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汾阳王郭子仪源流世系考(内含三本老族谱)

 造化天地 2020-01-02


作者:郭静先

汾阳王,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代称。探讨汾阳王源流世系,得从郭姓起源着手。郭姓源远流长,其源可追述自人文始祖黄帝。探讨汾阳王郭子仪源流,应追述到黄帝时代。为便于阐述,本文分为远古、上古、中古、古代进行探究。
从黄帝到得姓为远古时代,得姓到郭子仪时称上古时代、郭子仪后裔迁徙江西居住期为中古时代;江西到湖广麻城孝感期称古代,湖广入川称近代
笔者所得资料中有残缺不全的、有误传的,故将相关资料笔录,并疏理对照于后,同宗亲们共同探讨汾阳王郭子仪之源流世系,以明暸郭子仪先代及了解其后裔的情况。

远古时代

1.金元乡转角楼村《郭氏谱略》①(简称金元本)
黄帝生昌意、玄嚣二子。
昌意,生颛琼;颛琼,生鲧;鲧,生穷蝉、禹;穷蝉,生敬康;敬康,生白望;白望,生娇;娇,生牛;牛,生鼓叟;鼓叟,生大舜。
玄嚣,生帝喾;帝喾,生挚;挚,生尧契;尧契,生稷;稷,生不屈;不屈,生鞠陶;鞠陶,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白仆;白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生泰伯;泰伯,生虞仲;虞仲,生王季;王季,生昌、虢仲、虢叔(约公元前1046年);到虢叔姓郭为二十代。
2.郭受九村《汾阳郭氏古谱》②(简称受九本)
一世黄帝、二世谀区、三世岌、四世叶、五世楘玺、六世叔望、七世不屈、八世鞠、九世公刘、十世庆节、十一世皇仆、十二世孝宣、十三世毁俞、十四世公非、十五世辟方、十六世高圉、十七世候牟、十八世亚圉、十九世云都、二十世太公、二一世祖绀、二二世诸鳌、二三世公孙祖、二四世古公亶、二五世季历,二十六世虢叔,到26代虢叔改郭,始为郭姓。
3.郭世和《中华郭姓源流考》③(简称世和本)
一世黄帝、二世玄嚣(名挚)、?三世蟜极、?四世帝喾、五世后稷(名弃)、六世楘玺、七世叔望、八世不窟、九世鞠陶、十世公刘、十一世庆节、十二世皇朴、十三世弗参(弗差)、十四世毁隃、十五世公非、十六世辟方、十七世高圉、十八世侯侔、十九世亚圉、二十世云都、二十一世太公、二十二世组绀、二十三世诸聘、二十四世公叔祖,二十五世古公(亶父)有太伯、虞仲、季历。二十六世季历(王季)有子三人,长曰昌,次曰虢仲,三曰虢叔。二十七世季历子,文王姬昌、虢仲、虢叔。太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
以上世系,从黄帝到文王姬昌、虢仲、虢叔,共计二十七世(网络资料)。

4.炎黄世系简表(简称炎黄本)
少典氏育三子,勋、炎帝、黄帝。
一世黄帝,育二十五子,玄嚣、昌意、少昊、夷彭、祁豹、苍林等;
二世玄嚣,育一子蟜极;三世蟜极,育一子帝喾;四世帝喾,育尧、挚、契、
素、封五子;五世素,育一子不窟;六世不窟,育一子鞠;七世鞠,育一子公刘;八世公刘,育一子庆节;九世庆节,育一子皇仆;十世皇仆,育一子差弗;十一世差弗,育毁渝;十二世毁渝,育一子公非;十三世公非,育一子高圉;十四世高圉,育一子亚圉;十五世亚圉,育一子公叔祖类;十六世公叔祖类,育一子古公亶父;十七世古公亶父,育三子,太伯、虞仲、季历;十八世季历,育三子,昌、姬仲、虢叔。十九虢叔,得姓郭,此表列有十九代(网络资料)。
5.郭振华《郭姓世系源流图》④(简称振华本)
“昌意→挚→尧→稷→不密”
“黄帝→玄嚣→嬌极→帝喾→契→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公非→高圉→亚圉→祖→古公亶父(三子)→长子泰伯;二子虞仲;三子季历太王(三子)→长子圣瑞,又名叫昌,为西伯文王;二子虢仲,三子虢叔”。
黄帝到虢叔约有1500年余年,在1500余年中,人口、繁衍发展的代数,记载不一,有20代(金元本)、26代(受九本)、27代(世和本)、19代(炎黄本)、19代(振华本)。
从上面的史料中,金元本、炎黄本、振华本,三个资料所记载的代数大体一致。炎黄本、振华本的代数、名字衍排也基本同。
其不同处有昌意与黄帝的关系,振华本将昌意、黄帝并列,且传各有后代发展“昌意→挚→尧→稷”,“黄帝→玄嚣→嬌极”;金元本、炎黄本认定“黄帝生昌意、玄嚣”;昌意是黄帝之子,是玄嚣的弟兄。
第五代帝喾子,振华本记载的是‘契’,炎黄本记载“帝喾育尧、挚、契、素、封”,‘契、素’都是帝喾子。‘契’生‘昭明’,‘素’生‘不屈’,故帝喾子是‘素’,不是‘契’。
‘不屈’这一名,五个版本除振华本没有其名外,余四版本都有不屈名。受九本、金元本都在第七代,炎黄本在六代,世和本在八代。其名有写‘屈’、有写‘窟’,推其不同,可能是将‘窟’写成‘屈’。炎黄本、世和本用‘窟’,受九、金元本用‘屈’。
‘鞠陶’五个本都有其名。受九本、炎黄本,只有‘鞠’字,其余三个版本都是‘鞠陶’。受九本、炎黄本,可能在抄、刻时少一‘陶’字。
‘公刘、庆节’名,受九本、金元本在九、十代,炎黄本在八、九代、世和本在十、十一代,振华本在七、八代,五个版本都有记载,只是代数不同。
‘皇仆’,五个版本中,受九本、振华本、炎黄本均为‘皇仆’;金元本为‘白仆’,‘白’为手抄时‘皇’字少写了‘王’之误;世和本是‘皇朴’,‘朴’、‘仆’音同,形同,只部首不同,‘朴’可能为别字。
‘差弗’,是皇仆子。五个版本中金元、振华、炎黄三个版本同称‘差弗’。世和本为‘弗参’,记传时可能为连绵词音之误;受九本为‘孝宣’,‘孝宣’可能是‘差弗’名的字、或号。
‘毁俞’,五个版本都记有‘毁’,而‘俞’字,炎黄本写作‘谕’,世和本、金元本写作‘隃’,振华本只有毁,而没有后一字。推考‘俞’‘谕’‘隃’可能是近音字传抄之误,而振华本则是少了一‘俞’字。
‘公孙祖’,受九本、炎黄本、世和本、金元本同。振华本只一‘祖字’。
‘古公亶父’,炎黄本、金元本、世和本、振华本是‘古公亶父’;受九本‘古公亶’。亶,音疸,《辞海》《新华字典》解为‘实在、诚然’。推考‘古公’是名,‘古公亶父’,应是尊称。
‘季历’炎黄本、世和本、受九本同;金元本是‘王季’,‘季’为季历名简称,‘王季’本义是季历曾为王,如振华本称‘季历太王’。都认定是‘虢叔’之父。
‘虢叔’,‘虢’是‘郭’的转音。‘虢叔’,是‘郭’得姓之始。‘郭’姓由此而记。

