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行穰帖》: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赵小册 2020-01-04

王羲之《行穰帖》: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上海博物馆的这次特展很难得,不仅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还有浙江、辽宁等地的博物馆借来很多珍贵的书画,还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借来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

这些书画就像流散后的“秦淮八艳”和“金陵十二钗”一样,能重新凑在一起很是难得。经过这次特展之后,它们就要各回来路、各奔东西。

说起来也挺感慨的,这次有不少重量级的展品都是向美国、日本的博物馆借的。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却要向别人借,真是挺让人唏嘘的。

不过国弱和家贫是一个道理,弱了贫了,很多东西就保不住了。上个世纪很多的国宝就是这样流出去的。

国是这样,家也是这样。之前还觉得奇怪,《红楼梦》的开头为什么让冷子兴这个古董商人来介绍荣国府的情况呢?现在才有一点了解,原来古董商人是最知道哪些人家正在兴起,哪些人家正在没落的。

《红楼梦》里贾母年轻的时候是贾府最鼎盛的时候,收藏有很多的宝贝,比如软烟罗、雀金裘、慧纹、汝窑、 名家字画等等。

可到后期渐渐没落了,就开始往外典当东西了,比如王熙凤曾经拿金项圈当过四百两银子,贾琏也偷拿贾母的一箱子金银家伙当了一千两银子。

王羲之的《行穰帖》也就是在上世纪国弱的时候流传出去的,这幅书画就是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借来的。如果你去看的话,就会看到右边标签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收藏单位: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

王羲之“行穰”两个字写的极漂亮,两字相连,线条的流动既像跳舞,又像舞剑。王羲之字的好看,是不管懂不懂书法的人,都可以感觉得到的,就像天空漂浮的云,就像地上流动的水。

好的东西到了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比如书法和大自然是相通的,就像王羲之小的时候卫夫人教他的:“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让他在千里阵云中找寻“横”的美,在万岁枯藤的线条中感悟“竖”的力道。

书法和舞蹈也是相通的,杜甫诗里曾经说过唐代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的情景,“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在其中说,张旭擅长写草书,他见到公孙大娘舞剑,深得启发,从此草书大有长进。

如果说张旭的草书和公孙大娘的舞剑很像,那王羲之的行书就和曹植的《洛神赋》有共通之处了,怪不得大家都喜欢用《洛神赋》里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

还有林怀民先生的“云门舞集”就专门用“行草”编过一个舞蹈,这也是书法和舞蹈的结合。

说到王羲之的《行穰帖》,董其昌用苏东坡的“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yè)侯三万签”来形容,还说“此卷当有吉祥云覆之,但肉眼不见耳”,这些在书帖的左边部分都可以看到。

我想大概所有好的东西、经典的东西大概都有“吉祥云”笼罩,但肉眼不可见吧。这可能就是一种无以言说的魅力。

这幅字董其昌写过跋语,宋徽宗的内府也曾经收藏过,上面还有很多帝王文人的收藏章。乾隆当然也不甘寂寞,在这幅字上又写又盖。

他在紧贴着王羲之字的右边写了“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批语,还在左边写了一长串的话,说王羲之的字“于浑穆中精光内韫”。在这幅画上乾隆盖了很多章,光我能认出来的就有八个,所以他盖的章至少是八个以上。

乾隆不但盖的章多,他的章还特别大,右上角那个最大的方形章就是他的。乾隆盖章还特别喜欢盖在字中间,王羲之两行字中间的椭圆形印章也是他的。而且紧贴着王羲之字的左右两边的字也都是他写的。

像这种盖章写评的方法,简直就像一个大言不惭的客人堂而皇之、脸皮厚厚地登堂入室一样。别人的章都是盖在边上,尽量不破坏原字画的意境,比如宋徽宗的“宣和”印就是盖在边上的。

可乾隆却不管,硬是拿着斗大的印当头一盖。这幅是这样,其它的书画更是如此。怪不得说乾隆是“弹幕”鼻祖,只要经他手的书画,看着密密麻麻的,就像看弹幕视频一样。

这幅画还好点,有很多画更厉害。所以你只要看书画展,基本上乾隆的印章和题字是绕不开的。

有的时候想,如果真能像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那样就好了,每天晚上博物馆的文物都复活过来。

那样的话,如果让乾隆和这些名家,比如这次特展的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黄公望、宋徽宗、怀素等都在一个屋子里的话,那最可能的情况就是乾隆被这些名家合伙暴打一顿吧。

话说回来,《行穰帖》的这几个字只是王羲之随手书信中的两行而已。王羲之的真迹大概已经没有了,现存的大都是唐朝的摹本,不过历代也都把它当做真迹看了。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所以这些摹本也都做的相当精良。

现在这幅字历经了一千多年,历经了无数的朝代兴亡、悲欢离合,今天就静静地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四五点的时候,人已经很少了。此刻我就静静地站在这幅字面前,可以近看,可以远看,看这上面的书法之美,也看那些曾经拥有过这张画的人留下的印章和题跋。

说来说去,还是画比人长久,而天地比画更长久。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