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者丨致生命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告别(朗读者第7期“告别”有感)

 赵小册 2020-01-04

“朗读者”第七期的主题是“告别”,压轴出场的嘉宾是王蒙,一个有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的老先生,这是那一段视频。

(视频长13分48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提到金鱼,提到燕子,我想大家看了都会跟我一样,会心一笑。虽然那是文革前、是下放的时候,虽然在别人看来那是一段令人沮丧、让人看不到希望的逆境,但老先生不管在哪儿,好像都能发现它的幸福所在。这种乐观、豁达、通透的心境,也是一种很棒的心态。

的确,就像王蒙老先生说的:“告别的经验,虽然有它的酸苦,但是也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活一天,好好地过一天。

除了王蒙,其他几位朗读者的朗读和故事也挺感人的。

曹文轩

曹文轩回忆起考上大学的时候,和父亲和、和故乡的告别。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出去上学、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情景;还有每次离开家的时候,自己上了车,父母在胡同口默默望着的身影。

曹文轩提到父亲的去世,悲伤难掩。他说2016年自己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华人第一个。他当时在意大利,于是就给妹妹打电话,让她们去乡下父亲的墓前,去告诉父亲一声。这也是对去世亲人的一种温暖的惦记。我们很多人如果有了什么好消息,实现了什么大目标、小目标的话,也会自然而然想起跟去世的亲人,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想去跟他们报一声喜吧。

很喜欢曹文轩为德国小说家施林克的《朗读者》的序中写到的那段文字:“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地玩闹一味地逗乐,甚至公然拿庄重开涮,我以为这样的文学格局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中国文学应该引领国民走向雅致,走向风度,走向修养和智慧。

程何

程何和音乐剧“我,堂吉诃德”的男主角分享的是“堂吉诃德”的节选,送给已经离去的、同样是译者的罗颖珊,也送给所有的追梦者。

堂吉诃德里满是“敢于追梦”、“追梦无悔”的纯粹。里面的两句话很动人,分享给大家: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我心亦能安宁。”

“仍要用伤痕累累的双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敢于追梦,都能“走自己想要走的路”。

维和部队战士

维和部队这段,有几个细节很感动。

一个战士说,出国的时候,给爸妈买了一个放大镜,爸妈就拿着放大镜一遍一遍的学用微信,这样好在儿子出了国之后,能和儿子常联系。

一个战士说,之前手里没有一张父亲的照片,出国前父亲来看自己,于是就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这样想父亲了就可以看看照片。

牺牲了申亮亮,给姐姐的一段微信也很感人,他在微信里跟姐姐语音聊天说:“你要问是哪个国家,你问问,你不要上网查……你查呢,可以查;但查着了,有啥东西了,不要跟咱妈说,不要跟咱妈谈论,跟她说没事就行了。

姚晨

最喜欢的姚晨的角色是“潜伏”里的“翠平”。在这期“朗读者”里,姚晨提到了当初帮过她的胖姑娘,还有在她们家做过三个月的月嫂魏姐。

的确,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很多这样的“萍水相逢、给过我们温暖”的人。我在《致生命中那些暖心的陌生人》(点击蓝字可阅读)那篇文章中,也提到过我碰到的几个暖心的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的人,不管陌生的人,还是曾经熟识、但后来联系渐少的人,都给了我们一份明亮和温暖的记忆。

李立群

李立群是个老演员,他读的是老舍的“我的理想家庭”,献给自己的母亲。老舍这篇文章里满是对理想家庭的温暖描绘,比如:

“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

“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蝈蝈随意的鸣着。”

 

这期节目,讲了各种各样的告别、大大小小的告别。的确,“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离开一个地方的告别,还是离开一份工作的告别,不管是大的告别,还是小的告别,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素心以对……

- End -

点击蓝字可阅读其它文章 ↓↓

朗读者丨斯琴高娃献给母亲的深情朗读,看哭了无数人

拿什么安抚你,浮躁的心

银话筒 ( ID: yinhuatong7)

生活美学不在别处,

就在我们的身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