从上表看出,金元本缺蟜极、公非、辟方、候牟、云都、太公、组绀、诸聘八代,多泰伯一代;炎黄本缺楘玺、叔望、辟方、候牟、云都、太公、组绀、诸聘八代;振华本缺楘玺、叔望、不屈、候牟、云都、太公、组绀、诸聘九代;受九本缺‘帝喾(叶)’子一代。
从黄帝(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9年)到虢叔(虢叔之兄长是周文王,文王生于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年,两个弟弟,姬仲(虢仲),姬叔(虢叔),历史演进了近1500年,这1500多年的繁衍史中,人类发展应该有多少代?按照人类能生育年限是18岁~50岁左右,而代数间该应在25年~30年间为一代。上面各个版本的记载都超出了在一值,记载代数最多的代隔在55.6年,这一平均数,显然超出了人类正常的繁殖生育时限。
从黄帝到现在,历史跃过了2700多年,要想有理想的史证,恐也没有这一能力找到。其远古时代的郭姓传承史,也只能用其现有的史料进行传承。
人名,是姓与名的结合。同一血统,姓是永恒的;名有单字名、也有双字名,虽人名各异,但也不乏有同名者。上述史料中,即使是同一人,其记传名字也不相同。考其原因,古人取名有名、字、号。对其称呼、记事,有呼其名、字、号,也有记其地、官职,而记事时又各挚其一,故一人出现了多名的现象。
经综合分析,远古时的郭姓源流应是:
黄帝→玄嚣(谀区)→嬌极(岌)→帝喾(叶)→素(挚、后稷、契)、尧契(楘玺)→叔望→不屈→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孝宣(差弗)→毁俞→公非→辟方→高圉→候牟→亚圉(亚园)→云都→太公→祖绀→诸鳌(诸聘)→公孙祖→古公亶父→泰伯→季历(王季)→虢叔,共28代(金元本排列在六代是‘尧契’,受九本、世和本排列在六代是‘楘玺’,到郭得姓是28代。括号内名是字、号、或尊称)。

