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睿康系

 鹏城豫人 2020-01-04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则悬赏公告多少有点让人意外,悬赏的对象是“睿康系”掌门人夏建统。整个故事情节看起来有点像被判刑5年的鲜言。

提起睿康系,提起夏建统,在A股市场也算小有名气,属于近几年崛起的“新贵”,如A股为什么盛产“夏建统”?如果夏老板没出事,至少在外人眼里绝对算得上是“新贵”。只是这名“新贵”新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曾经,在A股,提起某某资本系,都是让人羡慕的口水流一地,如今提到某某资本系,给人的第一反应是他们爆雷了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确的事情况且不一定能够长久,何况投机钻漏之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骄子,正儿八经的哈佛博士天才少年,高光时刻曾控制三家上市公司,如今已沦为网上逃犯。

关于夏老板的故事,风云君无意再去重复,其染指的几家上市公司我们也早就做过研究,大家可下载市值风云App搜索查阅。

今天风云君想讨论为什么有这么多公司爆雷,为什么出现“夏建统”?

一、圈钱循环

一直以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逻辑,要想股价上涨,必须讲故事、蹭概念,最好进行并购和重组,并购标的越刺激股价涨的越凶,这里的刺激包括概念刺激、规模刺激、业绩承诺刺激等。

既然用“刺激”这个词语,多半都是一时爽!

股价涨起来又干啥呢?纸上财富其实看着也舒服,在福布斯上的排名也会节节攀升,在外泡妞也容易吹牛逼不是?不过各位老板辛苦吹起来的财富肯定不是为了过眼瘾的,吹高股价的下一步计划一般都是减持套现,或者质押套现。

典型如掌趣科技等。(下载市值风云App搜索“掌趣科技”)

由于动辄百倍千倍的市盈率,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只需要减持一少部分的股票,就比经营企业几十年、上百年赚的利润还多。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减持套现,还有几处重要的获利点:

1、通过高溢价并购实控人关联资产,达到将上市公司资金合法倒腾到实控人的口袋的目的;

2、高溢价并购非关联资产,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支付的并购款可能会有其他利益安排;

3、在折价发行的时期,赚取差价;

4、马甲账户提前埋伏。不过不得不说,近几年这种情况已经非常少了,证监会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功不可没,让违规者无处遁逃。而且实控人通常也不差这点筹码。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市场上大资金的配合才能完成,所以上市公司和大资金往往都处的不错,毕竟两者是有相互的利益关系的。

讲故事的公司需要大资金配合拉股价,大资金也需要公司方面配合讲故事来拉股价。

所以,资本市场这么多年,双方往往割韭菜割的不亦乐乎,高潮频现,最终结果就是上市公司不赚钱或者巨亏,而实控人赚到良心永远不发现,幸福得想哭。

f0b3a8054b0a4047a46af9232348f282.001.jpeg

正是由于这种套路的存在,所以A股曾经出现了奇葩的炒壳现象,壳越差越好,业绩越烂越好,因为上市公司业务越差,后面重组讲故事的可能性越大。

而且在“利空出尽就是利好”的神奇逻辑下,上市公司是没有利空的。也滋生了A股特有的“养壳人”现象,像睿康系这样的资本系本质上就是“养壳”、“玩壳”,他们不可能做实业,也根本没有能力做实业。

二、作茧自缚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一面,实控人不是万能的,庄家不是万能的,那赚钱的套路肯定也不是万能的。

上述赚钱的逻辑的前提是股价要上涨,如果股价没能如期上涨,或者各方没能在股价高点完成套现股价就跌下来了,那剧情就要重新写了。

所谓“无利不起早”,无论是讲故事,还是高溢价并购重组,抑或是刺激的高溢价承诺,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即使是财务造假也是需要花钱的,起码打印假的凭证就得消耗打印机油墨,何况各个参与方?

对于来路不正的钱,见者有份,各个参与方的胃口肯定是小不了的。

在整个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实控人,隐形看不到的成本往往也是由实控人承担,不要小看这些成本,上市公司实控人往往因为这些成本而使自己的资金链带上杠杆。

比如,如果重组标的本身没有真正的能力完成业绩承诺,单靠实控人和各方暗箱操作去完成业绩承诺,这是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的。

财务造假那就更不用说了,成本更高。你没见到康得新造那么多的假,还得一一掏腰包去完税呢。

资金一旦带上杠杆就不再自由。如果套路没有按照既定的剧情发展,市场上的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这些玩家实控人将最终爆仓,质押的股票可能被平仓,挪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不能归还,对外欠的担保债务偿还不上,然后就是被告人、失信人到网上逃犯。

而最近三年,在几个因素的多重作用下,让各个妖魔鬼怪现形,让熟悉的套路剧情出现应有的结局:

1、股灾过后,市场元气和信心受到打击,供收割的韭菜急剧减少;

