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虽然爱使小性子,但也不失纯真善良、而且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内心里渴望自由,渴望平等。但骨子里却是个极度自卑的人,虽出身不低,怎奈寄人篱下;既寄人篱下,就难免要仰人鼻息,虽然有贾母的宠爱,无人敢轻看她,但贾母的威望并不能挡住悠悠之口。 正如大观园里那些婆子们私下议论的那样:“我要是太太,我就娶宝姑娘,断不能娶林姑娘,动不动就哭,没事一天也要哭三遍,还一身的病,说不定哪天就……这样的人,谁会喜欢呢?” 黛玉确实有矫情地地方:太多愁、太善感了,甚至到了无病呻吟的地步。当初宝钗进贾府,前扑后拥的,黛玉看罢是哭了一场,感叹人家有母亲有哥哥,而自己却什么亲人也木有。 当宝钗的妹妹宝琴和薛科进府来、李纨和她守寡的婶子进府来时,黛玉又是哭一场,原因依然是“人家有亲人而自己却没有”。 黛玉总能看见人家拥有的,却看不到自己拥有的。李纨虽有个守寡的婶子,但那是什么亲情关系啊?宝琴和薛科也只是宝钗的叔伯兄妹们,有啥可羡慕的? 李纨年轻守寡,活得如同枯槁,纵有千万家财,没有丈夫疼爱,还有什么意趣?宝钗虽有母亲哥哥,但宝钗的前程就葬送在哥哥手里了,而且也不得宝玉的爱,过得也甚是枯燥无趣。 反观黛玉,不但拥有贾母的宠爱,还深得宝玉的宠爱,还有舅舅们、探春、迎春这些姐妹,难道这不是亲人?李纨的婶子倒成了李纨令人羡慕的“亲人”?——这黛玉是不是太矫情了呢? 每逢有这样的场面,黛玉都要哭一回,真的是无病呻吟。无父母的人多了去了:惜春、史湘云、平儿、香菱、秦可卿不都是没有了父母的人么?人家怎么就没事? 迎春虽然有父母,倒不如没有的好,如果没有那么一个丧心病狂的爹,她就不可能被卖给孙绍祖那个人面兽心的家伙,被活活凌虐致死了。万事都有两面性,而黛玉却偏偏更喜欢“悲观的那一面,阴暗潮湿的那一面”。 哪个婆婆会喜欢这样一个整日杞人忧天、哭哭啼啼地病秧子呢?一个家族要想兴旺发达,必然得朝气蓬勃、乐观向上才有可能振兴家业、耀祖光宗。像黛玉这样整日悲观厌世,把家运都给冲走了,还谈什么兴旺发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