上古时代源流考

(一)郭子仪先辈考
上古时代,指郭氏得姓到郭子仪时期,这一时期约从公元前1056年到公元697年,历史横跨有1753年。
1.金元乡转角楼村的《郭氏谱略》
中→石父→忌父→詹父→醜→最→魂→仲达→蟜翁→叔晹→安→杰父→亨→稷→霭昇→宄→懿→瑾→道允→伟→犧暲→虞→仲→广意→孟儒……→履球→昶→通→敬之→子仪。敬之(667年~744年),生子瑾、子琇、子云、子仪(697年~781年)、子英(到子仪有30代)。
2.郭受九村的《汾阳郭氏古谱》
忌父→林甫→公父→仲甫→石父→季甫→武公→赤公→隗→叔处
→恺→善→忠→迁→赏→长→萌→较→宪→亢→遵→羡→钦→岩
→祚→靖→孝格→敬芝→子仪(计29代)。
3.麻城市方志办馆藏《郭氏宗谱》⑤(简称麻城本)。
“古公生三子,长秦伯、次虞仲、三子季历;季历生三子,长文王、次虢仲、三虢叔;虢叔生丙公,丙公生壬公”。
丙公→壬公→婴公→偃公→特公→隗公→莲池→存素→孟回→方镇→阜公→石岚→复古→义夫→纲公→丕公→雄公→继忠→酧祖→云公→孟纯→宁公→延年→质公→在烦→鹤公→芳桂→昌公→克谦→翕公→乐隐→静山→春魁→俊公→庚曜→朝栋→骥公→欧公→镇江→崇德→珍公→师尧→亮公→坎公→鉴公→成学→采(米)公→赓公→大任→宪公→绍贤→辅公→伋公→达公→春公→不敏→以仁→鹏翮→天培→士瑜→鳌公→丹公→进公→履公→球公→昶公→通美→懿公(字敬之)→子仪。
共69代。
从得姓(虢叔)到子仪(公元前1056年到公元697年)的1750多年,金元本记了30代,受九本记29代,麻城本记有69代。
泸州居住的郭姓,是郭子仪第六子郭暧的后裔。2017年10月13日‘天府之郭宗亲联谊会在汉源召开’,郭家强携带的《郭氏家谱》中,得姓后记的是“本公、王公;子仪公前七代上是‘冉公’……”
金元本有犧暲、广意、孟儒、敬之、子仪。孟儒到履球约500年,有500年无记。
受九本记有“忌父为天子相(27代),林甫为天子相(28代),公父周夷王元年奉命帅六师伐戎,至棯俞泉(29代)。仲甫奉周厉王命征淮夷(30代),石父为幽王卿(公元前781年,31代),季甫惠王出燕,奉命郑伯。杀子颓而王,归国任以酒泉。盖封锡爵器,惠王15年(公元前664年)地入于晋,而爵不传世,因以功复郭城(32代)。武公以功封郭,公治虢民用爱,处久留不忘(33代)。赤公治郭20年,善善。不能治恶,恶不能主国,回亡(34代)。隗仕燕昭王,兼台事,以司礼(35代)。叔处楚、魏召,即不出(36代)。恺厌秦,尚荷不仕(37代)。善字元仕(38代),伯汉,为愽仕,迁长沙府。忠(39代)居颖川,建元(汉·武帝,前140年)为张液属国都尉。匈奴入寇,斩黎主功,封成安候食714户。迁本始二年(汉·宣帝,前72年)辞候爵,曰爱(40代)。赏元康元年(汉·宣帝,前65年,41代)辞候爵,曰昭。长阳朔三年(汉·成帝,前22年,42代)辞候爵,元帝一曰思。萌辞候爵,一曰里(43代)。较居摄,元年绍封,忙败失(44代)。宪字子横,汉光武(公元25年)时光禄勋(45代)。亢徙居华阳,阳居不仕(46代)。遵奉诏按行州郡,与张纲齐名(47代)。羡魏文帝黄初(曹丕,公元220年)间官议郎(48代)。钦晋武帝太康(公元280年)中官御郎史(49代)。岩字成之,山西观察史(50代)。祚以文雅见重于魏高祖制作一朝礼乐,蔚然可观(51代)。靖字秀工。避乱居梁父册中(52代)。孝格李世(责)谋士奉启居唐(53代)。敬芝(667年~744年)李藏晖降州剌史追封沂(54代)。子仪(697年~781年)功盖天下,位极人臣,封汾阳忠武王(55代)。”
以上记述中发现,受九本“‘钦’,晋·武帝太康”年间,到唐·郭敬芝时的380多年间(上文中括号内纪年,是笔者补入。括号内代数系原谱代数编号),只记有四代,显而易见,其间至少漏记了10代人。
麻城本中:“壬公成王封为郭公”(2代),壬公子‘婴’、孙‘偃’、曾孙‘牧公(偃长子)’都世袭公爵。‘特公(偃次子)’冀州尹;隗公(特长子,六代)昭王以国公事之。莲池(七代)字初山,穆王封为司空。义夫(14代),字宜,万平王时为齐卿,尊王窒御犬戎;雄公(17代)字云飞,号懋勋,由兵马司为庄王总戎副将军,伐俨狁有功,封镇俨将军。孟纯(21代)字清甫,齐上卿,灵王大学士。宁公(22代)齐大夫。翕公(30代)字雍和,报王谏议,因秦强,周不能制,故解绶归山。俊公(34代)官魏大夫。欧公(38代)秦兵马先锋。镇江(39代)欧长子,秦政不仁,弃职规山。师尧(42代)仕汉(公元前206年)汝宁剌史,居汝宁确山。亮公(43代)尧次子,字恒直,官给事中。恒公(44代)亮长子,文帝昭为御史(公元前179年)。坎公(44代,),亮三子,字泉万,卢江太守。坎子鉴,鉴子成学,成学子采(表是采,谱是米)公,米公子赓公,赓公子大仁(上未记生平)。大仁(49代)平帝(公元1年)官谏议大夫,因国乱,不仕莽,隐居汝南。宪公(50代)仁公子,字由章,事光武帝(公元25年),封孔安人。绍贤(51代)宪公次子,字继周,学愽行优,不仕,续修先谱。伋公(53代)字细候,历渔阳、并州太守。鹏翮(58代),晋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官至郎中。丹公(62代),字少卿,官谏议大夫。懿公(68代),字敬之,唐中大夫,使特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剌史,上柱国,赠太保。子仪(69代)懿次子,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克,服两京,三十余年,君臣不疑,功臣中第一人(括号内年代、世系是笔者加)。
上三个版本,都认定子仪是先祖,各书中之代、名不相同。
在接进子仪时,金元本是“昶、通、敬之、子仪”,受九本是“敬芝、子仪”,麻城本是“昶公、通美、懿公、子仪”,才出现了人名,事迹记载上共同处。
金元本“孟儒到履球约500年无记”;受九本从晋·武帝太康年间到唐·郭敬芝时的380多年间,只记有四代,与客观不符。
三个版本的早期人名,都是各执一名。受九本、金元本间或记了一些纪年,为研究这段家史提供了些宝贵资料。直到子仪时,三个版本才统一,同时认定子仪是其先祖。那么,这段上古史能否理清?有没有参考可信之处?
金元本中的广意、孟儒的名,其生平在郭谦贤《郭尧可世系考》中作了较详记述。“《郭敬之神道碑》,汉祖分邑,行赏封亭,曾祖广意,光禄大夫,生孟儒,为冯翊之袭也。”《新唐书·宰相世系》“汉有郭亭,亭曾孙祖光禄大夫广意,广意生冯翊太守孟儒”。谦贤谓“郭亭是郭广意曾祖”,‘亭’的生存年代是“公元前230年~前177年”。
金元本中的广意的曾祖是‘犧暲’,犧暲应是亭。犧暲成了跨越秦汉两朝的人物,“汉祖分邑,行赏封亭”;在受九本中仕汉者是“善,字元仕,伯汉(父?‘恺’厌秦,尚荷不仕)”;麻城本中“师尧,仕汉,汝宁剌史(师尧高祖‘欧公’秦兵马先锋;师尧曾祖‘镇江’,秦政不仁,弃职归山。祖‘崇德’,父‘珍公’都不仕秦)”。从汉祖封‘亭’(谦贤本,应在公元前200年后),‘善’伯汉(受九本),‘师尧’仕汉(麻城本,应在公元前200年后)的时间段和记事,推定犧暲(亭)、善、师尧应是同一人。师尧应是名(同辈弟兄有师舜、师谟、师范、师学、师德、师文、师武等),亭、善是字,犧暲应是号。
