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米”们新年好!2020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书单君想为你推荐一本特别的书。 有句话我经常说:你所苦恼的每一个问题,书里都有答案。 的确,尽管现在正是史上最富裕、最和平的时代,却有各种与心灵相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有权威数据统计显示,抑郁症在全球累计患病人数超过3.5亿,每25人中大约有1人会抑郁发作。而在中国,有大约 10% 的女性和 8% 的男性处在抑郁状态,这个数量加起来高达 1 亿。 对生活感到迷茫,对工作缺乏热情,又佛又丧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如此解释:世界变得太快,以致于学校教的知识和观念,和我们在社会上遇到的困境,根本是两码事,这让人有点束手无策。 为此,他特意撰写了一本书,《人生十二法则》,运用当代脑神经科学,结合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试图给现代人应对混乱生活带来一剂良药。 彼得森教授是个传奇的人,他做过洗碗工,加油站工人,厨师、养蜂人、油田工人、铁路工人、咨询师、教师等11种工作,如此丰富的阅历,再加上心理学专业知识,让他在多伦多大学被学生称为“改变人生”的三位教授之一。 总是失败怎么办?对自己现状不满意怎么办?面对别人的偏见怎么办?总是委屈自己满足别人怎么办?你最常遇到的问题,可能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想成功,你必须先学会“假装成功” 前段时间的一期《奇葩说》上,杨超越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她以前还在打工的时候,看上了一条700块的裙子,但她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800,但她咬咬牙,买下了这条裙子。 此后的一个月里,她就靠着仅剩的100元,过着喝粥、吃榨菜的日子。 很多人因此指责杨超越,说像她这样的“精致穷”女孩,都被消费主义洗了脑,为那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而花大钱,是被收智商税的傻瓜。 但很少人留意到,杨超越在分享完自己的故事之后,还说了一句话。 当时蔡康永问她:“那条裙子真的让你变好吗?” 杨超越说:“我觉得自己拥有了全世界。” 杨超越解释,自己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东西,才会让自己觉得和别人没那么大的差距,才有自信继续向前。 杨超越的观点,正好和乔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其中一条法则吻合: “想成功,你必须先学会‘假装成功’。” 彼得森指出,人们的生活,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循环所形成的,如果你的生活非常不顺,并不是某一点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循环出了问题。 比如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很糟糕,于是不想去努力,但不努力自然不会有回报,因此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低谷,进而就更加感到糟糕,于是更不想努力…… 除非他们能打破这个循环,否则就会一直停留在失败者的模式中,永远不能翻身。 那要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彼得森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抬头挺胸,笔挺站立,假装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彼得森说:“做出悲伤的样子,你会感到更悲伤;做出快乐的表情,你也会觉得更快乐。” 通过积极的语言、姿势和着装,我们能得到积极的自我暗示,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可以走出原有的恶性循环。 就像杨超越那样,一件700块的裙子带给了她自信,她相信自己配得上一条700块的裙子,也相信自己以后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想成功,你必须先相信自己能成功。 哈佛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家Amy Cuddy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人们维持充满力量和没有力量的两种姿势,持续两分钟。 < 充满力量的姿势 > < 无力的姿势 > 别小看这短短两分钟,实验发现,相比维持无力姿势的人,维持有力姿势的人无论从生理数据还是回答问题的表现来看,都更加出色。 因此,所谓的“假装成功”,并不是让你装模作样,而是通过积极的外部条件,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最后以全新的自我去开始新生活。 一位专栏作者就曾说: “有的人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但如果连龙袍都不敢穿,那就更不像了,拿什么来争夺天下?” 你选择“看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著名心理学专家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和丹尼尔·西蒙斯曾做过一个实验: 有一个视频,里面有两支由三人组成的团队,一队白衣服,另一队黑衣服,两队成员之间相互传球。 被试者要求观看视频,记录白衣团队传球次数。 但在视频播放到一分钟时,会有一个穿着大猩猩服装的人走到两支队伍的中央,模仿大猩猩捶打胸口的样子。 视频播完后,每一个被试者都能准确报出白衣团队传球次数,却有50%的人根本没注意到视频中曾出现过一只逼真无比、明显到不可能被忽略的大猩猩。 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看不见的黑猩猩”实验。 彼得森指出: 一个如此醒目的猩猩都能被忽视,这体现了人们应对过度复杂社会的方式——只精确地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视其他一切。 这个世界包含了太多东西,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往往不能一心二用,当你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时,往往会忽视旁边的某些事物。 因此,你必须分配有限的资源,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一旦你选择了“看见”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我有个朋友曾在某500强企业工作,带他的上司年轻有为,30岁出头就已经买房买车。 