河,吐蕃、南诏兵几乎全军覆没。《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芩仲勉先生的《隋唐史》中《吐蕃侵占河陇及建中后之唐蕃边界图》,均把阶州划在占领圈内,把文州、龙州划在唐管区。唐末以来,吐蕃衰弱无力东犯,文县再无人口迁徙的史实。在文县民间,把白马人称为番,或西番、文番、白马番、白马夷。

唐以后,错居的氐人逐渐与汉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融合,史书对氐人关注少了。但是,有的志书及史料还简要地记录着聚居者生存的踪迹。如《宋史·蛮夷四》载:“白马氐,在汉为武都郡,今阶州,汶州……自治平之末(公元1064年)讫于靖康(公元1126年)大抵皆通互市,奉取贡。”说明在宋时白马氐仍不少,还与中原贸易往来,而且向宋朝进奉纳贡。乾隆《甘肃通志》卷六《山川·直隶秦州》“文县”条下记载:“白水江,在城南,……民居水上者为白水氐。”《岷州卫志·形胜》说岷州“南临白马之氐”。清修《文县志》记载“文番即氐羌遗种”。

历次编修的《文县志》均记载,历史上文县境内设两家统治番人的土司。王土司管辖东仲沟、下麦鹅堡、麦鹅堡、官地堡、杀番沟、草坡山、香花山、鹞子坪、羊田山、上哈杀、梁村峪、太平族、野不咱、崖道堡、下扎多滩、滩卜沟、得胜寨、圆嘴堡、扎多寺、堡子里、王家沟、下舍书等22个寨子;马土司管辖阴卜山、夹石山、核桃坪、演武坪、麦贡山、立志山、中岭山、入贡山、枕头坝、郎藏山、雪堡寨、毛安族、竹林族、草坡山、木人山、盐土山、木路山、沙坝族、梨园山、博多坝、蒲池山、白固族、朗布山、月牙族、古坪沟、班鸽山、蓖麻沟、野人山、深沟族、马尾山等30个寨子。谭昌吉搜集的《王氐宗谱》《马氐谱抄》记述了两家土司受封和传承管理的概况,进一步证实了县志记载的真实性。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皇帝钦命督抚收集少数民族资料,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编成《皇清职贡图》一书,共收图299幅。其中收入“文县番民”白马人男女画像各一幅,并注文:“文县地联秦蜀,所属番民盖亦苗蛮之一种,与西垂诸番不同,居县属之下舍书、英坡山等处,明时设王、马二百户分领之。”

据县志记载:“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知县葛时政奉文改番归流,土司裁革,王马二土司辖地归各乡管辖。”但各乡的管辖也仅仅是纳钱粮,对白马人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由于四川将白马人登记为藏族,文县也将白马人登记为藏族。1980116 ,文县白马人居住最集中的铁楼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写出专题报告,要求重新确定族属,并成立区域自治机构。文县革命委员会也向当时的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写了请示报告。后来,经批准设立了铁楼藏族乡。文县白马人,据1997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县志》记载,1964年普查人口登记全县有4792人,1982年普查人口登记有7659人(包括后划入舟曲县博峪乡2493人)。2010年底公安机关统计,全县有7800余人(不包括舟曲县博峪乡的),主要分布在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城关镇、丹堡乡(上丹并入丹堡乡)、刘家坪乡、梨坪乡、天池乡(原屯寨乡)、中寨乡、堡子坝乡。

陇南市境内的西汉水、白龙江流域是古代白马氐的发祥地,寺洼文化遗址分布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白马氐人曾以陇南大地为根基,建立过仇池国等五个地方政权,先后击败前赵、后赵、前秦、后秦、东晋等国无以计数的攻击,与中原20多个地方政权抗衡达380多年。白马氐曾经为中华文明和陇南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他们的文化遗存遍布陇南,他们的民俗文化在西和县、礼县、成县、徽县、两当县、康县、宕昌县、武都区、文县等地留有大量的痕迹。

地处白龙江水系岷山东端摩天岭群山之中的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峪河流域和石鸡坝乡岷堡沟河流域的18白马人村寨,有3000白马人,至今还较多地保留着古朴传统的民俗文化,专家学者称这里是白马人民俗文化“博物馆”,白马人民俗文化是白马氐文化的“活化石”。200810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白马文化与旅游扶贫课题组”认为,“这些白马文化具有奇特性、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甘肃特色文化大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6月,省政协组织委员、学者进行专题调研后认为,“白马文化是我省独特的优质文化资源,加强对白马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是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建设甘肃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20124月,甘肃省地方文化艺术交流学会组织专家考察后认为,“白马民俗文化,值得我们大家好好保护、珍惜。省地方文化艺术交流学会将尽自己的力量,为白马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发展鼓与呼,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白马人”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