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藏之《独行道》

 布鲁斯邓bdtcis 2020-01-03

《独行道》共21条,据说是武藏手书,长97.3厘米,宽16.8厘米。记载的是武藏的人生信条。

       1.     不可背离世间之道。

       2.     不可贪图享乐。

       3.     凡事不可有依赖之心。

       4.     不可以个人为中心,需深思世间之事。

       5.     终生清心寡欲。

       6.     凡事无悔。

       7.     无论善恶,切不可对他人怀恨在心。

       8.     凡事不伤离别。

       9.     不可存对人诉说怨言之心。

    10.    不可沉溺于恋爱。

    11.    不可持对诸物的好恶之心。

      12.    不可追加豪华家屋。

      13.    孑然一身,不可好奢侈美食。

      14.    不可有传世之古董品。

      15.    自身不可拥有豪华之物,不可有伤神之事。

      16.    除了必要的兵器以外,不据有其他多余物品。

      17.    为求道不畏死。

      18.    年老时不妄得财宝领土。

      19.    敬佛神而不求之。

      20.    虽身死而不舍弃武士名誉。

      21.    常不离兵法之道。

正保二年512

新免武藏

宫本武藏卒于正保二年519日,即1645519日,此份手书《独行道》,写于武藏死前七天。名作《五轮书》也最终完稿于这一天。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时候就是云泥之别。有些特征,似乎是我们从娘胎里就带来的;而有些特征,是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慢慢习得的。对照这21条,逐条思索如下:

1. 不可背离世间之道。

问:何谓世间之道?

古人说,读书万卷、行路万里、阅人无数。世事洞悉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行路、阅人相辅相成。只读书,没有去看看,不一定相信书里说的,反而认为书里说的都是错的。待到明白了书里说的都是真的那时,很多人都已经到了中年。还有一种情况,书里说的是错的,人们口头说的和相互传播的,也可能是错的,你没有去印证,却一直津津乐道,离世间的道越来越远而不自知。比如,小说家言经常被人们信奉为圭臬,这不是很遗憾么?

认知世间之道,需读书、行路、阅人三相验证。认清了世间之道,便不会偏激,不会头脑发热,一时心血来潮。

《渔父》一文中,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种清醒后的自我放逐,当然会很痛苦。郑板桥的名言却是难得糊涂。世间难免会有你所不喜欢、看不顺心的事,当然也会有你喜好的事,只是比例不同而已。世间之道就是浑浊中有股清流,庄稼地里长满杂草,清掉了杂草,庄稼又茁壮成长。

世界并不是一派清明,我们也不要执着于清明——虽然我们天性里有秩序、公平、正义的想法。世间之道是:用单纯的眼睛看复杂的世界,但不要头脑简单地去理解世界。接受世界的复杂性,看问题、想问题,也明白那事件之后的复杂性,但想到自己作为单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学识有限、能力有限,特别是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做有限的事。做简单的事,简单地做事。但要明白这一点,很不简单——或许对一部分人来说,很简单,他们生来就明白了。

《易经》传达出了这样的思想: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民间格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换成现代语,就是:眼睛里要容得下砂子,要学会与问题/不满足的痛苦一起前行。永远都会有问题,永远存在不满足,人生就是一个带着问题/不满足的痛苦走在路上的过程。

2. 不可贪图享乐。

贪图享乐这种事,生来与我绝缘。享乐使人空虚。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要带来不同。

反过来问这个问题:如果世界上没有的存在,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要想让世界因为你而不同,就要想不同,做不同。随波逐流很容易,很安全,不会有挫折感。但想不同,做不同经常会碰壁(甚至碰钉子),不被理解,更是很难被接受。

但如果你用自己的行动,让人们最终接受了你,你就让世界因你而不同

享受有人拥戴?享受豪车?享受豪宅?享受美食和酒?

不,享受因为有世界因你而不同这理想引发的苦行——像个执着而笨拙的农夫,将他的地,耕了一遍又一遍,永不放弃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如果什么都没有了,连信心都没有了,最后还有希望。有希望就能有行动。通过行动而创造不同。其实,每天早晨醒来,我们拥有什么呢?

