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划过30岁这个节点,“光阴如梭,时光荏苒”就不再是小学生作文里的一句套路的开场白,而是玩真的了。 以前稀里糊涂地就把5年混过去了,现在恨不得把1年当成5年过。 越是感觉到时间过得快,我就越发珍惜当下可支配的时光,于是这几年,开始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每年都去完成一些事情。 其中有一些事情是我每年都会反复做,并且真的有帮助的。这些坚持下来的行动指引了我,让我在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路上,步伐又轻松了一点。 整理上一年度个人资产/负债表 之所以把这个提到第一点来说,是因为今年突然发现,财务规划太太太太太太重要了。 我以前也是月光 信用卡奴一族,总安慰自己年轻可以浪,但随着生活中桩桩件件把人逼到墙角的突发事件,我不得不开始自省: 第一, 随便挥霍不是因为你年轻耗得起,而是年轻阅历少不知道遇到事需要花钱却没钱的滋味多可怕。 第二, 生活中许多真正需要花钱的事项,比如储蓄、理财、替自己替父母买商业保险,才是真正能给人底气,过上好生活的根基。 而我长期选择性视而不见,以为有父母的庇护,钱都可以拿去吃喝玩乐。 第三, 虽然不做规划没让我落魄,但也阻碍了我循序渐进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生活,因为只顾眼前享乐的无谓消耗太多,无法积累。 最后我发现,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像企业一样做个资产负债表。 这个过程刚开始不忍直视,因为你甚至会发现净资产是负值。但习惯之后却就会有心里有数的踏实感,哪怕现在是负的,也起码心里有底能啥时候扭转。 另外如果像我一样喜欢刷信用卡,还可以玩更刺激的:加总自己的年度信用卡账单。不是看实时欠款余额,而是把每月账单汇总,保证会吓得你立马注销。 比如我把去年的账单汇总发现光是旅游就刷掉了7W ,这显然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下一年必须得猛削。 但要是你不汇总就东拼西凑地把钱还上,保准会产生“我好像没花多少钱嘛”的幻觉,坑自己没商量。 找到自己年末过得一贫如洗的原因,明年遇到同样的陷阱至少可以清醒一点。 坚持做一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 小学生时代每个人都动笔过大作文:《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但当时我们大概都没仔细想过到底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现在真的是时候想想了,因为有意义,对人生来说太重要。 这个有意义,不是单纯指考过CPA/CFA,过司考这种难度高,对事业/人生有直接帮助的事(它们也很有意义,但不是此处想表达的)。 而是那些即便不能给你带来职业技能附加值、不能变现,你也依然愿意投入大量心血去做的事。 它不需要别人的知晓和认同,只在于自己发自心底的认同,比如做慈善、追寻梦想、挑战极限,每个人定义的“有意义”都不同。 比如2018年我因为兴趣考到市立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虽然一年无偿服务96个小时,但能够帮助别人还能学东西,我觉得很有意义,而且出乎意料,它也带给我了一些机遇: 在博物馆做1年多志愿者的经历让朋友了解到我有这方面兴趣和知识储备,于是推荐我协助某博物馆研学机构做看展的公众号。虽然才刚起步,但这不也恰好迈出了梦想变现的第一步么? 毛姆说,“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如果你被掩埋在庸常工作里死气沉沉,新生活不妨就着手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它会带你从泥淖里一点点探出头来,从精神的高处携回一片白云,将蒙尘的内心擦拭得干净透亮。 研究一个你认可的成功的人 之所以要去研究一个成功的人,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普通。 我没有天赋异禀,也不是自小良师环绕左右指点迷津,父母有自己的眼界局限,也无法替我规划出闪亮的人生。 