《郭尧可世系考》“广意,汉武帝、宣帝,官任执金吾”。受九本‘善’的曾孙是‘赏’元康元年(汉·宣帝,前65年)辞候爵。麻城本师尧曾孙是‘鉴’(未记仕途)。广意、赏、鉴应是同一人,鉴为名(同辈弟兄有锦、钟、镒、镶、鑛、铸、银、锋、锐、钢等人),赏为字,广意为号。
金元本‘广意’子‘孟儒’,《郭尧可世系考》“公元前32年汉成帝时,三度出任左冯翊”;受九本‘赏’子‘长’,“阳朔三年辞候爵”;‘阳朔’是汉·成帝记年,阳朔三年,是公元前22年。麻城本‘鉴’子‘成学’(未记仕途)。金元本记中的‘孟儒’,谦贤本、受九本的纪年、记事,麻城本的世系推测,‘孟儒、长、成学’应是同一人。广意之子‘成学’是名(同辈弟兄有成德、成仁、成义、成美、成文、成勋等人),‘长’为字,‘孟儒’应是号。
麻城本《郭氏宗谱》记载:壬公第12世孙‘复古’,“常念身之本源,乃手录祖先昭穆世系,以示后世子孙,‘尔世世增录,不录者不昌’,后遂世传不朽”。29世孙‘翕公(约公元前300年间)’“因秦强,周不能制,遂解授归山。乃续济虞公,历代先祖昭穆成碟,以授诸子孙。且告之曰:“当加意纂续,兹乱世藏之,当重于金玉”。“绍贤(51代),字继周,学愽行优,不仕,续修先谱”。后代在修谱时虽错把履球,分为履公、球公两代,但较客观地记载了郭子仪源流世系的上古传承,在探讨郭子仪源流世系时,该史料是可以借鉴的。书中代隔平均25年,符合人类繁衍规律,可作为上古时期郭子仪先辈较完整的族史传承。但因其记人未记生平年月,不能确定其生存时期,记事不及受九本详。
泸州本《郭氏家谱》中的‘本公’,是‘丙公’声中‘丙’字之误;‘王公’,是‘壬公’字形之误;‘冉公’,是‘丹公’字形之误。其相关处,应更正为“丙公、壬公、丹公”。
古时一个人有名、字、号,有的死后还赠有谥号,如郭敬之谥号‘贞懿’(郭谦贤《郭尧可世系研究》敬之“历渭、吉、绥、寿四州剌史,累进阶中大夫,册勋上柱国。追赠太保祁国公,谥贞懿”)。麻城本而直记为‘懿公’(字敬之)。
因有名、字、号、谥号,各版本各执一是。手中现有资料,给考证、对接造成了困难。相信在有丰富的资料时,能厘清这一时期的世系传承。
(二)郭子仪前6代先祖
金元本“履球、昶、通、敬之”,受九本记有“孝格、敬芝”;麻城本是“丹公、进公、履公、球公、昶公、通美、懿公”。
《郭尧可世系研究》⑥(简称谦贤本)“郭智、郭进、履球、郭昶、郭通、敬之”。
“郭子仪烈祖郭智(丹),字少卿,华州郑县人,祖籍太原晋阳,妣熊氏,生进、徽二子。北魏末(534年)任秘书郎,中山郡太守,郢州剌史(一说官谏议大夫)。中山郡置定州城,今河北保定”。“郭子仪天祖郭进,字宏道,妣李氏,生履球”。
“郭子仪高祖履球,隋·金州司仓,父郭进,子昶”。“郭子仪曾祖父郭昶,字宏畅、悠杰,妣周氏,生通义、通善、通美。唐凉州司法,父履球”。
“郭子仪祖父郭通,字通美。唐永徽年间(650~655)因才调京府,美原县主薄,英年早逝,758年追赠兵部尚书。妣陈氏,育一子懿”。
麻城本“郭子仪父亲是郭懿,字敬之。唐中大夫,史特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剌史,上柱国,赠太保。诰封孔氏正国母,妣范氏赠太郡夫人,继王氏太郡夫人,白氏夫人。孔氏生子琇、子仪、子瑛(迁居蕲水)、子珪、子谦五子;范氏生子云(迁居蕲水)、子贤、子德、子明、子冲五子”。“进公生履公,履公生二子,长球公,次琳公”。
郭子仪庙碑“曾祖昶,祖通、父敬之”;郭敬之前碑“烈祖履球,大父昶,皇考通”;郭敬之后碑“履球生昶,昶生通,通生敬之”。虽麻城本有“进子履,履子球、琳”的记载,但应以郭敬之的墓碑文为传记。
根据郭敬之前、后墓碑文记载,郭子仪前6代祖,是“郭智(丹公)、郭进(宏道)、履球(含麻城版中的‘履、球公’)、郭昶(昶公)、通美(通)、敬之(谥号贞懿)”。
其上古世系应是:
丙公→壬公→婴公→偃公→特公→隗公→莲池→存素→孟回→方镇→阜公→石岚→复古→义夫→纲公→丕公→雄公→继忠→酧祖→云公→孟纯→宁公→延年→质公→在烦→鹤公→芳桂→昌公→克谦→翕公→乐隐→静山→春魁→俊公→庚曜→朝栋→骥公→欧公→镇江→崇德→珍公→师尧(亭、善,犧暲)→亮公→坎公→鉴(赏、广意)→成学(长、孟儒)→采(米)公→赓公→大任→宪公→绍贤→辅公→保公→选公→泰公→不刚→以仁→鹏翮→天培→士瑜→鳌公→丹公(郭智)→进公(宏道)→履球→昶公→通美(通)→敬之(谥号贞懿)→子仪(括号内是字、号,笔者注)。
(三)郭子仪弟兄及后裔
麻城本“子琇,敬之长子,是子仪公之哥,子贤等均是子仪弟。子琇,唐昭武校尉,守綘州万泉府冲督尉上柱国,居蕲水蔡家河,妣王氏,生一子,晔,迁居蕲水。
子贤,懿三子;子德,懿四子;子明,懿五子;子冲,懿六子;子云(迁居蕲水),懿七子;子瑛(迁居蕲水),懿八子;子珪,懿九子;子谦,懿十子”。
金元本“子琇,敬之长子。子琇→晞→幼明→石→熙→瑞→祀洋→光华→希齐→仕诚→恒光→景福→禧元→仲亨→纪,生君秀、梓蘭二子。
君秀,妣艾氏,生才重、才禄二子。才重,妣唐氏,生必富、必华;才禄,妣熊氏,生必恭、必达、必星、必荣。
梓蘭,赵氏,生柱;柱,张氏,生念忠;念忠,刘氏,生立隆、立武、立茂、立义、立信。立隆,李氏,生希颜、希铭;立茂,周氏,生希珍;立义,丁氏,生希爵;立信,廖氏,生希瑞(子琇后裔记述了19代)。
子云,生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四子。子英,生铙、锐二子”。
《血脉相连·汾阳王郭子仪弟兄》⑿
兄子琇,綘州(今属山西)武将。弟,子云,京城左领将军。子瑛,延州(今陕西延安)督都府参军。子暐,渭北节度使。子珪,衢州盈川(今浙江)县尉。
幼贤,卫府卿,单于附都护,振武将军使,朔方节度使副使,左厢兵马使,累加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七月一日,唐代宗下昭其赠太子少保。
幼儒,汉川(四川德阳)别驾,剑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成都尹崔宁,正议大夫,成都少尹上柱国,赠紫金鱼袋,追赠太子少保。
幼明,历太仆,太尉卿,少府监,累加银青光禄大夫,赠太子太傅。
幼冲,别将,迁太子右赞大夫,历太仆少卿,太子少参事,左庶子,延王傅,奉天行在,除太仆卿,兼御使中丞。累加银青光禄大夫,试鸿护抑,守太子宾客,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
子琇子,晔;子云子,昕;子瑛子,见;幼贤子,昉、晓;幼儒子,昈、暄、曋、曈、晠、时;幼明子,昀、晣、暤、晧、晫;幼冲子,暲、晦、旺、曥、曦、旸、旼(郭在权,2013.10)。
谦贤本“幼儒,生暄,暄生铉、钵二子。幼冲,生晜。蕲水”。
子琇守綘州万泉府冲督尉上柱国,居蕲水蔡家河;子琇一子,晔,迁居蕲水子云、子瑛迁居蕲水。说明子琇、子云、子瑛都到了蕲水,后裔也应多居于蕲水一带。幼贤、幼儒、幼明、幼冲是敬之子,金元本误将其记为子云子。(郭子仪弟兄情况,只收集到子琇房的资料,其余弟兄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古时期