通过头脑和双手的努力,达成希望中的事。

3. 凡事不可有依赖之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动手,自己做出决定,自己承担后果,自己承受损失。

不因自我的形象、利益受损,而否认那事是自己做的,那话是自己说的。成熟的标志之一:敢于承认、敢于承担,不纠结、不退缩、不回避。

4. 不可以个人为中心,需深思世间之事。

这一条是后来渐渐习得的。世间是一张网,我只是网上的一个小节点。大部分时候,我这个节点似乎毫无用处。

世间之事相互牵连,互相影响。作为个人,影响相当有限。但对每个家庭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做个破坏者、索取者还是小小的贡献者,全在于你的个人选择。深思多年后,我以为,应当做一个小小的贡献者。哪怕贡献再小,也是我存在的意义。

5. 终生清心寡欲。

欲望多,烦恼也多。欲望多,耗费的精力就多。清心寡欲,方能集中精力去做于人生有利之事。

人生先是加法,而后是减法:随着意识萌发,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到了一定年龄,想要的东西又越来越少,真的是一箪食,一瓢饮就足以。最后,只求个平安平常心。但要达到此境界,需数年历练。

6. 凡事无悔。

要做到无悔,很难。很多时候后悔当初太犹豫,没有做某事。偶尔也后悔,当初太过鲁莽,做了某事。

后悔,对后悔的后悔,对后悔的后悔的后悔。

若是出于私心,比如,爱惜自己的名声、计较自己的利益,为了这些事而鲁莽,事后肯定会后悔;若是出于全局考虑,即便是有鲁莽的言行,事后也不会太过懊悔。

要站在某个说得过去的立场,才能凡事无悔。抱着成事之心,成人之美,可说是品德高尚了。克服小我”——想到人是群居性的,要有个一致的方向和共同的目标,在大目标下,个人要服从。如果不想参与,就旁观,但不予评论。

要做到凡事无悔,需要经历磨练,必定后悔过很多次,才慢慢地学会了不后悔。有些事,不是做不了,而是不能做,这时候已经知道了何时适可而止

知止而后行。

但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做到凡事无悔。需要极大的克制力,要严格的自律。不做无意义的事——很多事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事后又后悔,那事根本就没有意义,浪费了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才能不后悔。这就要克制不去做无意义的事。

7. 无论善恶,切不可对他人怀恨在心。

这一条,多半是后天习得。怀恨在心,即活在对他人的仇恨里。这一条着重在讲对待他人的态度,其实也是在讲如何对待自己。你以为是在恨他人,其实是在折腾自己。恨意,降低智商,消耗精力,攫取宝贵的注意力。

恨是一种破坏力,要克制。

超越善与恶的论断,其实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即,不因为他人的反馈而扰乱了自己的内心。人在心情愉快时,最有创造力,最具活力。要保持轻松愉快。

8. 凡事不伤离别。

年轻时最容易伤离别,但随着年岁渐长,知道不可挽留的,无法挽回,也就随它去了。

若是有孩子,最初担心她/他若是离去,能否过得幸福?但反过来想,她/他若是个恋家的孩子,年轻时少了历练,又将是另一种遗憾。或许做父母的,很享受照顾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但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先孩子离开这个世界,又将是怎样地惶恐不安?与其如此,倒不如让孩子尽快长大、独立,随他/她去了。如此一想,便不会伤离别。

樱花飘落时,或许感伤。有情之人,飘然远去,或许有所感怀。但若是不留恋、不依赖,便能放手任他去。如此,各得其独立、自在,此为最大的善。

9. 不可存对人诉说怨言之心。

吐苦水、讲些抱怨的话,缓和情绪,这都是人之常情。觉得压抑,非说不可,那就说吧,把话憋在心里,反倒不好。

无可言说的状态,就像是那首唐诗说的:白头宫女在,不知心恨谁。

你知道皇宫的寂寞,可你还是来了这里。当你白头了,你要恨谁?

