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中下游适合粮食稻谷的生长,为什么古代人一开始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茶香飘万里 2020-01-02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地势西高东西成三级阶梯状分布,所以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都发源于西部的青藏高原,然后自西向东流向大海,其中长江和黄河是我国河流中最典型的代表,这两条河流都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巴颜克拉山,自西向东奔流入海。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千米,是世界第五长河,由于河水中含沙量很大,颜色偏黄,所以称为“黄河”。

长江和黄河都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如果以秦岭淮河为界来划分,那么黄河下游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冲积形成了“华北平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冲积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两个平原都是我国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有着十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先民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聚居在长江和黄河的下游地区,所以长江和黄河都被我们称为“母亲河”。隋代地图(公元612年)

我们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是要优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和水分条件都优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但是,在历史上的很长时期内,也就是在唐宋之前,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唐宋以后人口才逐步往长江中下游地区聚集,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是自然条件,我们知道气候本身具有周期性的变化,据研究,在我国唐代之前,当时我国的黄河流域比现在要温暖湿润的多,也是十分适宜人类大规模生产生活的。明代地图局部(公元1433年)

其次是人文条件,也就是我们需要放在当时古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当时我国是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十分弱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于古人来说存在很多的现实困难。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更为湿润,也就意味着植被更加茂密,大量的原始森林,那些参天大树,都是古人难以对付的。还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河网密布,支流众多,陆地被划分成的许多的小块,那些河流对于古人来说就是一道道天堑,虽然可以利用船只通行,但是交通还是十分不便。最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潮湿闷热,容易滋生瘴气毒虫,古代先民很难克服,容易引发传染病。长江经济带分布图

我们认识古代的事儿,要以历史的眼光去看。

一,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来说,古代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更适应人类生存。

(1) 黄河流域属温带,长江流域属亚热带。据史料分析,远古时代温度普通比现在高,黄河流域明显比长江流域适宜人生存。

(2)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长江流域雨多,河流多,加上高温,那种湿热的环境使人难耐且容易生病。因此黄河流域更宜居。

(3)出行方面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方便。黄河流域多平原,长江流域多河流湖泊丶沼泽。古时多是走旱路,车是主要运输丶作战工具,显然长江流域是很不适应的。

二,生产种植方面,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更适宜。

黄河流域多平原,土地肥沃,且四季分明,适宜种植各种蔬菜粮食作物,更重要的是限于当时极低的生产为,土地种植比长江流域的水田种植要方便和轻松的多。

总上所述,当然古代人多在黄河流域居住发展。

现代看来亚热带还有热带地区的确是非常适合粮食乃至大多数的农作物生长,然而在古代这些地区的生存环境其实是非常恶劣的,适合植物生长却并不适合人类生存。古代的长江流域,相对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而言,实在“不是人待的地方”。

虽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古代诞生了河姆渡、良渚等诸多灿烂的古人类文明,可整体来说,长江流域当时的生存环境可没那么好。首先就是气候方面,长江流域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今天看来似乎也没什么,最多也就是湿润些、夏季闷热些,然而千百年前,长江流域湿热得可不是一点点。

古代的长江流域,终年高湿而炎热,尤其在夏季更甚,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适合生长的不仅仅是各种粮食作物,还有大量其他的动植物。由于整体环境比较原始荒蛮,加上条件适合,长江一带当时处处都是茂密的森林,而森林之中常年弥漫着山岚瘴气,到处都是虎豹豺狼与蛇虫毒物。说得再夸张些,以前的长江流域跟现在的亚马孙雨林等热带原始林区的荒蛮程度,有得拼

而且,虽然长江流域适合稻谷生长,但大多数地区,真正变成良田还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长江地区土壤黏性很高,容易结块,如果没有比较优良的农业工具与技术辅佐,其实并不适合用作农业发展

在生产力水平普遍不是很发达的时代,想要开发土壤条件并不理想的长江流域,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毕竟相对来说,北方的黄河流域不仅土壤肥沃,而且土质更加疏松便于耕种,也不是古人更加聪明,条件摆在那里,哪个更容易耕种更便于发展一目了然。当时人口也没那么多,对土地的需求也并没那么惊人,既然有黄河流域,自然也不想着去长江沿岸费劲。

当然,长江流域乃至更南方一些的地方,都出现了不少与黄河流域文明同时期甚至更早的文明,但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南方文明”长期都处于一种龟速发展的状态。长江流域正式大规模开发之前,长期落后于北方文明发展速度的典型标志,就是人口上的巨大差异,虽然南方文明出现得也非常早,但发展程度一直没那么理想,人口也不多。

远古时期,农业发展条件相对优越的黄河流域出现的文明,依靠自然条件的先天优势迅速壮大起来,逐渐也就成为了“华夏”的所在。先秦时代开始,中原各国都以正统自居,除了地处西陲的秦国,当时主体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即便再强大,再富有,仍旧被北部诸侯视作“蛮夷”

其实也不能说是古人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古代的长江流域人口其实也不算少,只不过相对于黄河流域不能比,而且因为文化、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南方。对当时的人来说,即便是迁移,一般也都是向黄河流域迁移,就像现在的人口迁移都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没听说过有几个是反其道行之的。

长江流域的逆变,还真不是自然的多大改变,还是因为人的原因。

三国魏晋时代,由于中原长久战火纷飞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被迫前往当时被中原视为“蛮荒”的江南一带,虽然动机的被迫的,可客观上这些人带去了大量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还有大量的劳动力,这些都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所谓“人定胜天”,魏晋时期开始到后来的宋朝南渡,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入都使得长江流域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长江流域本来各种不利条件在技术的改造之下,反而变成了巨大的优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气候湿润等,成为长江流域彻底翻盘,直接逆袭取代黄河流域,成为新的经济与文化中心的最主要筹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