(一)郭子仪概况
麻城本“子仪,懿次子。世居华阴,今山西汾州汾阳县,以武举异等,累遣朔方节度史,当安史之乱克复,住京三十余年,君臣不疑,功臣中第一人也。封韩氏劲节夫人,生曜、旴、昕、晞、暖、曙、映、暄八子(王氏生六子)。继颜氏、方氏夫人同葬陕西同州府邠州合水县太平山,子山午向,唐文宗有碑铭”。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郭曜画像
(二)郭子仪八子
受九本“子仪功盖天下,位极人臣,封汾阳忠武王。子仪育八子。晞、曜、暧、曙、映、旴、昕、晤、晈、昢”。
晞殿中监,加御史中丞,领朔方兵马,封赵国公,生一子幼明,字钊,赠司徒,尚沈阳公主,女临宪宗皇后。
曜兵部尚书,授卫尉卿,进太子监事,封代国公。生一子锋、封食邑,袭太原郡公。
暧以太常主簿封大常卿,尚昇平公主,赠金子光禄大夫,袭代国公。生三子铸、钦、鏦。长子铸,郡尉,右金吾大将军;次子钦,字帝心,太子詹事;三子鏦,尚汉阳公主为驸马,封太原郡公。
曙累官司农,权金吾大将军,封沂国公,育一子,出浙江金华府,官殿中丞,尚西河公主,宫苑闲史。映子孙居陕西,封食邑。昕子孙居江南封武威王。
晤史部尚书,长子纯,袭封为郡尉;次子钢,礼部郎官,左金吾大将军。
昢子孙居广西,封食邑。晈汾州节度史。旴子孙居山西。
仲信,暖孙。袭阴荣显,子孙居江西吉安府。
金元本“子仪育八子,曜、晞、晤、暧、曙、映、旴、昉”。
麻城本“子仪育八子,曜、旴、昕、晞、暧、曙、映、暄”。
曜,仪长子,兵部尚书,食禄三千户,太子太保,瞻加太傅,袭代国公。妣岳氏,一品夫人,育一子錡。錡,官参军,袭汾阳王,李夫人,生一子仲?。
旴,仪次子,镇迁居金陵。
晞,仪三子,御史中丞,兵部尚书。
昕,仪四子,户部侍郎,升兵部尚书,陈氏封一品夫人,生一子锡。
暧,仪五子,紫金光禄大夫、代国公、赠尚书左仆射,尚昇平公主,生铸、钊、鏦、镕四子。
曙,仪六子,官司农卿,赠靖国公,封燕夫人,生一子釿。
映,仪七子,官太常卿,升丞相,白夫人,生一子锐。
暄,仪八子,官兵部尚书,妣何夫人,生一子鐇。
谦贤本《郭尧可世系研究》
郭子仪长子曜,妻王氏,育郭锐、郭铧(曜墓志是‘鉾’,不是‘铧’,笔者注)、郭链、郭錡。郭錡,妻卢氏。
晞,妻长孙氏,育钢、钧、钒、鏶四子;钧,育承鍜;郭鏶,育从实;从实,育行修,弘裕二子。
暖,妻昇平公主。育郭铸、郭钊、郭鏦、郭銛、郭妃。郭钊,妻沈素,育仲文、仲恭、仲辞。仲恭,妻金堂公主。
晤妻刘氏墓志铭:长子鋿,太子通事舍人;次子锬,弘文馆学生;鍴,乡贡明经(郭晤夫人刘氏墓志铭郭在权郭氏网2017.01.03.)。
晤子鉟,唐·汾州剌史,妻弘农杨氏,育子三。长子暸(原字为王旁)、次子宗弼,季子眴(《唐故汾州剌史郭府君墓誌铭》中华郭氏网2017.06.22郭炳淦录字郭在权补校)。
从上述两墓志,有分歧处。晤妻墓志中没有‘鉟’,古代人名常因称谓而有异。鉟墓志有‘太子左庶子,未几出汾州剌史’。对应刘氏墓志,‘鉟’当为‘鋿’。
《新唐书·郭子仪传》“封曜子锋、晤子鐇,各百户云(查曜墓志、刘氏墓志都无上‘锋’、‘鐇’两人名)”。
《汾阳王郭子仪三位几子墓志铭》⑿
郭曜墓志铭“公之亢俪,太原郡夫人王氏,克修妇道,有敬姜之行。有男曰锐、曰鉾、曰链、曰錡”。
郭晞墓志铭,孙氏。“长子前侍御史钧,次子前奉先县主簿鍊,三子前奉先县尉鉷,四子前华川参军銶,五子前保鼎主簿钫,六子前华川参军鏶,七子前太平县尉镶。”
郭暖墓志铭“长子京兆府参军铸,次子前右卫军仓曹钊,三子前右赞善大夫鏦,四子前太常寺奉礼郎铦;”升平公主墓志铭“三男鏦,尚汉阳公主,拜附马;长子铸,前卫御赐紫金鱼袋,终太子左庶子,赠工部尚书;二子钊,前太子右庶子,御赐紫金鱼袋;四子铦,前秘书省秘书郎,赐紫金鱼袋。”
新唐书⑿“曜、旴、晞、咄、晤、暧、曙、映”。
几个版本,子仪子个数、排序不一致,为便对照,规纳如下:
金元本:曜、旴、晞、晤、暧、曙、映、昉。
受九本:曜、旴、晞、晤、暧、曙、映、昕、晈、昢。
麻城本:曜、旴、晞、暄、暧、曙、映、昕。
谦贤本:曜晞、晤、暧、曙。
新唐书:曜、旴、晞、晤、暧、曙、映、咄。
通过排比,子仪子名中,五个版本中曜、晞、暧、曙四个名同。‘映、旴’,新唐书,金元、受九、麻城本都有;‘晤’,新唐书,金元、受九、谦贤本同;‘昕’,受九、麻城本同;新唐书有‘昢’,金元本有‘昉’。谦贤本少三人,受九本多出了‘晈、昢’两人。
子仪八子则是“曜、旴、晞、晤(暄)、曙、暧、映、昕(昉、昢)”。
(三)郭子仪长子曜及后裔
金元本“曜→锜→全(有王旁)→端夫→在薇→广→袭→军→轩→靖→观→熙→圣→柱→统→谓→麒→存→义→珥→硕玫→舜→时中→弥都→温厚→良臣→俭富→让畔→敏惠→信义→恭正→宽仁→典诰→模格、模达”。
益阳冷水江梅树塘
曜→锋→㻌→端夫→在徽→晖→轩→靖→熙→圣(龙、圣、宣)→桂→绶(统、绂、绶)→谓(议、诫、训、谓)→锐(钦、锐、茂、才)→汶昭(汶昭、汶达、汶锦、汶海)→知泰(知尧、知德、知泰)→萃公→艾炳(艾炳、艾火尉?)→若虚(鹏举、若虚、若愚)→弥邵(弥邵、弥坚、弥彰、弥恭)→汝桂(汝桂、汝海)→尧臣→志道(志道、志安)→官→郎→清公(翔、清、三、海、晚)→宗谅(宗礼、宗谅、宗训)→祖善→思通→应诚→源升→景亮→朝道→兴湖→伏兰→永稻→廷祥→正织→大珪→光佐→明谟→仁心→启后(括号内名是弟兄数)。
湘潭中湘金霞山点颔堂
曜→锋→㻌→端夫→在徽→晖→轩→靖→熙→圣(龙、圣、宣)→桂→绶(统、绂、绶)→谓(议、诫、训、谓)→锐(钦、锐、茂、才)→汶达(汶昭、汶达、汶锦、汶海)→知和→须→仲斌→彦祥→必继→进可→德俊→于明→仕则→一高→尚敬→克用→启元(东皋)。