似乎每件事的背后,都能找到某个原因。执着于一时一地的感受,自然会心生怨言。但若是放眼大局面来看,又似乎看明白了,那种种怨言就不复存在了。

若心中无怨言,便不会有诉说怨言之心。关键是要心中无怨——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

  • 跳出当下的局面,冷静下来再去看。

  • 回想十年前那些极其重大的事,如今再来看,又有什么了不起?

其关键点在于: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或用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将时间拉长,设想一个月、三个月、十年后,这件事还有什么影响?

10. 不可沉溺于恋爱。

恋爱很美好,但不要沉溺——这是金玉良言。沉溺会使人头脑发昏,失去理性,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来。而这些事,往往会令人事后觉得很后悔。

11. 不可持对诸物的好恶之心。

这一条跟老子的思想接近了。简朴的对立统一,美之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诸如此类。美与丑、好与恶,在某些情况下,是相对的。好恶是个人判断,是在信息不充分、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了判断。

这一条值得好好琢磨。不急于下判断,有利于看得更全面、更清楚、更准确。

12. 不可追加豪华家屋。

买房。买房。买房。现代人的唯一爱好。

买股票,是为了套现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更多的房子。买别墅。

做生意,是为了买房。

将房子卖了,是为了买套更大的、地理位置更好的房子。

将房子卖了,创立了一个公司,赚了一笔钱,又将房子买回来了。

诸如此类。

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时候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让我们的梦想和我们的整个生活,变得异常灰暗。

13.  孑然一身,不可好奢侈美食。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这是以前形成的生活习惯,就算现在每天山珍海味,也还是想回到简朴的饮食。这个不需要修炼,一直都是这样。在饮食上,没有太费心思。

14.  不可有传世之古董品。

古董、字画……都没有。主要是不懂,也没闲钱收藏。更主要的还是,根本就没有兴趣。如果给我一古董,我的烦恼是:我把它藏哪里?

放家里,被偷了怎么办?被不小心打碎了、毁坏了,怎么办?

好吧,还是不要得好。没有,就没烦恼。

15.  自身不可拥有豪华之物,不可有伤神之事。

豪华之物于我如浮云。想要豪车、豪宅?这些想法,以前确实有过。但豪华的东西,太费神,贴身实用即可。

在外物上投入的精力越多,就越没有精力去做真正喜欢的事。唯一伤神之事,应该是芒格说的你擅长的,也是你自己要做的事

16.  除了必要的兵器以外,不据有其他多余物品。

这一条是对武士说的。武士不能有多余之物,任何多余的东西,都是累赘,都会消耗精力。

现代社会流行极简主义,因为人的精力就那么一点点,花样太多了,容易迷失,变成工具的工具,而不再是工具的主人。

简单是美。够用的,就是最多的。

17.  为求道不畏死。

这个是比较高的要求了,大概也是武士道的追求。

一般来说,道不重要,先活下来才重要。

子曰:人弘道,非道弘人。活着才能将道发扬光大。为求道而死,确实值得赞许,但如果为了弘道而顽强地活着,就更值得赞许了。

不畏死,不是说为求道而甘愿赴死,而是超越于死亡之上,以道来衡量最终的追求。

18.  年老时不妄得财宝领土。

这个嘛,还没到老年,不知道那时的心情。多半是想为了子孙后代留点物质财富,所以才有这种想法。不然,一个老年人要财宝领土做什么?很多人老了,都把家产全部给捐出去了。

19.  敬佛神而不求之。

这个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心怀敬畏之心,但不求助于神佛。这个立场很讨巧。不否认神佛的存在,但也不依赖于神佛。作为一名武士,生存于天地之间,知道是不能求助于神佛的,头脑非常清醒。

没有绝招、也没有天神,只能靠自己。

20.  虽身死而不舍弃武士名誉。

这是武士追求的人生意义所在——名誉。武士的荣誉,是武士为之争斗的价值,是武士生存的基石。

21.  常不离兵法之道。

这最后一条,含义丰富。兵法之道,亦即人生之道,世间之道。《独行道》到此,完成了闭合。

走在这条道上,领悟这条道,与之形影不离。

最后,起念写这篇文章,正好是519日。武藏卒于1645年的519日,距今374年。我想说,这不过是巧合。

武藏的兵法,也是很深的心法。而心法,是最重要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