2、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在年轻化、高学历化,武装到脑袋和牙齿的新生代韭菜无论是见识还是智力,真不见得就比上市公司老板、所谓的卖方研究机构差,所以最近几年经常会出现普通投资者反杀上市公司的情况出现——用脚投票的越来越多,弃之如敝履;

3、在严监管的背景下,各家套路可操作的空间受到打压;

4、市场的资金面在收紧;

5、市场和监管部门对这些不断重复的套路手法越来越熟悉,一个剧本刚写开头,大家都能猜到结尾;

6、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2010年到2015年玩套路比较狂野的几年,各家上市公司因为收购积聚了巨额的商誉,这两年业绩承诺期满集中爆雷。

各家的爆雷是果不是因,前几年埋下的雷,在后面一群接盘玩套路的二傻子身上引爆,前面幸运的玩家或者警觉性高的玩家已经提前离场。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套现64亿离场永大集团的吕永祥家族。

当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动机不正,如果踏踏实实做实业,不玩套路加杠杆,谁也害不了你!

三、推波助澜的投行

那这些套路都跟谁学的呢?又是谁发明的呢?

上市公司实控人一般都是经营实业出身(通过二级市场取得控制权的“养壳人”除外),能够IPO成功的公司一般也都是行业翘楚,哪个不是行业的龙头?哪个不是曾经的纳税大户?怎么上市以后,很快就变成“套路大王”呢?

在这个过程中,投行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投行是通过保荐上市和提供中介服务赚钱的,公司上市成功能赚一笔保荐费,所以能否上市这个“结局”实际大家是利益共同体。

但是,IPO毕竟是一锤子买卖,要想继续赚取中介费,投行也希望上市公司多搞资本运作,多进行并购重组,最好是重大资产重组。所以,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这件事,投行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帮助寻找收购标的,帮助设计并购方案,帮助规避监管。

这就是所谓的“市值管理”了。

由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稀缺性,让上市公司实控人明白通过搞重组讲故事你会比经营实业赚得多的多。在与投行的接触过程中,上市公司的对接人董事会秘书(包括部分实控人)这个角色,也慢慢积累了丰富的“投行经验”,并奉为正统专业知识,为愈演愈烈的并购跨界转型进一步“提速”。

然后,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各种“高级金融培训班”、“市值管理培训班”和“MBA培训班”,以及“咨询机构”,据说,很多上市公司实控人就是参加这种培训,请了这类咨询机构,最后才爆仓,沦为失信人的。

但是,有件不幸的事实是:这么多年的并购重组,投行所用的手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几乎没有任何“金融创新”。

风云君的研究团队研究了1200多家上市公司,内部开会的时候经常提到,这些手法写的有些倦怠了,感觉也没有新意。风云君告诉他们,事实上就是这几种手法,你怎么可能研究出新意?

关键是这几种手法在过去几年“足够用”,他们为什么要创新?

四、劣币在退出

风云君在研究了1200多家上市公司后,我们发现坚持玩套路割韭菜的上市公司及其实控人大多数都是爽了两三年,如今混的都比较惨,就像睿康系和夏建统,曾经的鲜言,星河系和徐茂栋以及德隆系、神雾系等等。

财务造假爆雷的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不是已经退市,就是正走在退市的路上。

还有一些专业蹭热点玩壳的也不过是苦苦的支撑,他们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不管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旧貌换新颜,正在励精图治,还一直蒙头狂奔,坚持按自己的玩法活着,比如爱蹭热点的商赢环球、比如鹏欣系等等。

所谓的这些跨界转型、蹭市场热点、忽悠式重组等“市值管理术”如今都被打回来了原形,成为一个又一个夏建统。当然,不排除还有一波幸运的“市场骄子”,他们套了一把就跑了再也没回来。

而反观那些“不懂”市值管理,在一个主业里面二呵呵地苦心经营的,市值都创了新高,几乎没有一个杠杆爆雷。你看茅台跨界转型了吗?你看到万科蹭区块链的热点了吗?再看看九阳股份、海康威视、海天味业、美的电器……

抛开A股,看看我们国内的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美团、京东和小米,以及没上市的今日头条,看看谁有时间玩套路蹭热点?都是千亿万亿市值。

这里不的不单独提一下格力电器,格力也算是A股优质企业的典范,但是在收购珠海银隆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差点失足,凭借中小股东的否决幸运的躲过一劫。

这件事也可以定性为跨界收购了。一个“A股老实人”突然去玩跨界,第一次就遭遇那么大一个雷,这种概率也真是没谁了。如果当时珠海银隆收购成功,恐怕格力就不是现在的格力了吧?

2019年,已经有多只股票因面值低于1元而退市,而且这个数量还在增加,像睿康系像夏建统也都已经被市场淘汰,说明A股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劣币正在被良币驱逐。

当然,劣币的退出方式肯定不会以“面值退市”为主力,新的退出方式或许已经在路上。

风云君埋头三年,研究了12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楼起楼塌,从他人的命运里得到的教育就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