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戴(799—869),字虞臣,唐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进士。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 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杨慎《升庵诗话》、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等,咸推马戴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叶矫然至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龙性堂诗话》续集)。 作为知名的五律高手,马戴的《灞上秋居》是其最享声誉的代表作: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最后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在这氛围中的诗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
来自: 123xyz123 > 《大唐诗人讲演录唐诗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