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克效应|心理学研究:越愚蠢的人越容易自信

 天天快乐者 2020-01-02

有这样一个故事:

1995年4月19日,一个名叫惠勒的贼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由于他没戴任何面具,警察在调出监控之后,没过多久就找上了惠勒的门,并将其成功抓捕。

惠勒在被抓时仍然一脸懵逼:“你们怎么找到我的?

警察说:“你那张大饼脸在监控上晃来晃去,看得我都快做恶梦了。”

惠勒:“等等,这不可能!我明明在脸上抹了隐形液啊!你怎么会看到我?”

警察被他气乐了:“什么隐形液?博士论么?”

惠勒一脸认真:“柠檬汁啊!”

这就是犯罪史上最笨的贼之一——惠勒,他没有妄想症,也没吸毒。后来根据负责本案的警官调查,惠勒看电视得知柠檬汁在纸上写字之后可以隐形,加热后可以慢慢让字显示出来,于是他想,把柠檬汁抹在脸上,只要离热的地方远一点,一样可以达到让摄像头拍不到的“隐形效果”。

这个笨到如此境地的贼成功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的注意,他和他的学生用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后来这种现象被命名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从何而来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在某些领域能力欠缺的人既没有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又错误地低估了他人的能力,往往会产生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达克效应,被心理学家认为“元认知”(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能力缺失的一种实例。

达克效应的不利影响

达克效应,往往伴随着自我认知的膨胀,就像故事中的那个“笨贼”一样,自认为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却不知道知识的实际作用。

达克效应,等同于“井底之蛙”,也许对别人有所成就时,心里还会有一点不屑,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自己也可以做到。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别人上台演讲侃侃而谈,你觉得这是小case,但真的轮到你上台时却异常紧张,演讲词忘得一干二净。

自我认知的偏差,会让你在生活、工作中处于膨胀的状态,在工作中一事无成,生活中也会闹出很多笑话。

如何克服达克效应

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周说”告诉我们: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之内,是你拥有的知识,而圆圈之外,就是未知的世界。你拥有的知识越多,你的圆圈就越大,接触到未知范围也越广。

正视自己,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由于自然界竞争的本能,在竞争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去攻击他人的短处而忽略他的长处。用别人的“无知”来抬高自己的决断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隧道效应,自己把自己带进了狭小的视野范围内,蒙蔽双眼,看到的东西自然就是越来越短浅。

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无知的人不会永远无知下去,只要认清现实,通过不断向比你更厉害的人学习扩大知识库,提升品格。“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知识圈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所接触到的陌生领域更大,你也会发现你以前是多么的无知,你也会更加低调、谦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了。

- 内容来源: 国际科学、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