湘潭中湘山点颔堂
曜→锋→㻌→端夫→在徽→晖→轩→靖→熙→圣→桂→绶→谓→锐→汶达→知和→须→仲斌→彦祥→必继→进可→德俊→于明→仕则→一高→尚敬→克用→启元(中湘金霞山、中湘山记述一致)。
益阳沅江汾阳堂湘吉公房
曜→锋→㻌→端夫→在徽→晖→轩→靖→熙→圣(龙、圣、宣)→桂→绶(统、绂、绶)→谓(议、诫、训、谓)→锐(钦、锐、茂、才)→汶昭(汶昭、汶达、汶锦、汶海)→知清→京→仲文→少八→汉忠→子才→镇乾→有用→寅初→贞→致礼→湘吉(括号内名是弟兄数。沅江和金霞山、中湘山,是从‘锐’子代分房)
天门山满笏堂麻岗塘
曜→锋→㻌→端夫→在徽→晖→并(有车旁)→端→勋→龄→橞→缮→诜→希直→政→席元→仁寿→大德→肖大→存仁→几圣→质夫→敞叔→祥翁→君辅→以信→仲节→蕴琛→钟鸣→仕登→洁修→阳回→宗岱→衡旭
上述各版本前15代有几处存在不一,不同处在曜之子、孙等如下辈份:
曜之子,麻城本、金元本认定是‘錡’;天门山、冷水江、金霞山、沅江等版本是‘锋’;新唐书曜子‘锋’;曜墓志:子“锐、鉾、链、錡”。曜四子中没有‘锋’,‘锋’的传记显然有误,椐曜墓志‘锋’,应是‘鉾’。
曜之孙,金元本是‘全(有王旁)’诸多版本认定是‘余(有王旁)’。端夫子,金元本是‘在微’,诸多版本是‘在徽’,可能是金元本传抄之误。‘全(有王旁)’应更正为‘?’;‘在微’,是转抄之误,应更正为‘在徽’;‘在徽’子,天门山、冷水江、金霞山、中湘山、沅江版本认定是‘晖’,‘晖’子‘轩’;金元本是‘广’,‘广’子‘袭’,‘袭’子‘军’。‘广、袭、军’三代,近未查到相应佐证,以多版为据,‘在徽’子应是‘晖’,金元本的‘广’、‘袭’‘军’三代,应是相关代中的号或字。‘广’,应是‘在微’的字;‘军’与‘晖、袭’应是同一人,‘军’是名,‘晖、袭’是号;转抄时可能误将字、号并列。
‘晖’的子、孙、曾孙,冷水江、金霞山、中湘山、沅江版本是‘轩→靖→熙→圣’,金元本是‘轩→靖→观→熙→圣’,多‘观’字辈。
‘圣’子,冷水江、金霞山、中湘山、沅江版本是‘桂’,金元本是‘柱’,‘柱’为转抄之误。‘桂’子、孙,冷水江、金霞山、中湘山、沅江版本是‘绶→谓’,金元本是‘统→谓’,应以‘绶→谓’;从‘曜’到‘谓’辈,这期间的传承应是:
曜→錡(锋)→㻌→端夫→在徽(在微、广)→军(晖、袭)→轩→靖→观→熙→圣→桂(柱)→绶(统)→谓→麒→存→义→珥→硕玫→舜→时中(时中→弥都)。
除上述有较完整的辈代记述处,‘曜’公后裔已知的有以下所列。
郭氏南迁第一村,江西省万安县高陂镇符竹村,先祖是郭曜后裔。
广东汕头潮阳区贵屿镇《南阳大夫堂》是子仪长子曜的后裔,郭嵩第十八世孙郭浩的后裔。浩,育琳、球、瑯、玕四子。琳,居潮阳金玉镇之玉浦、溪内,西鈩镇之泉塘。球,居潮阳铜孟镇之铜锌盂。玕,居潮阳贵屿镇之南阳。
香港郭汾阳崇德总会的祖籍是广东潮阳人,入闽始祖郭嵩的第十八世裔孙,宋代法学家郭浩的后裔。郭浩生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世居浦田,宗·绍熙五年(1194年)进士,任广西型按察史,正议大夫,后定居潮阳。
湖北武穴市花桥镇郭大湾村有曜公后裔4万余人,联系人郭年生(《郭氏家族江西寻根》微信·2017.3.25~3.29)。
桃源莎萝镇:“子仪后裔‘晖(广国公)’迁卢陵麻岗,晖十七代孙迁桃源莎萝”。
湘乡潭氏大坪岭:“圣公十二代孙必贤、必良、必清,元·延右间居相乡潭市,必贤开醴陵、湘潭;必清开湖田;必良世居潭市,至远桂、远材。元末,远桂迁长沙,远林迁山东。远桂子永龄,复回潭市”。
湘潭金霞山:“启元(东皋),原江西卢陵麻岗村,元至正进士。授永川零陵令,明洪武二年(1369年)携子庆孙居潭城,庆孙隐居金霞山”。
湘阴郭氏:“子仪五传在徽,仕南唐,官鸿胪令右卿,始居吉川望云门。一传广国公晖,今吉安郭姓皆其后裔。元季,缓新公避难迁广东南雄,传数代至姚山公,由南雄迁湘阴”。
(四)郭子仪六子暖及后裔
浏阳社港镇周洛村汾阳堂(2017.4.17)“暖→钊→仲恭→瞿→延嵩→洪霸→文暹→随→东鸿→学纪→思兴→元亮→仁逊→恕→知基→志远→其刚→东卿→云岩→维祥→王圭→孜→魁贤→文→余→盛→君庆→淑贵(百二十七郎)→行仁→才益(庆四郎)→朝玉→梅窗→彦初、彦英”。
炎陵汾阳堂(与周洛同支,是文暹子随、照分房)“暖→钊→仲恭→瞿(符竹派开基祖)→延嵩→洪霸→文暹→照→明→汤→志礼→克岩→德泽→师尹→郎→斌甫”。
台湾新竹郭尧可房系郭謙贤号老仙,子仪第44世裔孙“暖,育铸、钊、鏦、镕四子。钊子仲恭、仲环。仲环→志鸿→世光、时光(安徽桃溪满笏堂子民公房)”。
暖→钊→仲恭→瞿→延嵩→洪霸→文莲→照→綋→明→汤→志礼→克岩→德泽→师严→郎→斌甫→尧可。尧可系子仪第十九世孙,暖的曾孙瞿,南迁江西,与红安县郭受九村家谱中记载的仲恭后裔到江南同。尧可迁台有25代多,台湾早期先民,自福建泉州。“广泽尊玉宝”的持宝人郭忠福,是福建泉州南安人,是郭子仪的第十一世孙,郭嵩的五世孙,乐华之孙,理柱之子”。
麻城本暖公后裔“暖→钊→仲恭→绍文→瞿→延嵩→玘→进殳→概→忠恕→泰→志坚→克高→尽善→文熙→复卿→敏珩→定志→崇古→振→昭义→正刚→元华→保二→华七→文一→如明→永卿、达卿[道文(志崇)、道华(珍山、仲山、宗一)]、祥卿[廷玉(志中、正中、在中、时中、位中)、廷芳(蓉公、一中、孝生、助延)]”。
红安县杏花乡受九后,也是郭暖后裔。
“暖→钦→世勋→沂→奎→诚→仲祥”……
浏阳社港镇周洛村、炎陵汾阳堂、台湾新竹郭尧可房、麻城本都是暖后裔,且前六代人名都同,从第七代起才陆续分房,后渐移迁各处。受九是暖后裔,但从子‘钦’即分了房。

