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堂文化浅析

 酒徒封侯 2020-01-03

                                                   王玉杰/文                         

    宗堂,又称家堂,也有的地方叫家谱,是春节期间各户普遍悬挂的,供奉祖先的挂轴,有布质的、有纸质的,上面写着自家祖先的名字,春节期间供奉在正室迎门的墙上,设供桌、供品,烧香焚纸,叩头敬拜,展示孝心。经查阅资料,精心研究,浅识如下:

 以古代宗法制度为依据

    我国的宗法制度,是由先秦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礼记·大传》中有下面一段话: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以上引文的大意是:“别子”是与嫡长子相对而言的其他儿子,“别子”不能与嫡长子同祖,只能分出去另立一支,而他的后代即奉他为“祖”,即为“别子为祖”。而“别子”的后代又分嫡庶,其直接继承“别子”的嫡长子即是“宗”(大宗),此为“继别为宗”。“别子”的其他儿子为小宗,他们的后代,即使是嫡长子也无权继“别子”(祖父),只能继“祢”(先父在宗庙中的神主),此即“继祢者为小宗”。这样一直传下去,“别子”的长子、长孙、长曾孙,便世世代代以本家的始祖的“别子”为祖,称为大宗,即所谓“百世不迁之宗”。而“小宗”,根据“五世亲尽”(即出五服)的原则,高祖以上就可以不管了,即为“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之义。

    简而言之,作为大宗,要永远奉始祖为祖,始祖的神主也永不迁出,作为小宗只须供奉父、祖、曾祖、高祖四世即可。

    这就是我国延续至今的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宗堂文化的重要依据。

  参照古庙神像

    据《明史》卷五十一记载:明初朱元璋作四亲庙於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向南。每庙中室奉神主。”从而说明,明朝的开国大帝,也只是供奉四世,在序次安排上,为大众提供了样式。

    现在,市面上所见的宗堂幅面设计,多数是一座四合院形式的庙宇,有高堂、中堂、东西廊房,中间位置称为明堂。我们平民百姓宗堂神主序次位置的排列,也应与明朝皇家四亲庙的安排相仿,高堂居中位置是始祖,自上而下,先右后左,按辈分高低依次排列。

 结合实际  灵活运用

    由于各家情况不同,文化素质也不一样,宗堂神位的序次安排,应从实际出发。有的大家族支系繁多,各家都愿意供奉始祖,写上也好;有的虽是嫡长支后裔,应是百世不迁,鉴于四代以上的高祖有的没听说过其名,不愿供奉,简化供奉也可以;有的族中、近支人数少,虽然彼此出了五服,仍愿意在一块,供奉一个家堂,这是团结友好,应当提倡;有的写牌位、写纸质神位供奉,即经济又实用,也是好形式。我的一位姜姓朋友至今保存清代祖世神位折子,高28厘米,宽6厘米,展开长156厘米,始祖神位居中,右(东)为长支,左(西)为次支,折子下部每折均有篆书会意“寿”字,字高7厘米,宽4.5厘米。折叠之后便于存放和携带,现已传至八世,推算已有200多年了。还有的三代以上祖宗的名字记忆不清,按照习俗,在宗堂居中位置写上“三代宗亲之位”,上推三代。这样灵活运用,皆大欢喜。

 

                                            (原载《平原龙门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