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贵 “山木自寇”这个成语是说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劫掠砍伐。其中“寇”字的含义相当于劫掠或掠夺,这也正是“寇”字的造字本义。那么,“寇”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呢?它是如何体现劫掠或掠夺这个意思的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寇”字。 一、“寇”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寇”字的字形如何解读?它的造字本义又是什么?先来看看《说文》的解释: 《説文解字》卷三攴部:“寇,暴也。从攴,从完。” 许慎解说的意思大致为:“寇”,就是施暴为害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攴”与“完”两个构件会合成意,是个会意字。 以上《说文》的解义应该是对的,“寇”字也确实是个会意字,然而它与“完”字的字义无关,由于许慎未见甲骨文,而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说的,难免会偏离“寇”字的构形理据。而“寇”字的构形理据却能在甲骨文或金文形体中得以充分的显现(参见下图): “寇”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寇”字的甲骨文字形由“宀”、“攴”和几个小点组合而成:“宀”为房屋,“攴”为手持器械状,几个小点可能是表示室内的物件或者击打的乱象,可以整体会意为侵入民宅,袭击主人,劫掠财物的意思,其造字本义也就是许慎所言“暴也”的意思。叶玉森《说契》认为:“疑寇之初文,象盗寇手持干梃入室抨击,小点或象室中什物狼藉形。” “寇”字的金文字形则用表示人形的“元”代替了甲骨文室内的小点,意味着“寇”所击打的不是器物而是人,什么是“寇”?“寇”就是闯入你家里手持器械从背后击打你的施暴为害之人。像金文这样的构形既便于理解字义又便于书写字形,于是后来的小篆形体以及隶变以后的隶书和楷化之后的楷书均保持着这样的字形结构。 二、“寇”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寇”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劫掠,掠夺。例如:“无敢寇攘。”(《书·费誓》)孙星衍疏引郑玄曰:“寇,劫取也。”再如:“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汉书·陈汤传》)颜师古注:“勿抄掠。”又如:“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裴松之注引晋袁准曰:“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由此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施暴,为害。例如:“民之未戾,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郑玄笺:“为政者,主作盗贼为寇害,令民心动摇不安定也。”再如:“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高诱注:“寇,害也。”又如:“二物交寇我,生世真如浮。”(宋·范成大《次韵温伯谋归》) 由此又可引申为盗匪、群行劫掠者的意思。例如:“寇贼奸宄。”(《书·舜典》)孔传:“群行攻劫曰寇。”孔颖达疏:“寇者,众聚为之……故曰群行攻劫曰寇。”再如:“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荀子·王制》)又如:“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唐·杜甫《登楼》诗) 其二,表示侵略,侵犯。例如:“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再如:“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公输》)又如:“是时匈奴彊,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汉书·晁错传》) 由此又可引申为侵略者、敌人的意思。例如:“虢射曰:‘弗予赂地而予之籴,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若勿予。’”(《国语·晋语三》)再如:“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吕氏春秋·壅塞》)又如:“坚壁清野,寇无所得。”(《新唐书·狄仁杰传》) 其三,表示东西繁多。例如:“凡物盛多谓之寇。”(《方言》第一)晋郭璞注:“今江东有小凫,其多者无数,俗谓之寇凫。” 根据上面对“寇”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寇”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寇”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寇”字的相关成语不多,其中的“寇”字可大别为用作动词的与用作名词的两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寇”字用作动词的,例如: 负乘致寇——指居非其位,才不称职,就会招致祸患。源自《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山木自寇——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语见《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其二,成语中的“寇”字用作名词的,例如: 成王败寇——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语见柳亚子《题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赍粮藉寇——赍:资助;藉:同“借”;寇:贼寇。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比喻做有利于敌人、坏人的事。源自《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落草为寇——寇:盗贼。旧指逃入山林做强盗。语见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三折:“某今在这宜秋山虎头寨,落草为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穷寇勿追——不要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语见《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 视如寇仇——寇仇:仇敌。看得象仇人一样。源自《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