而这些,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状态。 所以走得更稳更远,就要先想清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再找些现成的榜样研究。分析榜样的得与失,以及成功路径,是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且代价较小的的探索方式。 最近我在研究被李敖称为“最聪明的女人”的台湾作家、主持人陈文茜,因为她有我想要活出的样子。 我买了她写的所有书,搜集所有跟她有关的新闻,正面负面的都看,听其他名人如何评价她,逐渐构筑起关于她的感性认识。 我订阅了她主播的新闻节目《文茜世界周报》,汇总她的视野焦点,嫁接她的人生经历,反复琢磨为什么她要放弃政坛?为什么她能具备如此宏大的国际化视野?为什么别人就是认可她的节目? 当然这只是我的研究方式,你也可以探索你的。 如果研究得足够深入,你会发现原来你想要成为的那些人之间总有某些共同优点或缺陷,能给你指示。 当然我也清楚人生不可复制,别人的经历并不能绝对帮我绕过弯路,走向成功,但它可以校准,可以在某个迷茫的十字路口提供一盏指路灯。 继续学习一种新的语言 在所有计划中,我坚持得最好的就是学语言,最要感谢的也是这个习惯。是它带我开启了一个个全新未知的世界,对无时无刻都需要新鲜感的人而言,他是一把能撬开无数宝藏的万能钥匙。 我本身很喜欢英语,后来又学德语、日语,虽不精通也一直垂死挣扎,找各种借口去强制使用,不愿放弃。 因为学语言的附加值太多了。 比如出国玩的时候总得和当地人交流,总有你手舞足蹈对方也get不了的时候。 有些异域文化你本来不懂,但是突然想到学过的某个单词,结合理解一下立刻明白了,那种小确幸的感觉别提有多爽了。 此外,语言学家Guy Deutscher认为,语言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所以会很自然地超越语言本身融入思维习惯,从而影响人的经验,感知,情感,记忆等等。 经济学家Keith Chen证实了这个观点。 他分析了76个国家的数据,发现那些缺少未来时态的语言使用者(Futureless languages,比如中国)总是用现在时描述事实,更倾向于储蓄并作出适用当下的决定。 而未来时态语言使用者(Futured Languages,比如英国国家)则不同。 所以多掌握一门语言,也是多拥有一种思维工具,它可以让我的思维更活跃。 所谓好处多多,其乐无穷。 做一件让你害怕的事 5年前我还是个敢从银行裸辞的小太妹,现在却连跟领导发信息请假都要琢磨半小时掂量措辞,虽然变成熟不是坏事,但心里还是会遗憾,想念那个“勇”字。 年纪渐长,越发感觉到做这件事的必要性,因为我的少年意气在一天天枯萎。 因为当生活挫折不断增加,人的心量会出于自保而收缩,舒适区变窄,世界变小,最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封闭起来,跟这个世界隔绝,很可怕。 我意识到这个现状,是在经历跟相处多年的男友分手、父母退休、长辈身体状况下滑之后。 你会发现: 失去了物质支撑、情感支撑后的自己一文不名、孤苦伶仃,哪怕曾经觉得很不满意的工作也变成唯数不多可抓住的救命稻草,好像就要对“这辈子就这样了”这件事屈服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强迫自己每年至少做一件让自己害怕的事。 虽然自然规律无法抵抗,但也要尽全力人工干预:做些事情提醒自己,“你曾是少年”。 To love, as if you’ve never hurt. 去跟不敢面对曾对其犯下错误的人道歉,去骂曾伤害你让你憋屈怒火的讨厌朋友,去争取一直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的,去打破害怕的感觉。 写在最后 以上这几件事是我每年都坚持做,并且自己觉得特别有用的。但如果你问我,做了这些事能不能就变得很厉害?那肯定也没有。 事实上我还是会经常觉得生活一团糟,自己是个废柴。但是如果不做这些事,我大概早就被生活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爬不起来了。 因为做了这些事,回想起一整年的时光,还会有些韵味和眷恋,能看见自己的成长,也能看见自己的微弱力量在发光,能感觉到生活的趋势总体向上。 辞旧迎新,希望我们每个人的2020又能比去年精致一些,越来越像自己喜欢的模样。 希望2020年末时,你也能喜欢这一整年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