古代时期

这一时段,是指弥都从江西迁入麻城居住的时间段。
郭子仪第二十二代孙(金元本)弥都,于宋·理宗端平甲午(1234年),从江西吉安府延福乡遂六保六十二都,狐仙庙桥东大屋湾,迁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沙子埸几子湾。
自立“温良俭让、敏信恭宽、典谟经天、文德永年”字排。
期间传承“弥都→温厚→良臣→俭富→让畔→敏惠→信义→(恭正→宽仁)恭谦→宽民”。
《遂宁日报》“子仪30代孙宽仁,任浙江嘉兴知府,暮年告老归田,为报祖恩,景泰二年(1451年)入江西修谱,回楚”。
这期间资料仅有郭正手抄本,弥都到麻城的后裔,记了弥都至信义的单线传承,其间各代间的弟兄数的流传缺失。郭宽仁修的谱是孤本,还是付了梓,今还没有原版本?正手抄本的母本又在哪里?今还是否存在?
弥都从江西吉安府庐宁县延福乡,到麻城孝感乡居住,在麻城孝感乡期间的宗亲、流派今有几何,至今又在何方?须待日发现、联络,才能弄清这段时间段的史传。

居住川内郭姓初考(近代)

1.遂宁市大英县石门乡崇银村《简明郭氏族谱》
暧的第23代孙郭璞,明·嘉靖武英殿大学士,育嘉谟、嘉猷二子。嘉谟于明万历40年(1612年)生育材。育材聚何氏,明·崇祯元年生庆福,继生庆禄、庆寿、庆喜、庆长、庆康、庆宁七子。崇祯17年(1644年),明亡,李自成陷北京,育材携全家逃到垫江县城西门插旗山坎下,插占为业。清·顺治8年(1652年),张献忠屠川,育材又携家逃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沿河司,清·顺治15年(1659年)乱平,育材同庆福住遵义府绥阳县沿河司,余六子回川。庆禄到成都,庆寿到隆昌、蓬溪,庆喜到重庆江北,庆长回垫江县城西门插旗山坎下,庆康到垫江栗市,庆宁到垫江迴硚箭坝。庆宁聚吴氏,生金城、金贵、金鳌、金龙四子。
成都、隆昌、蓬溪、重庆江北、垫江栗市、垫江插旗山的部分郭姓,都是郭暖后裔。
2.大竹县隆水镇郭暖后裔
大竹县隆水镇的郭逢璋1997年去甘孜州运木料,途经汉源九襄同笔者萍水相逢,当谈及祖藉时,郭逢璋说:“我们大竹县的是郭子仪的后裔。郭子仪父亲郭静(笔者注:当为郭敬之),儿子郭暧。郭暧的后裔到江西,后到湖南,湖南又到大竹,郭念忠从江西到湖南,从郭念忠起,我是第24代”。郭逢璋还如数家珍般道出了大竹的郭姓“念留西必月,应仲有祖文,永挺细思福,大义警生恒,明世拾逢太,真元右仕新”等五十世派。
3.重庆潼南柏梓郭暖后裔郭孝江
郭子仪六子郭暧,尚升平公主生四子,次子郭钊生七子→第四子郭仲恭(詹事府臣)尚金堂公主,生四子,长子郭瞿(名号:郭瞿元、郭元明),原居吉安府江西太和县鹅颈大丘地名板村沟,于大明鼎定洪武元年(1368年)迁湖南永州府祁阳县普乐乡石桥头纱木村佃谢田,至洪武九年(1367年)落业承谢粮,从康熙丙子卅五年(1402年)迁四川北道潼川府遂宁县上里三甲,地名郑家沟(入川始祖郭时宦),其第四子郭国政迁柏梓镇堰田坝下里七甲四合头居住(重庆潼南柏梓中渡村,郭家山边等地),家谱于光绪九年三月十九日(1884年)修订。
4.邵陵郭氏(中华郭氏网2017.3.3):“君武,字君万,号九郎。洪武初期随兄君文、弟元禄,入湖南宝庆,繁衍后裔20多代,君文、君武后裔多涉四川(君文、君武后裔,现在在四川何方?)”
5.遂宁市大英县金元乡
遂宁市大英县金元乡,是郭子仪长子郭曜后裔。金元乡转角楼村郭正抄写的《郭氏谱略》记载“汾阳王后裔郭端夫到江西吉安府庐宁县延福乡,郭弥都从江西到麻城孝感乡”“《遂宁日报》(1999年12月3日)‘郭子仪第五世孙在徽从山西华川迁金陵唐庄,十六代郭谓是麻岗祖族旧唐山派,二十四代弥都(考证为22代)于宋·理宗端平甲午(1234年),从江西吉安府延福乡遂六保六十二都,狐仙庙桥东大屋湾,迁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沙子埸几子湾。子仪后裔三十二代孙(考证为30代)郭宽仁(约于明·宣德、正统年间)任嘉兴知府,景泰二年(1451年)入江西修谱’。郭宽仁之孙“郭谟格、郭谟达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从麻城孝感乡到大英檀木湾”,其记载的传承是:“时中、弥都、温厚、良臣……宽仁、典诰、谟格(谟达)”。
谟格子经团,经团子天然;天然在川自立世派“天文子奉玉、世元永奇学、朝廷秉清正、万代发兴隆、成人须孝海、积德如维山、果能行此道、太原福禄绵”
谟达子家泰,家泰子谐、谏、言,谏子宪书。宪书在川自立世派“宪之以成海、思贤至正中、祖德文光大、宗功此泽宏、贻谋千古茂、燕异万年同、太原根本固、福禄永泽隆”。
6.四川汉源县的郭姓
入住汉源县的郭姓,是郭子仪长子郭曜后裔。
郭端夫到江西吉安府庐宁县延福乡,郭弥都从江西到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沙子埸郭家嘴几子湾。
入黎始祖伯荣公,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从湖广麻城考感领兵入住黎界,遂落业汉源。自立世派“荣近映山、江淮亨永、天文应万、正维光先、朝邦仕本,明德承宣、诗书传家、继世尚贤、福启忠玉、春富顺清。
从“弥都→温厚→良臣→俭富→让畔→敏惠→信义→恭谦(兄恭正)→宽民(堂兄宽仁)”到伯荣,伯荣到今已繁衍子孙20代,子民5000余众。
综上所述,郭子仪源流世系,得姓前的远古时代有28代,得姓到郭子仪上古时有68代;郭子仪长子郭曜起,到江西居住的中古时有21代,郭弥都到湖广麻城居住时的古时有9代,从得姓到伯荣公入川前共98代,伯荣公是99代。
传承源流:
远古时代
黄帝→玄嚣(谀区)→嬌极(岌)→帝喾(叶)→杰望(挚、素、后稷、契)→尧契(楘玺)→叔望→不屈→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孝宣(差弗)→毁俞→公非→辟方→高圉→候牟→亚圉(亚园)→云都→太公→祖绀→诸鳌(诸聘)→公孙祖→古公亶父→泰伯→季历(王季)→虢叔(虢叔→丙公)。
上古时代
丙公→壬公→婴公→偃公→特公→隗公→莲池→存素→孟回→方镇→
阜公→石岚→复古→义夫→纲公→丕公→雄公→继忠→酧祖→云公→
孟纯→宁公→延年→质公→在烦→鹤公→芳桂→昌公→克谦→翕公→
乐隐→静山→春魁→俊公→庚曜→朝栋→骥公→欧公→镇江→崇德→
珍公→师尧(亭、善,犧暲)→亮公→坎公→鉴(赏、广意)→成学(长、孟儒)
→采(米)公→赓公→大任→宪公→绍贤→辅公→保公→选公→泰公→
不刚→以仁→鹏翮→天培→士瑜→鳌公→丹公(郭智)→进公(宏道)→
履球→昶公→通美(通)→敬之(谥号贞懿,妻向氏)→子仪(子仪,妻王氏→曜)。
中古时期
曜(妻王氏)→錡(妻卢氏)→㻌(妻颜氏)→端夫(太-中大夫,妻肖氏)→在徽(在微、广)→军(袭、晖)→轩→靖→观→熙→圣→桂(柱)→绶(统)→谓→麒→存→义→珥→硕玫→舜→时中(时中→弥都)。
古代
弥都→温厚→良臣→俭富→让畔→敏惠→信义→恭谦(恭正)→宽民(宽仁)。
近代
入住汉源县始祖郭伯荣,生于明成化十年甲午岁(1474年),明弘治八年乙卯岁(1495年)入住黎州(汉源县古建置),到今已繁衍20世。
其字派:荣近映山、江环亨永、天文应万、正维光先、朝邦仕本、明德承宣、诗书传家、继世尚贤………
为深入开展汾阳王郭子仪源流世系的研究,本文僅作引玉之砖,企昐宗亲们携手,早日理清汾阳王郭子仪源流世系。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入住四川的郭姓,多从湖广移入。为理清川内郭姓源流,企昐宗亲们携手共勉,将川内郭姓关系早日理清,若条件许可,进一步联谱成册,以传后世。

