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乐趣与知味

 解语花tua16mxu 2020-01-04

/黄鹤(角语花)

读书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而在现下,特别是手机微信的普及,对于成天习惯于低头看手机走路的人来说,读书是一件不可思议之事。


在互联网时代,读书真的不再重要了吗?不是的,当我们把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和一个喜爱读书的人在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下,这点就很容易明白。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在时间与空间而言,总是受到现实的禁锢,他只会看到他周遭所发生的事——尽管这许多的事都毫无意义,因此,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但如果他拿起一本好书,他就会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带着他走向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每天能够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从心理上的影响来说,其实他在做了一趟旅行。

但是,怎么才可以从读书中得到乐趣,或者说是知味呢?宋代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拥有优雅的风味,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去读书的人才算是有味。而如果我们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去读,对自己说:“今天我要读《红楼梦》,要读《诗经》,或者要读《莎士比亚》……”那么,读书将成为一个噩梦,我们除了“读”过以外,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益处。


所以,按黄山谷的说法,“面目可憎”显然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而是指一个不读书的人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来的粗鄙。要看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得看他读书的方法及读了些什么书。

同时,世上没有每个人都必读的书。犹如父母不能够希望子女的嗜好跟他们一样。袁枚曾说“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便是此意。我们的爱好与智慧像一棵树,或者像一条河在流淌,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树才会生长,河水才会奔流到大海。即使是某本书必读,也还要分时间、地点、场合,还得看我们人生的经历与思想是否达到了读得懂那本书的程度,不然读起来也会如嚼干蜡,毫无滋味。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就是说四十岁时尚不可读《易》,这说明某些书,非得到读者思想成熟的时候才能够读出味道来的。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候,却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一个十岁的少年读《红楼梦》与在他二十岁、三十岁读时,所体悟的内容绝对不同。十岁读了会全然无感觉,二十岁读了会沉浸其中,三十岁读了则喟然长叹。

真正的读书并不是“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读书就是苦读。一个人如果真心喜欢读书,那么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走路或者坐车,都会读。曾国藩曾给他四弟写过一封信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可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装腔作势,或怪坐得不正,或怪茶水不热,或怪外面太吵。其实,一个人真正不想读书,一年四季都会有不读的理由。就像一首诗所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全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与厕上。这说明读书的乐趣与知味并不在装腔作势上,而是拥有一个想读的心情。一个人读书必须出自心静、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蓝天青草,白云花下,雪寒炉前,雨夜芭蕉,皆可从中找到读书的乐趣。

关于读书的知味,李清照在她丈夫去逝以后,写过一篇自传《金石录后序》,回忆与丈夫一起读书时的情景: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于是向案罗列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所谓“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其实实为读书的一种知味与乐趣。只是现在科技进步了,看手机微信以从中找到奇闻逸事来猎奇的人也多了,谁还在乎真正静心读书的乐趣与知味呢?然而物质生活的进步,并不表明精神生活也会跟着丰富,至少在我看来,那种“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美妙意境,离我们的确是越来越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