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止戈为武”

 杏坛归客 2020-01-02

朱英贵

通常对成语“止戈为武”的意思理解为:“武”字是“止”和“戈”两个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来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的提法。

那么,对“止戈为武”的这种理解是否合适呢?“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是楚庄王说的,其前因后果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如下记载:

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根据《左传》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相关背景是:鲁宣公十二年,晋、楚两国在郑国的邲(bi)城(今河南省郑州市东),进行一次决战,楚国打败了在中原的强敌晋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将士们欢喜若狂。而对《左传》引文的一般理解是:

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京观”(骨髅台),作为胜利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武力,威慑诸侯。楚庄王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这不是你们所能了解的。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它们的尸体做京观呢?”楚国的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宫室,很快就班师回国了。“邲之战”后,楚庄王名正言顺地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对《左传》引文的上述理解,意思上大体是正确的,只是对其中“夫文,止戈为武”的理解显得既不符合文字学理论,也不符合上下文意思以及“武”字的造字原理。

从文字学理论来讲,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字”的造字本义是在房屋里(“宀”表示房屋)生孩子(“子”表示生出来的孩子),由此引申出孳生繁殖的意思,例如“待字闺中”这个成语中的“字”就有繁衍生育的意思,所谓“某女子年方二八,待字闺中”无非是说她当年只有16岁(二八一十六),还在闺阁之中没有婚嫁,因为未婚方有“待字”(等待婚嫁)一说。所以,为什么要把独体字称为“文”,要把合体字称为“字”,那是因为独体字是像画花纹那样画出来的,而合体字是由独体的“文”繁衍孳生组合出来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武”是一个合体字,这是自古以来尽人皆知的事实,《左传》中作为楚国大夫的言论,绝不会认为“武”字是“文”而不是“字”,更何况他下文的解释“止戈为武”,就是按照“字”(合体字)的原理来解释“武”字的。于是,对于“夫文,止戈为武”一句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夫文”的“文”是指独体的文字的意思,而不是指合体的“武”这个特定汉字的意思,否则,原文就应该是“夫武,止戈为武”或者“夫字,止戈为武”,而不应该是“夫文,止戈为武”。

从上下文意思以及“武”字的造字原理来看,“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一句的意思是说:这不是你们所能了解的,如果要用那些组合成“武”字的“文”(独体字)来解释的话,只需用“止”和“戈”这两个独体字(文)就可以组成一个合体字“武”字了。言外之意就是,只需迈开脚(止),扛起枪(戈),就可以动武了。也就是说,“武”是一个会意字,从止,从戈,在甲骨文里,“止”,是“趾”的本字,像一个脚印,引申为行走的意思,不能以今解古地将其理解为是“停止或制止”的意思。也就是说,“武”,表示一个人在“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而不是说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武”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形体一脉相承,均为合体会意字(从戈从止),“戈”为武器的代表,“止”为足趾的象征,“武”字的表现形式是“戈上足下”,也可以认为是“戈前足后”,上面(前边)画一个“戈”形(戈),而下面(后边)画一个“足”形(止),二者的组合构成形象取意或称之为会合成意。其字面上看,即“立足持戈”或者“持戈竖立”的静态组合。而其实际上所要表达的含义却应该是一种象征性的动态组合,即表示一个人在“持戈行进”,手握长枪(戈),迈开双脚,表示前往征伐,诉诸武力,

在今文字中,“止”字写在左下角,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更能显示持戈而行的动态含义。所以,“武”的造字本义就是手持兵器在行进。

“武”的本义是有关军事活动或强力行为的通称。《说文·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今人通常把《说文》中讲解“武”字的这句话翻译为:“武,楚庄王说:武力的作用,就是用来平定乱世,建立战功,止息战争。所以‘止、戈’会意为‘武’字。”如果这样的理解真实《说文》的本意的话,那么愚以为许慎将其解为“止戈为武”是不符合造字本义的,因为“止”的本义并不是止息或制止,而是代表脚的“趾”。因此,对“武”字字义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或持戈静止而立,站稳双脚,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迈开双脚,欲与人斗、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凡对外施加强有力的行为都可称之为“武”,例如:“武夫力而拘诸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要么是后人对字形的一种误解,要么是后人对字义的一种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