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经沧桑几千年 丝绸古道自毁斩断为那般

 昵称66099050 2020-01-03

清晨薄雾气还萦绕着蒲河,我们一行已经赶到了鹿山脚下的石道坡。这两天庆阳下雨,道路泥泞,在桥上歇歇脚,桥下是茹河,在这里与蒲河交汇。抬头就能看见老虎嘴,那是石道坡的入口。

汉唐时代的高速公路

石道坡,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洛阳崤山至陕西函谷关的崤函古道,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段道路遗存。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茹河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条古道在唐代叫萧关-茹河道。

现已荒凉的石道坡其实也不难寻,它离著名的北石窟寺也就一二千米,我们从北石窟寺,往西南方沿蒲河走过来不到二十分钟。老虎嘴山崖上还残留的桩空和石窟,说明此地原有建筑,专家从地面残留建筑材料来分析认为是唐代建筑。

这条古道遗址周围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存,既有史前文明的文化遗存,也有汉、魏、北周、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化遗存,说明了这条古道曾经多么的繁华。庆阳北石窟寺通到董志塬边的这段萧关丝绸之路古道总长3180米,车辙印长84米,是我国已知的丝绸之路古道保存最长、最完整的一段。

石道是沿着山体盘旋而上,开凿在红色的砂石崖上,路面的宽度不等,最窄处只有1.5米,靠近崖边凿留有低矮的护墙,有五六十公分的落差。这条石道修建于那个年代呢?公元25年,东汉史学家班彪避难河西,途经石道坡。途中留下千古佳作《北征赋》。也就是说这条石道在东汉时期已做为主干道在使用了,那么它修建的年代很可能是秦,或许与秦直道还有关联。

沿坡向上,我被这石道上的车辙深深吸引,这二、三十公分深壕要有多少车,多少年的碾压才能行成。可见当初这条车水马龙的汉唐丝路是多么的繁忙。

这是条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支线,自长安北上,过泾阳、淳化、旬邑、彬县,经甘肃庆阳宁县,进入西峰董志塬,直走西北方向,过肖金镇,彭阳乡、镇原县、开边乡,经宁夏城阳乡、彭阳县古城镇、青石嘴、到高平(宁夏固原)就能抵达武威。相比其他路线,这里靠近水源,河谷地带物产丰富,便于补给,而且道路快捷,相当于当时的高速公路,所以其车流量很大。

唐代安史之乱时,唐肃宗穿越董志塬这条古道于公元756年和757年在这条古道边的彭原古城两次驻跸达数月之久,后抵达灵州(宁夏灵武)即位,然后号令天下,收复大唐江山。

唐代诗人杨夔的《宁州道中》诗中写道“城枕萧关路,胡兵日夕临。唯凭一炬火,以慰万人心。春老雪犹重,沙寒草不深。如何驱匹马,向此独闲吟。”从诗中解读此道是唐代萧关道的一部分。

在石道“之”字形的拐弯处,我见到弧形的车辙印有五六十公分。这是个180度的急转弯,石道的左边就是悬崖,这里是考验车夫胆量技术的地方。

此弯转过后,还有一段石板路,顺着山坡往上走,原来的路已被黄土覆盖。再转个弯,一条沟壑呈现在眼前,黄土山坡上的道路变成幽深的峡谷,比刚才经过的石道明显宽了很多,相对好走了。道路的前方是董志塬的上马咀。因为古代人牵着马上古道,到了塬上,就可在一马平川的董志塬上策马扬鞭。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一行不能继续上行探究了。站在石道坡古道上眺望北石窟寺,可以想像汉唐时期的北石窟寺一定是个物流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云集交流。石道坡丝绸古道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文化宗教的兴盛,让北石窟寺几千年的香火袅袅。微信红包群

几千年的丝绸古道 自毁斩断为那般

石道坡不仅是商道,而且战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及中原王朝的军事要道。这条古道见证几千年的腥风血雨。文帝十四年冬的匈奴入侵,走的是这条道路。而后汉灵帝时,“段颍讨叛羌由彭阳直指高平”,也选择了这条通道。

从空中俯瞰,石道坡古道在接近河谷的地方被拦腰斩断,看起来是被人有意斩断的,高约两米有余。若不是特意安装铁梯供攀踏,人们很难攀登上去。为何要自毁斩断石道坡呢?从石道坡古道附近的古城遗存和史料记载分析:宋金期间,庆阳成为中原王朝和北方割据政权交锋的前沿阵地,公元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在银川建立大夏国前后,对北宋在庆阳的边界发动了一系列进攻,为了防止西夏铁骑部队长驱直入,边防驻兵将石道坡斩断。一声叹息:因为战争让古道自毁,还是因为战事让石道坡没落,最终淡出了历史的视线。

石道坡的斩断难道就能避免兵戎相见吗?该发生的还会发生。荒废多年的石道坡,直到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一名叫李授进的将军带领兵卒对石道坡进行修缮,并在崖壁上留下唯一有纪年的题记。

“今往藏龙伏虎地,偶闻鹿鸣凤临声。”崖壁上还有个叫罗中的人在石道边雕刻一幅楹联。这幅楹联有二大看点,一是其联是用刀刻的,一气呵成,力入岩内。二是短短数字,却已包含了石道坡附近的鹿山、凤山、龙山三座山的地名。

在两河交汇的西侧石咀处有个叫鸡头山关卡,在十多米高的崖壁上,还遗存控制吊桥的石窑,石窑有一个南北向的主洞和两个从主洞向东伸出的副洞,北副洞向崖壁钻通一个瞭望孔,南副洞向崖壁钻通一个大孔作射箭孔。南副洞墙壁发现刻有元代"贞祐七年十一月四日"明代"天啓六年五月二十二日"题记等字形。这此题记佐证了在元代李授进将军修复古道后,这条古道又沿用到了明代。

回望往事:石道坡丝绸古道自秦汉以来,历经十六国、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沧海桑田,见证了辉煌灿烂,见证了萧条落幕,但其对中国古代南北经济文化的交融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会与蒲河、茹河一样,依然默默守望着陇东大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