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去愁晚,关河归思凉。西游无紫气,一夕九回肠。
——【唐】高蟾《关中》 西安(长安)在中国历史前半期(至唐)一直作为首都存在,这是由于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在当时中国的地理形势所决定。这里是“天下上游,交通四达;金城千里,四塞为固;天府之国,富饶之地。” 古都长安位于“有八百里平川”之称的关中平原,处于渭河中下游地区,南倚秦岭山脉,北临北山山系,东部宽阔,有三四百里;西以宝鸡陇坻为界,东至潼关黄河华山为界。关中平原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次,关中处于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几大地区的交界处,位置十分重要,西北通戎狄,西南连巴蜀,东北接三晋,东南达荆楚。西安(长安)位于中国内陆和边疆交界的地域内立地,提供了作为国都,维护国内统治和通融对外关系的必要条件。中国历史前半期的边疆压力主要来自西北,因此前半期西安最合适建都。再者,关中四面环山绕水,天然的“四塞为固”。东有崤山、华山与黄河,设函谷关、潼关;北倚北山山脉,有萧关、金锁关;西控陇坻,设陇关;南面秦岭,设大散关、武关、子午关等。最后,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是当时公认的富饶之地。尤其在修建郑国渠后,大大的促进了关中农业的发展,满足国都的粮食需求。西安小平原是关中平原上最开阔的一段,临潼以东或周至以西,南北长均不过二三十里,唯独西安周边长达百里,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场地。西安小平原由许多黄土台原组成,地形高亢,不易受水灾,许多宫殿都建在咸阳塬、龙首原等高地之上。 古代渭河下游可行驶大船,这使得西安处于关中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位置,有“天下辅辏,并会而至”之称。在秦之前,长安控制着东西干道的渡口,而且还控制着通向山东各国的陆路。秦统一全国后,兴修驰道、直道,使得长安成为全国的交通枢纽中心,也为后世选择西安作为都城提供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