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穀(迷谷)是上古导航仪吗?“佩之不迷”究竟是何含义?

 边庭雪飞舞 2020-01-04

《山海经·南山经》有云:

(这是由边庭雪飞舞绘制的山海经复原图,喜欢的朋友可以留言获取完整版本)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木焉,其状如穀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

有读者看到此处不禁疑惑,这迷穀究竟是真有其物,还是古人想象。其功效为“佩之不迷”,更令人心生疑窦,难道它就是传说中的上古导航仪吗?

相信许多人读《山海经》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毕竟《南山经》作为《山海经》的开篇,招摇山又是南山经里的第一座上,即使再懒的读者,书本的第一页还是会翻看的。

市面上绝大多数白话文书籍都将“佩之不迷”译作“佩戴上就不会迷路”,坐实了迷穀树上古导航仪的身份,不少网络文章也人云亦云,不加思考,久而久之该解释便似乎成了公论。

有读者留言相问,“佩之不迷”究竟是何含义。我想这一定是一位热爱思考的读者,对上述所谓导航仪的解释隐约觉得哪里不对,但又思考不出更好的解释,所以才来问我。

还真是问对了人了,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如果你读《山海经》有任何疑问,都欢迎你留言告诉我,我的解读不敢保证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但一定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至于是否能够打动你,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先抛出结论:

迷穀不是古人的想象,它是真实存在的植物,原型为豆科含羞草亚科植物——合欢树。合欢别名有很多,常见的有绒花树、芙蓉树、马缨花、合昏、夜合、青裳、乌赖树等等。

(你看它的花朵呈放射状,像太阳光芒一般四射而出,所以被形容为“其华四照”)

“佩之不迷”解释为“佩戴上就不会迷路”,是严重错误的。“迷”字在这里的意思根本不是“迷路”,而是指一种疾病,一个字理解不当,整个意思就完全变了,这就是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都知道,一个字被创造出来,都有一个本义,随着历史不断发展,这个字的含义会越来越多,我们将本义之外的含义又分为引申义和比喻义。

举个例子:“囧”。

囧,读作jiǒng。本义为“光明” 。从2008年开始,被才华横溢的网友发掘出新的含义,你看它的样子,像极了一个耷拉着眉毛,张口叹气的屌丝,所以被人赋予了无奈、窘迫,莫名悲伤的意义。

如果你在读古书的时候发现这个字,绝对不能将它理解为窘迫的“窘”,虽然它们两个是同音字,毕竟这个新含义是21世纪才出现的。

举这个例子,对解读《山海经》有很好的参考意义,那就是一定要考虑到时间这个坐标,有些含义在某个时代有,有些含义在某个时代还未曾有,这样一来,搞懂经文的具体成书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幸好有不少前人大家为我们做好了这项工作,于是我们才能得以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通过明清学者和当代神话学家袁珂等人的共同努力,大致可以认定《五藏山经》成书于战国时期。

明白了成书时间,接下来就好办了。

“迷”在这个时代根本没有迷路的意思,而是指一种精神疾病——迷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鬼迷心窍”中的那层意思。

《黄帝内经》有云: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意思是说:心有所喜好,神有所厌恶,两种相反的情绪难以调和,就会使精神紊乱,导致出现幻觉,因而产生迷惑之感,待情绪消失神志稳定之后,就又恢复正常。这样的一些现象,轻微的叫做迷,严重的叫做惑。

“不迷”就是不会得迷症,这点与合欢的药效是相吻合的。

《神农本草经》有云:

“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养生论》亦云:

“合欢蠲怒,萱草忘忧。”

综上所述,“佩之不迷”最恰当的现代翻译应为“佩戴它可以养心安神”,而不是什么“戴上就不会迷路”。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看完觉得有道理,欢迎评论转发收藏,或者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解读山海经,复原山海图,请认准“边庭雪飞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