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传统节日背后,隐藏着一组“神秘数字”,还有……

 传统文化管窥 2020-01-03
在古人的观念中,“数”是一种先于天地而存在的神秘之物,具有自然法则的涵义。古人认为,“万物莫逃乎数”,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逃不出数的限定;故有天数、命数、礼数、历数、律数、象数、算数等诸多说法。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的设置,也与“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来看这组由奇数重叠而来的节日

正月正(农历,下同):也就是一月一日,为元旦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的元旦,而是指农历新年


三月三:为上巳节。这个节日我们今天已经不过了,它与寒食节一起融入了清明节;

五月五:为端午节。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这个节日其实另有起源,我们下面再说;

七月七: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等,今天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

九月九:为重阳节。在古代,这个节日还有庆祝丰收、祭祖、登高等意义,今天则被视为敬老节。

这样的设置及排序背后,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数理思想,还有着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了解《周易》的朋友都知道,古人以从一到十的10个数字为“天地之数”,其中“天数五”,即一三五七九5个奇数,又称“阳数”;“地数五”,即二四六八十5个偶数,又称“阴数”。(十表示全,故以九为数之极。)

上述传统节日正是由天数(奇数)重叠而来的。而它们的最初起源,也大都与古人对天象的崇拜有关。比如,据有关学者考证,端午节其实是源自天象崇拜,由先民们对龙图腾的祭祀演变而来。
古代天文有“二十八宿”之说,其中,位于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以“龙”为图腾的古代南方先民,于是在这一天祭祀龙祖,并祈福纳祥、压邪攘灾。这就是端午节的最初由来。

除了源于天象崇拜,这几个节日还都具有生命化生的象征意义,并由其循环重演了生命的过程。关于天数生成序列的展开,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说:“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

“正月正”元旦,有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蕴含着对创世神话和生命化生过程的重演再生之意;
“三月三”上巳节,古俗要祓除衅浴,祭祀高禖,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互相约会。这是在孕育创生的“动力”,也是老子“三生万物”的准备期;

“五月五”端午节,古人认为是恶月、恶日,一些地方还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认为此日不宜生人);不过,禁忌与诸多辟邪习俗,仍含有为了更好地生育和传宗接代的目的。“粽子”者,“宗子”也。度过了这个阶段,就是生育的好时节。

“七月七”七夕节,后世多隐晦地说成是“女儿节”,其实其源头仍与婚姻、生育有关。穿针乞巧的习俗,便是男女结合生子的象征;牛郎织女的鹊桥会也有这个寓意。


“九月九”重阳节,阳数至极,寓意生命达到长寿、长久。人们要登高远眺、饮宴祈寿、秋游赏菊(菊花是长寿的象征)等。然而物极必反(以佩插茱萸为警示),“九九归一”,于是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开始了新的循环。

可见,上述传统节日之间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

而除了奇数重叠的节日,我国古代还有偶数重叠的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等)、以及月半型的节日(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
有意思的是,在如今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有的公司还循着上述思路,造出了一些新的“节日”,比如“双11”、“双12”等。也算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吧!

/完.

古今神秘文化

小传统,大视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