附:参考资料
①大英县金元乡转角楼村的郭正离(离字有‘竖心’旁)手抄,“麻城孝感郭宽仁编著《汾阳家谱》”,郭祖运藏本《郭氏谱略》。《遂宁日报》1999年12月8日四版载“子仪30代孙宽仁任浙江嘉兴知府暮年告老归田,为报祖恩,景泰二年入江西修谱回楚”。“郭子仪后裔(四世孙)郭端夫,到江西吉安府庐宁县延福乡;(二十四孙)郭弥都宋·瑞平元年甲午(1234年)岁从江西到麻城孝感乡;郭谟格、郭谟达(三十三世孙)明·弘治2年(1489年)从麻城孝感乡到大英檀木湾”。立十六字排行:温良俭让、敏信恭宽、典谟经天、文德永年。
②红安县杏花乡郭受九村《汾阳郭氏古谱》、《汾阳郭氏宗谱·卷二、卷三》,是郭受九村的郭政明,于1997年到江西九江南阳里都昌寻祖,摘抄其传承,回乡后于1999年编纂,记载杏花乡郭受九后裔的繁衍史。受九原籍系江西省九江、庐山之南南阳里都昌,是郭子仪子郭暧后代。郭受九是郭子仪第24世孙,从江西九江南阳,迁入红安县杏花乡。家谱资料的第一卷,是明洪武三年初撰,清康煕、嘉庆间再修撰的,江西九江南阳里都昌编纂的《汾阳郭氏古谱》的序的部分,和郭氏起源,一直记录到郭受九。
③郭世和编著《中华郭氏源流考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1.07.
④郭振华编著《郭氏简史》郭氏文化论著2010.03.02.
⑤麻城市方志办馆藏的《郭氏宗谱》及郭家岗湾保存的《郭氏宗谱》,是郭子仪子郭暧的儿子郭钊,郭钊儿子仲恭后代,从“江西吉安府馀桃县”于明洪武三年迁入麻城。首入麻城的是九十七世的达卿、祥卿两兄弟。“达卿入住郭家岗湾,祥卿入住石桥湾杨树垱”。方志办馆藏的《郭氏宗谱》是祥卿公后裔;郭家岗湾保存的《郭氏宗谱》,是达卿公后裔。
⑥《郭尧可世系探究》台湾新竹郭谦贤编撰郭氏文化网2017.03.02.
⑦汾阳堂冷水江梅树塘(郭氏文化——涟源伏口行2017.4.23)湖南楼底郭湘华
弥邵祖居卢陵麻岗田心,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庚午抵新化城南卜居青石街。翔公后裔居隆回岩口镇石坳村。清公后裔居冷水江布溪办事处梅树塘塘家头老屋头。邵阳县河北岭林埸新邵迎光。三公迁广西桂林。海公后裔居新化维山柯溪彭家文田竹溪村。晚公后裔居冷水江三尖峰新华茶溪宁乡天龙山。
⑧湘潭中湘金霞山点颔堂郭氏文化
必继时由麻岗迁葛坡村,今草结桥村。与益阳沅江湘吉公房同宗,在锐子代分房。
⑨湘潭中湘山点颔堂郭氏文化
曜27世孙必继,由麻岗迁葛坡村,今草结桥村,与金霞山点颔堂同。
⑩益阳沅江汾阳堂湘吉公房郭氏文化2017.4.20郭蓉芳
湘吉生于元至正二年(1336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江西迁湖南益阳沅江。长子岳淮定居沅江株木山,三子岳荣定居齐头山,子岳洛定居益阳云雾山,后迁益阳洪山村沅之桃林洪。
⑾湖北天门山满笏堂麻岗塘东·郭家金湖北宗亲与湖南宗亲文化交流活动郭氏文化2017.3.25
(从子仪起到衡旭有35代,衡旭到今有23代。在徽育晖,后裔迁麻城孝感,再由孝感迁四川遂宁、汉源)。
⑿《血脉相连·汾阳王郭子仪三位几子墓志铭》郭在权中华郭氏网2015.12.29.
⒀石门乡崇银村的《简明郭氏族谱》郭世英2009年7月于成都
原藉是麻城孝感乡洗脚河坎上高阶檐湾,明末逃避兵乱,郭育才带领全家,入住川东垫江县城西门插旗山下落脚。张献忠屠川,又逃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沿河司。顺治15年乱平,其子庆宁再回遂宁创业。
2019年7月15日于汉源

以上是郭受九村郭正明

在2009年去江西抄的

清朝嘉庆年版家谱

以上是大英县金元乡

郭正手抄本家谱

以上是麻城市方志办珍藏的

郭氏家谱

郭静先宗亲

 郭子仪第45世孙

四川省汉源县中医医院

联系电话:13698343332


题字:郭圣香

作者:郭静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