朋友说,上司工作非常认真细致,对下属要求也很严格,其中有一点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不准说‘做不到’,而是要说‘我要怎么才能做到?’” 那时候,朋友非常不理解他的做法,明明日常工作中,部门得到上级的支持非常少,很多事情难以推进,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怎么就不能说“做不到”? 后来上司告诉他:人的注意力放在哪里,会对一生影响巨大。 如果一个人说“做不到”,那他的大脑就会停止思考,主动接受“做不到”的这个结局; 但如果说“我要怎样才能做到”,那注意力就会放在寻找解决办法上,大脑就会动起来,最后事情往往能被解决。 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硬要做成,但我们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把注意力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这也是彼得森在书中所说的,很多人生活不顺利,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从来没有放在合适的地方,他们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复纠结,时间精力被低效使用,或者长期沉浸在抱怨的情绪里,没有想过该做些什么真正能改变现状的事。 当一个人开始追求不一样的东西,那么他往往能从固有的旧世界走出来,发现一个之前从没发现过的新世界。 讲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在《人生十二法则》中,乔丹·彼得森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 如果你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试着说真话; 如果你沉迷于虚无主义,试着说真话; 如果你感到脆弱、无用、绝望和困惑,试着说真话。 总而言之,彼得森把解决人生困恼的秘诀浓缩成一句话:在你清楚什么才是真话的前提下,说真话。 为什么人生的问题,能靠“讲真话”来解决?彼得森如此解释: 首先,你讲了一句假话,以后你就要用一百句谎话来掩盖这句假话,那会让你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资源,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说真话; 其次,很多人说谎的动机很简单,是为了逃避人生的种种困难。 明明不喜欢父母给自己安排的专业,但又不敢直说,只能咬牙说自己很喜欢,这是不想和父母发生冲突; 明明不喜欢身边那个自私自利的同事,还要忍着夸她工作能干,觉得以后还要继续和她打交道; 明明觉得朋友的某些行为不可取,但又不好直说,怕会伤害朋友感情…… 问题是,人生的困难,并不会因为你逃避就会消失,而是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变着花样不断折腾你。 你不敢和父母说真话,违心接受了父母的安排,那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就要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浪费着自己的青春; 你以为不指出同事的不足之处,以后你们就能和睦相处,殊不知她并不会改变自己,你还是要忍受她的种种缺点。 既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说真话,至少还能勇敢地面对问题,把问题解决掉。 哪怕你的谎言成功了,那又怎么样? 一旦你骗过了别人,必然会带来无知感和优越感,你会觉得除自己以外其他人都是愚蠢的,以为自己可以聪明到为所欲为。 但这种状态,根本不可能持续,谎言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惩罚就会降临。 最重要的是,一旦你撒谎之后,羞耻感会把你淹没,你会因此而扭曲自己的思维,人生也会开始恶化。 你没办法表达真实的自我,只能拼命隐藏自己,这不仅意味着你在压抑自己,也意味着你无法实现自己本可以实现的潜力。 彼得森直言: “如果你不能向他人展现自己,也就不能向自己展现自己。一个人若以失去自我为代价赢得了全世界,又有什么益处?” 因此,讲真话,或者至少别说谎。 ✎✎✎ 除了以上三条法则,乔丹·彼得森还在《人生十二法则》中介绍了另外一些法则: 上班让我不快乐怎么办?——“像苏格拉底一样: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我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怎么办?——“精确地描述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再想办法去解决。” 我痛苦到想诅咒全世界怎么办?——“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子。” …… 彼得森说,人们需要指导规则,否则就会陷入混乱: 正确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背负自我意识的沉重负担,接受人生的脆弱和有限,避免陷入受害者角色所带来的怨恨、嫉妒,产生复仇和毁灭的欲望。……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正确的方式生活,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实现共同繁荣。 这本书里的十二条法则,并不是简单的鸡汤,而是彼得森多年来的人生经验,大道至简,时时翻出这些法则来揣摩,应该能够解决你人生至少80%的不如意。 但抛开这些法则,乔丹·彼得森却说:“最重要的法则,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 人生总是痛苦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把痛苦的原因归结于别人: 恋人太渣、同事太笨、老板太菜,原生家庭创伤,社会充满不公…… 在这样的思维方式里,我们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并且一坐就不起来。当把责任被推给别人时,意味着我们把人生的主动权也拱手让人了。 而有益的人生法则,就是承担重量,帮我们建起生活大厦的梁柱。 有一种真实存在的英雄主义,是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克服思维与人性的弱点,过有意义的人生。 2020年,希望这本书里的法则,能帮你以全新的视角和习惯面对生活。 ![]() 作者 | 唐一 编辑 | 黑羊 图源 | 《小小的巨人》、部分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