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红尘万丈 我有一个花园,虽然不大,但树绿风清,里面玉兰、海棠、紫薇、绣球、雏菊、山茶等等,都按季节不紧不慢地开着。 紫藤花架下摆着一张桌子、几把藤椅,有知己相熟的朋友偶尔来坐坐。 旁边也都是这样的花园,虽然各不相同,可都是按照主人自己的意愿精心打理的。 谁知经过几次的春去冬来,慢慢就变了样子。 花园里杂草丛生,越来越荒芜。在这里人和人之间真正交心的机会越来越少,情面上的应酬越来越多。 于是当初的这一片净土慢慢就变成了红尘万丈中的普通一隅。 没错,这样的花园,我有,你也有。我刚才说的就是我们的“朋友圈”。 最初微信和朋友圈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打理朋友圈就像打理自己的花园一样,这一片虚拟的花园就好像是脱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一方净土一样。 可谁知没几年的功夫,朋友圈就慢慢变得杂草丛生了。要么是各种广告,要么是各种的集赞,要么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加上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兴趣一致的、兴趣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人。 这就像是一个绝佳的山水之地,本来人不多,在里面逛得舒舒服服自自在在;可突然一下子成了热门景点,涌入了太多的人,那种悠然的感觉一下子就被破坏了一样。 要说这些还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也从慢慢现实世界蔓延到朋友圈来。 是不同的圈子还好,反正没有交集。只要是同一个圈子,就有很多现实世界当中的问题,比方现实中那些人情世故的潜规则,比方人际交往当中的微妙,慢慢就都渗透进来了。 当初的感觉就像微信的开机画面,我们是一个人孤独自在地面对着这个大大的星球。 可是现在,如果要用漫画来形容的话,那那个星球上就要添上许许多多的人了,有同事、有客户、有亲戚、有朋友、有认识的人、有不认识的人。 总之我们面对朋友圈的时候,不再是圆满的、安静的、孤独的,而是要像现实生活中那样要考虑很多的牵扯或者纠葛的因素了。 有的时候我在想,我当初为什么离开家乡,就是因为想切断那千丝万缕的、僵化的人际束缚,想到一个相对自在的地方。 没想到朋友圈在最初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慢慢地变成了一张网。 说到朋友圈、说到网络,还想起一件事来。记得前段时间看了一段林清玄的访谈,林清玄说他小学六年级就已经把中国外国的那些名著都读了。 我看到这儿感慨地说:“哎呦,六年级就都读完了,我到现在还有好多名著没读呢。” 李先生接口说:“那是因为那个时候没什么娱乐,时间都用来看书了。” 的确,现在的我们似乎是便捷了不少,可相对地我们的时间也碎片化了。 手机上的微信、朋友圈、微博还有各种社交软件,就像是一把把雕刻着精美花纹的刀,不知不觉就把我们的时间切成了碎片,思维也切成了碎片。 最近一段时间会有意无意地把手机放在远远的一边,或者另外一个房间,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也觉得不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 之前的那种担心,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信息焦虑的错觉罢了。 这样一试,竟有很多意外的惊喜,就像忽然得到时间之神眷顾似的,突然多出了一些大块的时间。如果说以前的时间都是一堆零零碎碎的边角布料的话,那现在的时间就是成块成块的布料了。 现在有一个感觉,只要把手机放开,少刷朋友圈、少上网,就好像是一个人躲在白云漂浮的山上,随手就可以从窗外扯一片白云一样的自由自在。 的确,我喜欢在红尘万丈里结结实实地生活着,可也喜欢偶尔退远一点,在山巅或者云端,远远地看一看下面的红尘万丈。 - End - (封面图来自Unsplash, Pexels or PxHere) 欢迎阅读小册其他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