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血”并不全是恐怖情节,有时是治病的妙方

 文文ap25 2020-01-02







 小 编 导 读 

拿起针具,刺入体表某些部分,放出少量血液。这种疗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见过,这是中医特色疗法中的一种——刺血疗法。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治病?哪些病证可以用刺血疗法?哪些不可以用?具体怎么操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今天这篇文章。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刺络、刺血脉,现代常称之为刺血疗法,古代称为“刺络”“启脉”。刺血疗法是传统针刺疗法中的一种,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入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处,放出少量血液,从而达到治病效果的方法。刺血疗法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在临床上常常立起沉疴、顿消痼疾,具有其他疗法所不能达到的显著疗效。

一、刺血疗法的基本原则

01
血实宜决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素问·病能论》云:“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难经·二十八难》云:“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这些论述,皆认为不同病因所致的血实有余证,宜刺血泄之。现代医家以刺血疗法治疗高热、神昏、癫狂、丹毒、喉痹及疮疖痈肿及血实有余之证等,疗效堪佳。

02

苑陈则除之

《灵枢·小针解》指出:“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菀陈”,指络脉中郁结之血;“去血脉”,即指刺血以排除血脉中郁结已久的病邪,主要在瘀血病灶处施术。现代医家用刺血治疗某些头痛、目眩、腰腿痛及各种急性扭挫伤,均能收到活血化瘀、疏通气血的作用,其疗效甚佳。

二、刺血疗法的主要作用

01
泄热解毒

刺血疗法具有良好的泄热解毒作用,尤其适用于外感发热和各种阳盛发热。张景岳明确指出:“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热气。”徐灵胎亦认为刺血能使“邪气因血以泄,病乃无也”。此外,毒虫咬伤,亦可刺血泻毒,如《备急千金要方》载:“蜂蛇等众毒虫所蜇,以针刺蜇上血出即可愈。”因此,临床将刺血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简便效捷。

02
通络止痛

刺血疗法,最主要的作用是止痛。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说明疼痛性疾病,其经脉中必会有闭塞不通、气滞血凝的病变。而刺血疗法可直接刺血外出,疏通经脉,故疼痛可止。临床用刺血疗法治疗神经性头痛、腹痛、跌打扭伤、筋骨疼痛等痛证,皆可起到较好的止痛之功。

03

活络消肿

刺血疗法之后,可以疏通气血、畅通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而达到消肿、止痛、解毒等目的。因此,刺血疗法在临床被广泛用于各种因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跌打肿痛、软组织疼痛肿胀等。

04

启闭醒神

对于热陷心包、痰火扰心、痰迷心窍及暴怒伤肝、肝阳暴张等所致的口噤握固、神昏谵语、不省人事及便闭不通等属于实证者,用刺血疗法可开窍启闭、醒神回厥。《素问·缪刺论》载有邪客五络而成“尸厥”之症,皆以刺血为急救措施。临床用于昏迷、惊厥、狂痫及中暑等重危证的治疗,简便而有效。

05

调气和营

凡因气血悖行、营卫逆乱而致的头痛、眩晕、胸闷胁痛、腹痛泄泻、失眠多梦等,皆可用刺血治疗,使营卫气血和调而获愈。

06

祛风止痒

古人认为痒证是有风气存在于血脉中的表现,并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刺血就是“理血调气”,疏通血脉,则“风气”无所存留,从而达到祛风止痒的功效。

三、刺血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1
适应证

“病在血络”是刺血疗法的主要理论依据。《素问·皮部论》曰:“百病之始生也,必生于毫毛……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者注入经脉,经脉满者入舍于腑脏也。”指出络脉是外邪由皮毛腠理内传经脉脏腑的途径。《灵枢·官针》明确地指出:“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这些记载表明,对于那些久治不愈的疾病,采取刺血疗法具有立起沉疴、顿消痼疾的显著疗效。

