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教育|| 家有任性娃?调教得法,不!用!怕!

  平凡的人 2020-01-03

进入维度之门,打开心灵密码,享受智慧人生

常有人说,现在养一个孩子比以前养几个孩子都头痛。是啊,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都把他们看作掌上明珠。从孩子小时候起,起床有人帮忙穿衣穿鞋叠被子;吃饭有人喂;要玩玩具,便有人去买。总之,事事都为他着想,事事都顺着他,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任性的性格。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案例一


著名儿童教育家关鸿羽先生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事例:小明上三年级了,妈妈郑女士带他到商场给奶奶选生日礼物,谁知一路过玩具柜台小明就不挪步了,指着一款几百块钱的机器狗非让妈妈买给他。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两个小的了,这回就不买了,要赶快去给奶奶买东西。小明不肯,干脆一屁股坐到地上。郑女士一生气掐着小明的胳膊想把他拉起来,而小明使劲挣脱开便开始躺在地上打滚儿。许多逛商场的人围过来看,郑女士尴尬极了,只好赶快掏钱买下机器狗,带着小明“逃离”众人的视线。





案例二


一位网友妈妈这样在网上发求助贴:三岁多的儿子非常“任性”和“执拗”,经常提出一些不可理喻、让人费解的要求——有一天我带他去超市买东西,回来的时候乘公交车,到站下车的时候我就抱他下车了。结果下车后他就开始哭,说要自己下车,不要我抱他下车,非要再坐车回到超市那里,然后再坐车回来,下车的时候他自己下。我不理他往家走,他就拽着我不让我回家,一路上哭哭啼啼,到家了还是哭闹……

现实生活中,像这两个案例中反映的类似情况非常非常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任性呢?笔者主要从家庭环境方面做了以下归类。

首先,这与家长对孩子过分爱护有关。如今的大部分孩子,都成长在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环境中,孩子提出要求马上就满足。长此以往,孩子便觉得家长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考虑到别人的需求。而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大哭大闹,甚至以不上学、不吃饭、不睡觉威胁父母。这时家长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惜放弃原则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其次,这与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有关。很多家庭中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不同,尤其是有老人同住的家庭,往往在教育孩子时,大家意见不一,甚至是一个管而另一个就护。我们经常听说有的家庭妈妈一旦管教孩子,老人就出来反驳孩子的妈妈,甚至跟孩子妈妈发生冲突:“我不许你说我孙子,再说我就翻脸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得任性固执,因为他有了自己的保护伞,便不听从管教,一味任性到底了。

再次,这还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关。现实生活中也有家长使用棍棒政策,对孩子非打即骂,不顾孩子的自尊。孩子无论说得对错,只要不合家长的意,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乱批乱打一通。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要么是逆来顺受,毫无主见,要么就是骨子里极其叛逆,形成反叛的性格。家长总是头痛:为什么我这么严格,孩子还这么任性不听话呢?其实,这样粗暴的做法只能让孩子在任性的路上越走越远。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任性”作为一种不良的性格,多是在后天环境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孩子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既然任性多是后天形成的,我们就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来纠正。

操作时我们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事先“约法三章”,与孩子定好规则。如果家长事先和孩子约定好,孩子有规则可依,也未必会任性到底。比如,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发现从家到幼儿园这一路卖小吃和玩具的商贩特别多,孩子通常无法抵制这些诱惑。一些家长在家中就和孩子事先约好:以后我们每周去一次超市,你可以选几样喜欢吃的东西。不要再在路边买东西吃,因为等你回家以后可以在家中吃。这样,孩子就不会在路上缠着家长买吃的了。

对无理要求不予理睬。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时,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为此在地上打滚,父母若始终不予理睬,孩子便会认识到父母并不在意他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然后再与他讨论刚才的行为为什么不对。

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转移其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比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高兴。这时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不会愿意。但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也许就愉快地答应了。

家长事中要态度坚决,事后多与孩子沟通。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今天没有爱吃的菜,就生气地拒绝吃饭。这时,即使冰箱里有食材,家长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家长也可以“狠心”让他饿一顿。而当孩子安静下来以后,家长可先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再跟他好好沟通,告诉他什么样的做法才是对的。

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努力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形象。自己做不到的不要乱许诺,也不要用欺骗的语言哄孩子,以免使孩子误以为大人心虚、没理,从而更放纵自己任性。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找机会带孩子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让孩子了解生活的不易,这会使他们变得淳朴、有爱心。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编辑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