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庄子“吾丧我”有感

 昵称11410324 2020-01-04
《庄子齐物论》开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庄子是说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其失神去知的样子好像精神脱离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神情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说:“我之僵态,不是正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却没有听说过'地籁’,你即使听说过'地籁’却没有听说过'天籁’呀!”

笔者首先对“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这一句,予以诠释如下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这一句是: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神情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这一句之中两个主体“形体”和“神情”,形体如枯”,有时则是一种聚精会神之思索态,神情如死灰”,则是一种无思无虑之忘神态。唐代谭子《化书》中有:“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所以形体如枯”,只是“忘形以养气”之态,而“神情如死灰”,则是“忘神以养虚”之态。《庄子人间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唯道集虚,就是无思无虑之忘神态,无思无虑则是清心寡欲之体现。《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个“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求知欲。求知欲望与清心寡欲不相容,凡求知欲望强者则表现为聚精会神之思索态,不能“忘神以养虚”而伤生,所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谭子《化书》:“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化书》在此论道之体用关系:“道之委”就是指道之体,“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是说生命从虚无成形之原委有形源于无形,一旦有形形成就不能再前行而“塞”必须还虚,这是道之体使然。“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是说成形之生命要想生必须还虚,因其“塞”而不通不还虚则无以通,这是道之用使然,故“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化书》所论道之体用关系,是对《老子》第四十章之注解与阐释,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虚化神,神化虚”就是“返”之体现,这种“返”也是道之为物其运行表现。“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个“有”就是道之体,道体是虚无的,生命从虚无成形就是“有生于无”, 神化虚就是“有生于无而归于无”。所以《中庸》才说: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也,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今者吾丧我”,这一句是:今天我忘掉了自己,这是对《逍遥游》篇“至人无己”的写照。陈译本将子綦曰“今者吾丧我”这一句译成“今天我摒弃了偏执的我”,就是不知这一句是接《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这个论题,不能反映庄子思想的一贯性。“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不但是“今者吾丧我” 之注解,也是“心斋”之体现,只有“无己” 之“至人”才能做到

庄子养生理论的一贯性,就体现在《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齐物论》中的“吾丧我”,《大宗师》中的“撄宁”论’《人间世》中的“坐忘”论、“心斋”、“唯道集虚”论,--一脉相承。庄子之后的儒、释、道三家对此各有所解,入世之儒家以此修身养性,出世之释家以此修炼成佛,出世之道家以此修炼成仙。

所以有人认为,参禅与坐忘在各自修炼体系中的地位基本相当,都是得道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力量,但二者的过程、内容和最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参禅的对象是禅,坐忘的对象是物我;参禅的手段多种多样,坐忘的手段只是默而不答、瞑而不视;参禅可以是渐修也可以是顿悟,坐忘则只能是渐修;参禅的结果是开悟和解脱,坐忘的结果是得道和成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不相同。实际上,他的比较更多地是基于道家与佛家的区别上,但是“坐忘”这一理念到了后来并不单单属于道家的方法了,随着三教合一的潮流,“坐忘”被用在了许多新的领域,也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如与佛家的融合,又有被儒家借鉴的历史,还有在文学艺术上的运用,所以说,“坐忘”已经不在单纯,其内核意义也都许多领域里被重新阐释、运用过了。 “坐忘”与人们常说的逃避与麻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定境,并不是如烟云转眼即逝,也不会是如井底之蛙的破灭梦幻。它是一种对生命的主体性的高度把握,一种对生命本意的体认。

司马承祯所推崇的《天隐子》一书,被称之为养生学专著中说:凡八篇,依次为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具体阐述了道家养生术的过程和方法。其《天隐子·坐忘》篇说: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 並认为“坐忘”并不仅仅指静坐的姿态,也不仅仅指所谓“忘”的状态,它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

儒、释、道三家对此各有所解,共同忽视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庄子养生理论的一贯性,…一脉相承。这个“一脉相承”与“物”之关系,就更无人所知了!

吾丧我”与“天籁”之关系

本篇庄子论“物”名《齐物论》,在“齐物”之前,先说“吾丧我”之养生,接着就是“天籁: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百度百科;“天籁,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因为人们不知中国古代哲学所论之“道”就是“物”之精,才不知何为“齐物”, 百度百科才把“天籁”解释成,“风声、鸟声、流水声等”自然界的声音。本篇庄子所论“天籁”,绝不是“风声、鸟声、流水声等”自然界的声音,而是“物”之精即不同振频电磋波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风声、鸟声、流水声等”自然界的声音,与“吾丧我”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如有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只有与“天籁”之间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吾丧我”与“天籁”之间没有任的何关系,本篇庄子就不会如此行文。

吾丧我”与“天籁”之间是一种同步共振关系!

据现代物理学硏究得知:电离层可以构成一个谐振腔体,腔体中存在一个特殊的谐振频率,与地球的共振频率8赫兹接近。每秒7.83周期=7.83赫兹(1赫兹为一振频周期)),恰好人类大脑的α波与θ波也近于8Hz可以同步。我们的神经系统也会对舒曼波的电磁脉冲产生“天人感应”,与人是一个生物电或生化能量系统叫“天人合一”。(可参阅本人原创的《生命本质探源》一文)

只有达到“吾丧我”之境界,我们人之大脑的α波与θ波,才能与近于8Hz可以同步舒曼波同步和谐共振,地球上空的电离层这个谐振腔体所发出电磁脉冲才能够给我们提供原始生化能,而使我们健康长寿,这就是老庄的养生之道。我忘掉了自己的“吾丧我”,就是“唯道集虚” 那“至人无己”的境界。一个人只要到了这个“境界”,就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取之不尽的生物能,美其名曰: 吸取日月之精华!

知此,就知什么是养生之道!

《天隐子》一书所说: “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谈的养生之术而非养生之道。其中的“存想”这一养生之术,是“坐忘”之障碍,根本进入不了我忘掉了自己的“吾丧我”、“唯道集虚” 那“至人无己”的境界。炼丹道功的那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之术,直接与谭子《化书》:“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相悖。“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 个“化”,不是靠“”而是靠“忘”,并且要“忘”到忘掉了自己的“吾丧我”、“唯道集虚” 那“至人无己” 的境界,才能“化”,才能“生化”。而“炼”轻则不能“生化”,重则弄不好走火入魔就会火化”。切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