(1)中风、中暑、小儿惊风等一切急性病。

(2)头痛、眩晕、失眠、腹痛、腰痛、便秘、痹证、哮喘等内科疾病。

(3)闪挫或跌倒而致的腰背疼痛。

(4)小儿疳积、小儿泄泻及小儿夜啼。

(5)疔疮初起痒痛而未化脓者。

(6)扁平疣、黄褐斑、银屑病和带状疱疹、毒虫叮咬等皮肤科疾患。

2
禁忌证

(1)体质虚弱、贫血、低血压者。

(2)孕妇或有习惯性流产者。女性经期最好不要施用刺血疗法。

(3)大出血后或一切虚脱证。

(4)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静脉曲张者,不要直接针刺患处,可在周围选穴针刺。

(6)血管瘤(静、动脉瘤)。

(7)传染病患者和心、肝、肾功能损害者。

(8)虚证、虚寒证及寒证患者慎用。

3
注意事项

(1)术前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与施术者密切配合。

(2)针具及刺血部位应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3)选择合适体位,原则是既要使患者舒适,又要便于施术操作。

(4)熟悉解剖结构,避开动脉血管,切忌误刺。若不慎刺破动脉出血,可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压止血,若已形成血肿,可予局部热敷使瘀血消散,在邻近重要内脏的部位刺血时切忌深刺。

(5)操作要熟练、适中,手法要快、准、稳,针刺宜浅,因人因病控制出血量,对于虚证患者出血量不宜过多。

(6)对于虚弱、精神紧张患者尽量采用平卧位,并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如出现晕针情况,立即让患者平卧饮适量温水,严重者可刺人中、内关等治疗。

(7)如病已大减,则不应继续刺血,以免损伤人体正气。

(8)刺血后嘱患者勿暴怒、劳累、饥饿、惊恐、要安静休息,进食有营养的食品,勿食刺激性食物,以促使疾病的康复。

四、针刺的方法

01
点刺

先在刺血部位上下推搓,使血液凝聚穴位,用三棱针或毫针在浅表络脉瘀血明显处迅速点刺,迫其出血,血尽而止。此法常用于四肢末端或耳尖部,如点刺耳尖治目疾,点刺少商治咽喉疾患,点刺太阳治头胀头痛,点刺十宣治晕厥等。

02
散刺

根据刺血部位大小,用三棱针或梅花针在病灶周围由外缘向中心进行多点散刺。多用于皮肤病、疖肿、疔疮初起及扭挫伤局部等病症。

03

刺络

先用止血带捆扎刺血部位上端,后用三棱针刺入突显的细浅静脉,使其少量出血。如中暑时在肘窝、腘窝处浅静脉处刺络出血,急性淋巴管炎在红丝端处多针刺血。

04
挑刺

多在病灶反应点处,用三棱针由浅至深挑破皮肤部分的纤维组织。多用于痔疾、瘰疬、眼疾等病。

五、临床验案

赵某,男,42岁。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4年余,再发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诉4年前感冒后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曾多次入院治疗,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经抗感染治疗后,收效甚微。近3天因受风后症状加重,咳嗽频发,咳声喑哑,痰黏黄,喉燥咽痛,恶风,身热,口微渴,乏力气短,纳差,寐一般,大便干,小便微黄,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浮滑偏数。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广泛湿性啰音,双肺DR正侧位片提示两肺肺纹理增粗。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证候分析:患者病情迁延已久,“肺主气”,肺气虚弱,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痰储于肺,气逆于上则反复咳嗽、咳痰。肺脏虚弱则易受外邪侵袭,风热袭肺,易耗津液,故而咳声喑哑、喉燥咽痛、口渴。肺热内郁,蒸液为痰,则痰黏黄;“肺主皮毛”,风热犯肺,卫表失和则身热恶风。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浮滑偏数为风热犯肺之征。患者病情已久,久病必虚,故气短乏力,中医认为“久病入络,痼病必瘀”。《血证论·咳嗽》云:“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故概言之其病机为:“肺气不宣,气滞血瘀,风热壅内。”按五行藏象疗法,属邪在肺,故采用刺血疗法祛除陈痼,使瘀热得出,肺气得复。

治法:《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故体察患者肺脏投表区腧穴,若按之则痛,或按之有顿觉轻松之“快然”感觉,即选为刺血穴位,经查体确定为以下穴位: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常规消毒后,以梅花针轻轻叩刺以上穴位,以皮肤红润、轻微渗血为度,再用闪火法拔罐5~10分钟,1周治疗3次,1周后患者咳嗽减轻,咳痰减少,痰少质稀,无喉燥咽痛,恶风,身热,口渴,再续以治疗2次,咳嗽基本消失,晨起偶有几声干咳,查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湿性啰音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