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萎缩性胃炎要重视整体调节,辨证治疗胃炎

 华北老狼 2020-01-03
萎缩性胃炎,它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多由浅表性胃炎转化而来,是一种慢性疾患。根据其发病规律、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来看,辨证总属本虚标实。


临证表现多为胃脘痞满,疲乏无力,不思饮食,面色萎黄等,故虚又以脾胃气虚为主。实多是在脾胃气虚之基础上形成痰瘀互结,食滞不化,终致痰、瘀、食互结,胶结难解。

气虚痰瘀食互结既是本病发病之关键病机,又是基础病机,应贯穿于本病发病之始终。基于以上认识,在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提出了通补兼施、标本兼顾、整体调节的原则。

强调遣方用药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全面,任何仅用一法的治疗都将有失于全面。有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并结合现代药理的研究成果,反复筛选药物拟定了基本处方,以通治本病。


方药组成:党参20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陈皮9克,姜半夏9克,香附9克,砂仁9克,枳壳9克,焦三仙9克,鸡内金15克,炒白芍20克,郁金15克,莪术20克,炙甘草6克。

方中党参、白术、黄芪3味性味平和,不热不燥,平补不峻,以健脾益气,养胃补中,均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且黄芪尚可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半夏化痰除湿,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化滞、和胃,辅佐脾胃之腐熟与运化功能。丹参、莪术轻重药并用,活血化瘀,以改善病灶处微循环障碍,增加胃黏膜之血运,丹参还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白芍、郁金以抑肝扶脾,防止肝气太过,横犯脾土,加重病情,甘草次酸对胃黏膜屏障有较强保护作用,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一虚,气机失调,则生痞满诸症,故加陈皮、香附、枳壳调理气机,斡旋升降;砂仁气味芳香,可醒脾开胃,调理中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消食化痰之功。

在临证使用基本方时,尚需加减化裁,不能胶柱鼓瑟。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气虚日久,尚见气损及阴,气损及阳,而表现为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

临床上发现以脾胃虚寒证为多见,可能系西北地区气候偏于寒冷之故。脾胃虚寒证可配肉桂6克,制附子9克,干姜9克。胃阴不足证可在基本之方基础上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施治。

注: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