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老师教你看宋画(九):幅员辽阔的帝国版图

 tommyj88 2020-01-03
概要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成名的画家,少有年纪轻轻就斐声海内者。但是北宋时候的王希孟却是个例外。古代史上早慧的孩子很多,尤其是文学方面早慧的孩子更多。吴老师给学生讲授古诗时,会说到某某几岁成文,几岁作诗。但是这种早慧现象在古代绘画史上却绝难见到。我想,这可能跟绘画创作对技法的要求比较高有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能够画就可以了。正因为如此,古代人少有年纪轻轻就颇有画名者。
中国古代很少有像王希孟这样的画家。少年成名,技法不凡;可他成名即逝,相当可惜。

王希孟作为画家群体中早慧的特例,有一幅名为《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作品传世。史料对王希孟的记载颇少,不过此图的题跋却对王希孟做了简单的介绍,我们不妨从此下手,了解这个天才少年的一些故事: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
下图为题跋原文
“京”是徽宗朝权臣蔡京。从蔡京的这段题跋中,我们了解到,王希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入画院的少年画家,尽管在他初入画院时的绘画技法并不怎样。但是,很显然王希孟是一个天赋极佳的孩子,宋徽宗也是个慧眼独具的伯乐。在徽宗的指导下,王希孟苦练半年就创作出了这幅《千里江山图》。时间如此之短,画作如此精致,足以见得王希孟在绘画上的功力与造诣。只不过,这一年,王希孟只有十八岁。
实际上,历史对王希孟的记载只停留在了他十八岁这一年,后人对他的叙述,大多是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十八岁的他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顶峰,不过很快他便去世了。或许,若上天假年予他,他还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的《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创作的一幅青绿山水长卷,从蔡京收藏开始,至于清代内府收藏结束,流传有绪。但是,每当大家看到这幅作品时候,一定会充满疑惑:这么一幅满眼尽是蓝色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之为青绿山水?
老实说,我确实被学生问到过这么个问题。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根据颜色和用料的不同,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水墨、浅绛(又称为赭石、赭色)和青绿。水墨山水自然很好理解,纯水墨用笔,只有浓淡不一的黑白二色;浅绛山水以元代黄公望和王蒙为代表,基本都是藤黄设色;除此之外的,设色浓艳的山水画大抵都可以归入青绿山水一类。青绿山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最本源的颜色。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还不成熟的山水画开始,到唐代山水以青绿为主流的山水绘画为止。中国古代绘画早期形态基本都是以青绿山水形态出现。青绿山水设色浓艳,却并不一定只是简单的绿色而已。比如这幅《千里江山图》便是典型的蓝色为主、绿色为辅的作品。
王蒙 层峦萧寺图 浅绛山水代表
起码在宋代的时候,人们并不太用青绿山水作画。宋人的文化与唐代文化有比较大的差距。书法上,宋代不再继续唐人楷书之路,转而以行书表达艺术情感;至于绘画,从五代开始,山水画风便逐渐转而走向水墨之路,至于青绿风格的作品,或许因为北宋距离唐代太近的缘故,倒是鲜有画家去专攻此道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希孟又是一个另类的画家,他以青绿山水创作长卷山水,确实让人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复古韵味。(下为 黄庭坚 七言诗《花气薰人帖》)

当然,这幅《千里江山图》中最值得解读的,还是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内涵话题。这个话题是什么呢?这么一幅山水长卷,又能有什么内涵呢?这里,还得吴老师慢慢阐述开来。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千里江山图》论其画科属于中国古代山水画,但就其内容来说,又归属于“江山图”范畴。后者不属于画科,只是绘画的内容。“江山图”顾名思义,所描绘的就是天下江山的景色。古代中国是亚洲大陆上的大国,不论是统一如秦汉、强盛如隋唐的帝国,抑或是并不算太强大的北宋帝国。它们的版图幅员辽阔,景色壮丽都是画家笔下时常出现的创作素材。“江山”在汉语中除了其字面意思那样“山水河流”理解,更有一层延伸意于其中,而这延伸内涵则寓意“天下”和“版图”。正因为这层文字上关系,“江山图”这一绘画内容就具备了某些政治意义。而当王希孟这样的宫廷画家创作出这种作品时,这种政治内涵就又被无限放大了。显然,王希孟要通过这幅作品向宋徽宗表明北宋帝国江山万里、版图辽阔、帝国强盛、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王希孟这种想法并不算什么创意,因为“江山图”的画家们都是这样画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千里江山图》做范例,一并了解一下“江山图”的绘画内容。
千里江山图 局部
特点一:主峰突起
若细看王希孟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画面中部有一座山峰异常高大。它非但海拔高,而且比周围的山峦都高出许多来。立于山顶,必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五代末年至于北宋初年,中国古代山水绘画已经形成了确定的理论。其中荆浩、关仝这一流派的理论认为,作山水画应当有明确的主峰。一峰突起,其他低矮的群峰环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类似记载:“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挚依附之师帅也。”从政治意义上说,这种突出主峰的画法,被引申为帝王凌驾天下,而群臣围绕帝王之侧,从而形成高下等级之分的意思。王希孟画面中的孤峰突起,无疑也是这个含义的体现。而主峰周侧、远近的山峰和树木则是帝国大小不同的官员,画面中的人物则是帝国子民。他们生活在辽阔的帝国土地之上,成为帝国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点二:全景构图与小局部共存
“江山图”类山水作品一般采用全景构图形式进行创作。全景构图才足以表现出帝国版图幅员万里的辽阔来。但是,相对全景大构图来说,画面更多细节却是以小构图拼接而来。以上文中所做的政治理论阐述,这些相对独立的小区域,正是帝国版图中独立的行政区划,他们对中央负责,听取中央命令,却并不相互隶属。然而,这些小区域却又是相对独立的。画面中的行人、舟楫、瀑布、河流、道路……等要素,成为这些小区域的分界线,也成为这些小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行政上的不相统领,却又表现在版图上的统一,王权高高在上,帝国版图统一而坚固。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正好具备了上述的两个特点。画家用恢弘的全景构图,为我们展现了北宋帝国治下江山一统的繁荣,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绘画的政治理念。各位读者在通过本书的阅读以后,应该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是可以反映时人所需的政治内涵的。

值得一题的是,吴老师相信,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并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江山图”,但实际上,从现存的“江山图”作品的年代来看,王希孟此作却又是“江山图”现存之最早者。后人“江山图”基本模仿了王希孟的套路,结合这些政治理念来进行创作。所不同的是,后人的作品更多采用了水墨的形式,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南宋佚名画家作品《溪山图卷》;后者采用了并不是非常精致用笔,而略带有写意风格的形势,比如元代吴镇的《中山图》。
上为吴镇 中山图

因此,王希孟的这幅作品所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是一幅“江山图”的长卷而已,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绘画创作理念,以及开创了一个延续几个世纪的江山流派。从这点上说,王希孟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工作室名师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