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老子如是说》第三章

 无量空间000 2020-01-03

第    三    章

【原文】

不尚賢[1],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2],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3],弱其志,強其骨[4];常使民無知無欲[5],使夫智者不敢爲也[6]。爲無爲[7],則無不治[8]。

【注釋】

[1]不尚賢:尚是崇尚,倡導之意。不尚賢則不崇尚倡導賢良,因崇尚或倡導則使清淨心不清淨了,心裏起了分別、執著,心有了執著,便會有爭,有爭就會有鬥,人心便大亂。不尚賢,心保持着清淨無爲的“一”之道體,尚賢,便會有不賢,這是心在分別,一之道體分裂爲二元對立的“二”了,有了分別心便會有執著心,人心便會執著這個賢的名聞,而産生爭奪,這就是二生三,人心同時開始遇利必爭,遇譽則奪,三生萬物就這樣無窮地發展下去,人心就這樣被染汙了。所以聖人要永遠保持人的原始本心的狀態,不尚賢。人的賢良本應如此,很平常。去倡導,去崇尚,就會使人心變得不純樸,不純潔,就會使人爲名爲譽去爭奪。

[2]不見可欲:不會見到了難得之貨就産生想得到的欲望。

[3]虛其心,實其腹:心裏不存一物,不生一念,保持住原始本心的空寂,靜虛,清淨無爲的狀態,叫做虛其心,這是道的本體。實其腹是肚子要吃飽,因爲這個軀殼還是應該保養好的,這兩句是修道的秘訣,非常重要。道家的性命雙修就是這個,沒有其他雜亂的東西。

[4]弱其志,強其骨:與虛其心,實其腹同義。修道者的心志、志向要損,要減,要弱,最後達到內心空寂、虛無。虛其心是目的,弱其志是過程,強其骨則是身體要強壯這樣才能更好地利於修行。

[5]無知:即無知見。知,乃知見、觀點,也是我見的意思,這些都是主觀意識的東西。佛家認爲:有知爲邪,無知爲正,無知即是清淨心,是正知,有知即是有知見,是心意識的産物,屬於世間,非道也。無知的無,並非是二元對立的有無之無,而是連無的念頭也沒有,屬於清淨心,真無。

[6]智者:指知見、知識、觀點多的人。智,古人大多指知識,通“知”,非指大智慧的智。這裏的智者指知識多,愛用心計,心機巧的人。

[7]爲無爲:即行無爲。指心裏清淨,行萬事,待萬物,心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順其自然,隨順衆生,心不落印象,做事不求果報,功成而弗居,做了當沒做,心裏永遠保持着清淨之道體,這叫爲無爲。                

[8]無不治:與上一句連起來就是無治而無不治的意思。聖人治理天下,就是這樣的不治之治。

【譯文】

不崇尚和倡導賢良,民衆就不會産生爲名和榮譽而爭奪之心;不去珍貴希有難得之貨,民衆就不會生起佔有和盜竊之心,不會一見到難得之貨就産生想得到之欲念,這樣民衆就保持着純樸的平常心,內心清淨,一點不亂。因此,聖人對己對民,都採取保持住原始的空寂、靜虛、無爲的清淨心狀態,保護好身體,要吃飽肚子,對於已産生的心志,各種知識、意向要儘量減少,直至滅完,要強壯其筋骨,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常使民衆保持着純樸的正知正見,不使他們産生由“我”而引起的邪知邪見和各種欲念,這樣便使那些知見多,愛用心計、智謀而謀私的人不敢胡亂造次。心行無爲,則是無治而無不治矣。

(转自中和道人新浪博客,作者:中和道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