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古人的话是啥道理?

 鉴识历史文化 2020-07-30

农村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古人的话得细细揣摩

华夏民族自诞生伊始就是一个农耕文明,通过在黄河流域的辛勤劳作,才有了今天繁荣富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即使是进入了今天的科技时代,农耕劳作依然没有被完全淘汰,许多勤劳的农民兄弟们始终在田地里挥洒汗水。

由于数千年的勤劳刻苦,中国古代的农家流传着许多充满智慧的俗语,不是准确反映时节气候对农耕活动的影响,就是对社会人文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农家俗语都能带给读者一些有用的体悟和行走人生的智慧,指引接下来要走的道路。

农村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古人的话是啥道理?

今天我们要推荐给大家的就是农村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这句俗语来自农家,自然十分通俗,通过字面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明白它说的是在十个瘦小的人里面,就会有九个人是贫穷的,那么剩下那个不贫穷的,他一定会很有精神,或者说他会很有活力,能把一些事情和工作办得好。字面上我们能理解,但是它的含义恐怕还得看过下文才能明白。

往日不同今时,今天社会生产力高,袁隆平院士发明出杂交水稻更是让新一代的国人能吃饱肚子。吃得饱自然身体好,营养都跟得上,因此现代人不会因为饿肚子而变得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可是古代人不一样,他们的一亩三分田的出产量并不是很高,而且还会受灾,要命的是他们可没有今天这么好的防灾抗冻技术。

农村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古人的话是啥道理?

一旦收成不好,他们就得饿肚子,甚至是卖妻鬻子,以求果腹。何况从前农民还要缴纳赋税,还得服劳役。因此古人的体质都是偏瘦的,可是再瘦也得劳作,不然就活不下去。如此恶性循环,国民十有八九都是贫穷的瘦子,所以才有了十个瘦子九个贫的说法。

那为什么下半句会说“一个不贫有精神”呢?要知道人如果不是因为家庭或者个人经济条件有限,导致食不果腹,那么这个人怎么也不可能瘦的。例如古代的一些地主阶级,他们名下有田有地,可以雇佣佃农来给他们耕地,而他们就可以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终日无所事事,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吃喝玩乐、剥削劳动者。像这种地主阶级自然不会瘦,反而会因为摄入过多营养,又没有得到充足锻炼而变得富态。

农村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古人的话是啥道理?

排除上述原因,“一个不贫有精神”的只会是因为某些疾病,或者天生就是瘦小体格的人了。这类人尽管瘦,但是身体还是很健康的,而且他们由于体格较小,身体负担也会比较小,所以精力会十分充沛。精神好,办起事情来会很有干劲。相比其他人,他们会在工作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干出一番事业的可能性也很大。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不贫有精神”的含义,总结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虽然“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任何智慧识见都是有时间、空间上的限度的,在古代这句话说得很不错,但是放到现代社会,可就不一定了。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很多人都富足了起来,就算不够富足,要满足自己的一日三餐总是没问题的。所以现代人不像从前的人那般体格瘦弱,要从外形上判断一个人是否贫穷,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也就是说“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这句老祖宗留下来的俗语,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已经是过时了。不过时代在变,这句俗语的过时,也是意味着国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更好了。

农村俗语:十个瘦子九个贫,一个不贫有精神,古人的话是啥道理?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竟成主编《中国俗语》、温端政主编《俗语10000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